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女人说好话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聪明女人说好话

说话要讲究态度

三毛是一位优秀的华人作家,虽已过世多年,但她的作品却一直畅销不衰,她的作品陪伴许多人做过迷惘的青春时期。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作家,年幼时,也被老师粗鲁的话语深深伤害过。

三毛小时候语文特别好,数学却天生短腿。每次考试,数学都不及格。为了不让父母和老师失望,三毛把数学课本里所有的练习题全背了下来,在一次数学测验中,三毛出人意料地拿了满分。数学老师无论如何都不相信这是三毛的真实成绩,不屑地说:“数学蠢材怎么可能一下子成了数学天才,肯定是作弊了!”三毛直言不讳地回答道:“作弊对我来说是不可能的,就算你是老师,也不能这样侮辱我。”老师气坏了:“好啊,既然你是这么厉害,我倒要看看你的能力!”于是,老师单独发了一张没讲过的方程式试题给她,结果可想而知,三毛当场吃了鸭蛋。

这件事情对三毛伤害很大,从此,她休学在家,自闭了七八年,并且因此养成了悲观、敏感、孤独的性格。

中国有句老话——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三毛就是“祸从口出”的受害者,试想,如果那个老师说话前能够多加考虑,或许这件事就不会在三毛心中留下阴影,不会使三毛的性格里悲观和敏感的成分占了大部分。

所以,一个人说话,一定要讲态度讲方法,没有好的态度,再好的口才,也不会得到认可。

一个说话态度良好的人,往往更能展现个人的魅力和气质,也更能赢得倾听者的好感。人际交往中,一个人与人谈话时的态度往往决定了这个人的受欢迎程度,和颜悦色、谦逊友善的人总能打动人心,处处受欢迎;傲慢无礼、冷漠虚伪的人常常被人反感。

美国前总统华盛顿竞选时遭到了佩思的反对,华盛顿说了一些不敬的话,生气的佩思一拳将华盛顿打倒在地。部下见状,准备帮长官出气,却被华盛顿制止住。第二天一早,佩思收到华盛顿的便条,约他在一家酒馆见面。佩思以为华盛顿要找他决斗,就欣然前往,到那里才发现,华盛顿准备了酒水当场向他道歉。华盛顿说:“佩思先生,我知道昨天我是不对的,你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满足。如果你认为到此可以解决的话,那么请握我的手——让我们交个朋友吧。”华盛顿的真诚打动了佩思,两人紧紧握手。从此,佩思从华盛顿的反对者一下子成为华盛顿的支持者。

华盛顿无疑是一个聪明人,他低姿态的言语,真诚的态度,使佩思感到自己很有颜面。华盛顿由此多了一个有力的支持者,可见,说话时,态度和善,不仅能够化敌为友,而且可以使自己从中受益。

客家人有句老话,说“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说得很在理,日常生活中,很多尴尬的局面往往就是由于我们自己不讲究说话态度,咄咄逼人造成的。不给别人留有回旋的余地,一下就撕破对方的脸皮,也彻底断了双方交往的后路,这绝不是明智的做法。无论何时,我们说话的时候都要提醒自己,要给自己留余地,使自己可进可退,这好比在战场上一样,进可攻,退可守,使自己处于主动有利的地位。

明代著名语录集《菜根谭》中讲道:“御事而留有余,不尽之才智,则可以提防不测之事变。”意思就处理事务时留有余地,就可以冷静地应对无法预料的变化。待人办事如此,说话更是如此。

例如,一位中学生,在外玩了一整天,突然意识到这样做是不应该的,于是暗下决心:回家后一定好好学习,以后不这么疯玩了。谁知,刚进家门,还没来得及开口,母亲便劈头盖脸一顿训斥:“你又到哪里野去了?你看看都几点了?数学考那么差还不抓紧用功!还站着啊?还不快去复习数学,看你将来还考得上大学!”

“哼,上大学,上大学,我就不信不上大学就混不出人样!”

