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说,爸爸是一个家庭的支柱,却往往忽略了家庭的灵魂——妈妈。
这是一个“拼爹”的时代,有一个好爸爸,可以让儿女少奋斗几年甚至十几年。但是,很少有人意识到,“拼妈”其实比“拼爹”更重要。
我收到了初中同学小阮的结婚请帖,男方是她妈妈从好几个相亲对象中精挑细选的。小阮在电话里跟我说,她妈妈让她结婚以后立刻要孩子,因为将来还要生二胎。
初中时,小阮是我们班里的“大明星”,她长相好、学习好、性格温柔,是有名的“乖乖女”,周围的人都说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她妈妈教育得好。
小阮确实很听她妈妈的话,在学校里从来不跟男孩子来往,只要不轮到她值日,放学了就会立刻回家。学校每年都要组织文艺会演,但是喜欢唱歌跳舞的她从不参加,问她为什么,她说:“我妈妈不让,说影响学习。”而且,初中三年,我们从没见她穿过裙子,也是因为她妈妈不允许。记得一个周末,她好不容易得到妈妈的允许到我家来玩,不到三个小时的时间里,她妈妈给她打了三四个电话,无非就是问她是不是在我家、在玩什么、要记得按时回家。
这么听话的一个女生,学习成绩自然是出类拔萃的,她考上了省会城市的重点高中,然后进入一所名牌大学学习英语——这也是她妈妈安排的。之后,她又顺利报研读博。在我们都以为她会从此成为人生赢家时,她却选择回老家考公务员。
一次同学聚会上,我们问她当初是怎么想的。她淡淡地笑着说:“我不太敢一个人在外面闯,我妈妈也觉得公务员稳定,所以就这么定了。”
初中时我不懂事,只是觉得小阮被管得那么紧,很可怜。但是此刻拿着小阮的请帖,我仿佛可以预见到她按部就班地工作、每天围着柴米油盐打转的余生,不禁感到一种深刻的悲哀:小阮究竟喜不喜欢这样的人生,大概连她自己也说不清楚吧。
而另一个初中同学小月,她的人生际遇就完全不同。
小月是单亲家庭的孩子,长相一般,在我的印象里,她总是乐呵呵的,我见过她妈妈几次,是一名很开朗的女性,第一次见到她妈妈时,我就在想:“难怪小月这么爱笑呢!”
小月成绩一般,但是非常热衷集体活动,无论是辩论赛、运动会还是文艺会演,她都乐于参加。她妈妈也要求她放学后赶紧回家,不过留了半个小时的余地。后来,小月考上了一所普通的大学,学的是她喜欢的导游,因为她的理想是走遍世界。小月好像有用不完的精力,读大学期间,她不仅自学摄影,还打工挣钱,为寒暑假和妈妈一起旅游做准备。后来,小月成了一名“游摄师”。
同学会上,小月还是那个活泼开朗的小月,几年来,她已经走过许多地方,她的“游摄”经历,一度成为话题的中心,那一刻的她,光芒四射。而小阮,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风采。
原本60分的小月现在却有90分,原本90分的小阮则只剩下60分。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问题出在小阮的妈妈身上。小阮的妈妈用一根无形的线,把小阮牢牢地绑在自己身边,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小阮,面对广阔的世界自然会心生惧意,所以才会迫不及待地逃回父母身边。她妈妈的教育还剥夺了她的思想,她的婚姻是妈妈安排的,生几个孩子、什么时候生也是妈妈安排的,她这辈子,不过是在重复上一辈人的生活而已。
可见,妈妈的眼界决定了孩子的人生,好的家庭,都是“拼妈”的。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三流的妈妈做保姆,二流的妈妈做教练,一流的妈妈做榜样。妈妈还是家庭气氛的主导者,除了照顾家人的饮食起居,更是家庭的感情支柱,这是妈妈和保姆的本质区别。
遗憾的是,有的妈妈把自己活成了保姆。我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妈妈,她们努力工作,尽心尽力地料理家务,她们始终秉着“我过不好,是为了让你们过得好”的观点。但这是本末倒置的想法。因为如果妈妈过得不好,那么丈夫和孩子也不可能过得好。这是为什么呢?
妈妈长时间不求回报的付出,很容易让家人产生惯性思维:妈妈的付出是理所应当的。这样一来,就谈不上感激、珍惜和回报。那么,妈妈会怎么想呢?她们可能会想:我每天这么辛苦,却得不到你们的体谅。这种不快长期积累,就会变成无休止的抱怨从口中发泄出来,可是,谁又会喜欢听这些抱怨呢?于是,妈妈不停地抱怨,家人则越来越反感,整个家庭氛围就会变得越来越压抑、焦躁。最后,所有人都不快乐。
我认识一个同事,她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她无微不至地照顾和关心家人,却绝不会忽略自己的感受。记得有一天,本来应该是晚饭时间,她却一个人在逛商场。我们在朋友圈里看到她发的照片,打趣地问她今天不用给老公孩子做饭啦?她说:“我已经跟他们说了,我今天心情不好,要出来散心,让他们自己解决。”她这样的处理方式是十分明智的。首先,她对家人坦诚,能够收获家人的关心和理解;其次,她这样做,很好地避免了把自己的坏心情传染给家人。
再轰轰烈烈的爱情,都会在琐碎的家庭生活中走向平淡。女人既是妻子,也是妈妈,但首先是自己。与其殚精竭虑地追求完美的家务、完美的夫妻关系、完美的孩子,不如把自己的幸福和快乐放在第一位,这不是自私,而是家庭生活的智慧。
妈妈是家庭的灵魂,在家庭生活中,如果只知道损己利人,终究会品尝苦涩的果实,只有懂得利己利人,才能收获真正的美满。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