人活着,总是需要有个主题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人活着,总是需要有个主题

读《爱丽丝奇境漫游记》看到这样一段对话,多年后拿出来回味,还是觉得它充满哲理。

“请告诉我,我应该从这里往哪里走?”

“那可得取决于您想去哪里。”

“去哪里我都无所谓。”

“那么您走哪条路都行。”

去年12月28日,我在火车站送别了我大学同学兼老乡孙伟。那天天气不是特别冷,但很阴沉,就像预感到这是一场旷世分别一样,是的,孙伟离开了北京,不当北漂了,再也不回来了。

小时候我调皮,经常在电视机里学到什么新词汇,在没弄明白什么意思的时候,就拿出来当着大人大声吼,所以我对着大人说出句“永别了”,然后被莫名其妙地打了一顿之后,我都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因为那时在我看来,分别,永别,都是和再见差不多的意思,就是嘴上说的和实际做的不一样,周末跟姐姐说完再见,周一还可以再见到。后来慢慢长大,认了更多字,这才意识到,自己那时说出了多么严重的一个词。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那天在火车站送别孙伟的时候,却在心里不断念叨这个词:“永别了,孙伟……孙伟,永别了。”

作为北漂,火车站是一年一度会经历的地方,它是那么熟悉,又那么让人抗拒,就像是两个孤立的点,连接着你的过去和现在,中间通过的路程就是你的过往。

按理说,“你好”、“再见”这种词语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已成习惯,可是那天在火车站送别孙伟时,我却异于平常的难过。因为我看到的,并不是一个人从一个地方去到另一个地方,而是一个人终究没有战胜现实的各种考验,选择妥协,选择倦鸟归巢。

临走时,我和孙伟各自对对方说了一句话。

我说:“保重,以后还想漂,再回来,北京欢迎你……”

他说:“好好奋斗,要实在累了,就回老家,外面的月亮也不总比家里的圆……”

然后车开了,缓缓离我远去。然而我们谁都知道,分别时留给彼此的话,其实都是不会去做的,这才是我觉得可怕的地方,也是为什么我觉得这场分别,更像是永别的感觉。

孙伟是个高才生,从小到大都是,相比我来说,他有太多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学期间分数高,轻轻松松就能拿到好名次,拿一等奖学金,学的专业是金融。以他的背景和资历,毕业之后在金融街找一份体面高薪的工作,绝不是难事。

但他却选择了离开,在还未拉开帷幕前离开。我曾经也问过他,有这么好的资历为什么不选择在北京好好打拼一下?毕竟对于小城市的人来说,走出来比返回去要困难得多。

而他却是这样跟我说的:“我知道以我的资历,可以找到一份薪水还不错的工作,可那又能怎样呢?房价那么高,我再怎么挣,也挣不赢房价啊。而且一想到要在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地方自立门户,甚至成家立业,我觉得太可怕了。我无法想象那会是多么让人窒息的一种景象。

与其如此,我还不如选择回到我可控和熟悉的环境,这样幸福来得更容易一些,不是吗?”

我不说话,却想到了王小波说过的一句话,人活着总要有个主题,使你魂梦系之。如果说回到老家过着稳定标配的日子,对孙伟来说是属于他生命中的主题,那么我想他是幸福的。

如果回去只是他选择逃避现状和规避风险的一种方式,最终他也不知道自己的主题到底是什么,那么问题就比较麻烦了。

前不久,我妈妈的一个朋友托我打听北京某家公司的发展前景,说她家刚毕业的侄女准备过来试试机会。这个姑娘挺有闯劲,虽然不是在北京读的书,但是对于来到一个全然陌生和不可控的环境却一点不抗拒。

在我提供了一番建议和她自己收集的资料情况下,她权衡了利弊,第二周就买了北上的火车票,就这么“堂而皇之”地北漂了。我问她,就这么来了,不害怕吗?她回答我说,有什么好怕的,大家以后都会死去,可现在大家不都还好好活着呢吗?