受逆反心理驱使,一气之下,儿子又跑出了家门,母亲的几句话换来的就是这样的结果。

谁都知道,母亲是爱孩子的,但怎样才是真正爱孩子,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上面例子我们看出来,这个母亲也是爱儿子的,爱得很深。她担心孩子考不上大学,而在现有的一考定终身的背景下,考不上大学就意味着孩子没前途,所以母亲着急地让孩子赶紧去做功课,可惜,这个妈妈只想到了自己如何关心孩子,却没想到自己孩子也有觉悟和悔改的心。这种情形在很多妈妈身上都出现过,她们把自己孩子当成不懂事不明理的孩子,却忽视了自己也有不明理的时候。以致不等孩子开口,一副咄咄逼人的架势,几句吃了炸药一样的言语,使孩子无法接受,赌气出走。

要知道,克制是一种涵养,无论你多生气,在说话前,一定要想想,自己话一旦出口,可能引来怎样的后果。如果你是站在挑衅者的角度,那这番话尽可能还是不要说出口。虽然有时候实在克制不住,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能够及时弥补,但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很难一下子收回,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把对方内心的怒火熄灭;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即使是自己占理的时候,也不要咄咄逼人,那样会给人得理不饶人的印象,很难做到让人心服口服。

学会做个会倾听的女人

所有的女性,都喜欢“说”,为什么喜欢说?因为女性都爱唠叨,都有交流和倾诉的欲望,我们渴望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行为、自己的成绩,得到别人的好评、社会的赞赏。既然连我们自己都喜欢“说”,那么要想学会说话,就要先学会倾听,因为先学会了倾听,才能吸引听众,才能让我们的交流对象,有站在我们的对面,和我们说话,听我们说话的意愿。

而且,要学说话,肯定先要听别人说话,只有听多了,才会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各种话该怎样说。一个好的学习者,应该是一块海绵,学习说话也一样,要不断地汲取别人谈话时的优点,拿来主义的用来完善自己的话语。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仓库里,几个人把一块手表掉了,大家竭力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后来……后来一个小孩,在这几个人休息的时候,来到了仓库,他趴在地下,找到了那个手表,因为他用耳朵听到手表滴滴答答的声音。

早在1924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一个很有名的心理实验。由研究委员会的心理学家及各方面专家组成的研究小组,以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一系列的“谈话试验”。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虽然这个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员工仍然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很不理想。研究小组的研究课题就是:生产效率与工作物质条件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中较为重要的步骤就是“谈话试验”。这个课题开展了两年多,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专家们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并规定在谈话过程中,专家们必须耐心倾听工人们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并做详细的记录,而且,对工人的不满意见,不准反驳和不准训斥。

这一“谈话试验”看起来未免有些偏颇,然而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量大幅度提高。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工人们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有诸多不满,无处发泄,而“谈话试验”,让他们的这些不满,都发泄了出来,从而是他们感到心情舒畅、干劲倍增。后来,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奇妙的现象称为“霍桑效应”。

在现实生活中,“霍桑效应”普遍存在,如果你能做到认真地倾听别人的倾诉,别人自然会对你抱有好感,进一步向你袒露心迹。只有这个人愿意向你坦诚不公地交谈,你才能够真正成为他的交谈对象,进而通过谈话,促进你们之间的情感交流,最终达到谈话的目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难过的时候,想找人唠唠嗑;我们在开心的时候,想找人分享,就是因为我们是群居动物,我们需要倾听者,让我们的心理得到满足。

很多心理医生都说,其实病人来看心理疾病,最想得到的并不是心理治疗,而是倾诉对象。大部分病人上来就条理不清喋喋不休地说,这个时候,不要试图打断他们,因为他们来看病,就是来看他们堆积在内心的那些垃圾,那些伤害,让他们把这些对心灵无益的东西统统倒掉,也就会慢慢清醒起来、开心起来,心理疾病也就不再成为影响工作和生活的疾病了。

在对话中也一样,如果在对方试图讲话的时候时经常打断他们,哪怕是接过话茬讲述与对方谈话内容类似的情形,也容易打消对方的谈话欲望。对方会认为自己得不到理解,产生交流上的孤独感。

所以做一个倾听者,是学说话的前提,“霍桑效应”存在于各种不同的谈话对象的交谈中。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表明,每个人在说话时,都有首位心理定势,即每个人都有首先要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完的心理需求,直到他把自己的事情滔滔不绝全部说完,他的首位心理定势得到了释放,他才会转而听取你的意见。所以,假如你想让对方接纳自己的意见,就必须先学会倾听对方讲话。当对方的首位心理定势得到了释放和满足,他就会在潜意识里认为你尊重他的意见,进而产生想和你继续沟通的欲望。

最会说话的人,都是最会倾听的人,当年舌战群儒的诸葛亮,在他的意见遭到反对时,在别人故意激怒他时,总是耐心地听对方把话讲完,然后进一步请教对方重复其谈话中的某些观点和理由,接着还会询问对方是否还有别的什么事情要说。等对方全部说完之后,才逐字逐句地反驳对方,这样,就能够消除对方的抵触情绪,也才能够让对方心服口服。

千万别哪壶不开提哪壶

如果留心观察,我们会发现身边有很多这样的女性朋友,她们说话张口就来,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可是做自己和没有礼貌往往就是一线之差,如果哪壶不开提哪壶,净说一些别人不爱听的话,就会撞到“火山口”上,引起诸多麻烦。

想要把话说好,就千万不能哪壶不开提哪壶,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特别敏感的话题和不远示于人前的伤口,如果触碰到了这些话题,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恶果。

首先,会在有意无意中伤害到别人。比如有这么一个事情,说是有位长得较胖的中年妇人走进一家服装店,促销小姐对她说:“大娘,你太肥了,我们这里没有您可以穿的衣服。”这位太太正想反驳,小姐又加了一句:“其实老了还是胖一点好。”然后这位夫人气得拂袖而去,并且把这件事告诉了身边的朋友,从此都不再光临这家服装店。人到了中年经常会发福,故事里的中年妇人也许正为此而不愉快,却偏偏被促销小姐这么一说,可不是被伤害到了爱美之心,气不打一处来吗?

其次,会给别人留下粗俗而且没涵养的印象。不提那壶不开的水,本身也是对谈话对象应有的尊重。有些人爱好八卦,喜爱传播些小道消息,成天东家长西家短,通过揭露他人的缺陷隐私来博得关注。《论语·雍也》里有一段话,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可见说话过于直率了就是粗俗野蛮。我有个男同学,第一天上选修课,发现旁边的女生很漂亮之后就像与人搭讪,于是就拿正在上课的教授来调侃,和对方说:“这个教授的口音真奇怪,肯定是从哪个穷乡僻壤来的。”对方看了他一眼,满脸涨红的丢下一句“他是我爸爸。”然后立刻换了座位,远离了他。虽说我这位同学说的是实情,但是用教授的口音来调侃,不但没有和美女搭讪成,还碰了一鼻子灰,可谓是吃到了不会说话的苦头。

最后,这也可能失去别人的信任,对长远的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人际交往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如果连自己的嘴巴都管不住,说明这个人容易冲动,丧失理智,那么别的事情也一样管不好。同时也会因此得罪一些人,到头来被别人给小鞋穿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被你说话冒犯的那个人有一天也许就会站到你的敌对面,伺机报复你。如果你有位正在闹离婚的女同事,你却和她聊:“你先生很好吧?”那么无论是有心还是无意,你都触到了别人的底线。若是不知情,还有可能从此成了这位同事眼中的讨厌鬼,自己却还茫茫然不得要领。因为她或者以为你是在可怜她,或者以为你在嘲讽她,或者以为你了解到了她家里的什么比较私密的实情。总之,你给她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不论是对人或对事都让人受不了,于是你们的人际关系就出现了阻碍,她会不再想和你来往。

对于这些,有的人可能会拿我就是直率,说话比较直,大大咧咧来当作自己的借口。诚然,就心理学来说,直率是人性中最为本质的部分,孩子的天真也表现为他们的真实、不做作,所以会有童言无忌一说。但是另一方面,作为成年人,直率往往是不容易被接受的。因为成年人都经历过世俗的熏染,别人会认为你说话做事都是伪饰过的,是口蜜腹剑的。

许多事情,你仗着自己性格耿直,直接就说了,虽然实话实说并没有错,但问题是我们说话要考虑很多,包括时间、地点及对方的接受能力等等,若是说话不经大脑,就容易祸从口出。因为这类人说话时往往只看到了表象,只为一吐而快,从而忽略了别人的心情、立场和苦衷,按照台湾的说法这类人就是“非常诚实有点毒”,非常容易伤到人,十分让人头痛,总是无意中伤害别人,把人弄得下不来台却毫无察觉,怪他吧,他是无意;不怪他吧,又屡次让人恼火。比如年轻的女同事化了妆来上班,这类人会直接说这里不该化成这样,那里不该弄成那样,弄得人家心情大坏。买了新衣服来高兴地询问大家的意见,他会说款式太过时,害得别人失去了穿新衣服的好心情。所以别说你“性格直率”,也别说你“口无遮拦”,直率并不是你口无遮拦的理由。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