一时间,我特别感动,好像看到当年的自己。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我以所有人无法理解的方式,在一类学校中,只填写了一所高校,在这所高校所提供的专业中,只选择了一门专业,并且拒绝服从调剂。

这件事成为日后很长一段时间别人另眼看我的谈资,天呐,你怎么就知道你会被录取,万一这所学校拒绝你了,那岂不是要重来一遍?

可说句实在话,这问题我真的没有想过。我心里只是执着于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无论如何,要去北京读书。所以沿着这个目标,穷尽所有途径和方式,为它服务,为它找出路。就好比这个女孩一样,就是要来北京工作,哪怕她对这里一无所知。

这周末去电影院看了《血战钢锯岭》这部电影,剧情和电影结构暂且不评说,我就讲其中让我很有共鸣的一幕。道斯在钢锯岭上,孤身一人,没有一枪一弹,赤身肉搏,不顾日军多次扫荡奋力救援,然后他救下了75名本来可能因为无人救援就此牺牲的战友。

当然电影主旨会去烘托和强调强大的信仰和原则,所以他能够战胜一切恐惧和死亡抗争,并且去救援其他生命。但是我看到的是,当他经历了无数个和死神擦边的惊险,被救援到安全地带后,那种真实、厚重的后恐惧感。这才是人最真实的写照。

后恐惧不是说没有恐惧,而是在最为可怕的事情发生过后,一个人流露出来的精神上受到惊吓极度害怕的情形。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拥有强大意志和信仰的人,也会害怕;害怕是可以被滞后处理,暂时遗忘的。

我们所有的信仰,如一首歌、一本书、一个人、一种价值观念,都是为了不断强化和巩固信仰的。信仰是用来做什么的?是用在现实生活所有不势均力敌的对抗中,成为你精神后盾和支撑的。

但我更想说的是后面那一点,害怕是可以被滞后处理的。

孙伟离开时,他还认为我真的喜欢北漂的生活,对高压力、多变化、独自面对一切问题很有兴趣。但其实他错了,我只是在每一个关键点、风险点、决策点,需要拿出勇气、信仰来抗争风险、困难,选择让害怕滞后罢了,即不去想结果。

之所以选择在这里,不是因为真的喜欢,而是为了响应自己内心的召唤,我必须在这里。

不去想结果并不是说只看眼前,这样会想得不够全面,无法预见。在这里的意思是当你有主题的时候,你不害怕反而会充满期待,而有所期待时,人才会快乐,也最不容易被打败。

就比如说,我决心离开培训行业,找下一个职业方向时,走得很坚决,在发出离职邮件时,我并没有找到下家,更不知道下一个职业方向是什么。我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但是很清楚留在这里继续做肯定是不对的。

很久之前看一个大佬接受采访,问他面对几十亿元的项目投资做决策时,会不会害怕。他的回答我很喜欢:

“当然会害怕,这可是货真价实的钱啊,但是害怕与能否投对项目这件事,一毛钱关系也没有啊。那你说,害怕究竟有什么用?”

对可能存在风险的害怕,是我们很正常的条件反射,是理性认知中对于事物分析、判断的结果。理性往往会支配和控制着权衡,权衡必将关乎对错、行动、取舍;有效地行动,可预见范围的支取。

但很多时候,促使你勇往直前、不顾一切,并且最终获得胜利的,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非理性因素,比如滞后恐惧,相信它就那么简单,并不难做到。然后你就硬着头皮上了。滞后恐惧,迎难而上。

因为有主题在耳畔奏响,所以你走得更加有力量。

就像米兰·昆德拉说过的:

“人生如同谱写乐章,人在美感的引导下,把偶然的事件变成一个主题,然后记录在生命的乐章中。犹如作曲家谱写奏鸣曲的主旋律,人生的主题也在反复出现、重演、修正、延展。”

所以,让自己拥有一个主题,并且魂梦系之。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