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蕾莎以自己无私的爱心而成为20世纪获奖最多的人,一生大约获得过80多项荣誉和奖励。
圣人都有颗悲天悯人的慈悲心。哈佛的学子明白:我们虽然做不了圣人,但是也要有颗慈爱的心。
可以说,举世闻名的特雷莎修女是爱心的最好代表,她将自己短暂的一生全部投身上帝、投身爱的行为,感动了无数哈佛人。
特蕾莎本名艾格尼丝,1910年8月27日出生在马其顿的一个商人家庭,父母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艾格尼丝深受母亲奉献上帝的信念影响,她相信母亲的话:为上帝工作这个行为的本身,已经可以得到足够的回报,不需要获取别人的认同。
15岁的时候,艾格尼丝来到了印度的一家修道院,后来,她给自己取了教名“特蕾莎”,这个名字来源于传教士的主保圣女,艾格尼丝希望自己能像圣女特蕾莎一样,为了展示上主的爱奋斗一生。
1947年,取得独立的印度被分为了两个国家,西为巴基斯坦,东为印度。这两个国家信仰不同,经常发生冲突,产生成千上万的难民,居住在贫民区里的人平均寿命不过三十岁,加尔各答凄惨的生活状况在全世界都出了名,曾被形容为“噩梦之城”。
特蕾莎居住的修道院的高墙把加尔各答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高墙内,安全舒适;高墙外,是混乱和贫病。修道院的生活越是舒适,特蕾莎内心的不安就越强烈。
特蕾莎从外面带回24个女孩,试图教她们读书。但这些在街头流浪惯了的孩子,根本不习惯修道院安静整洁的生活,竟然集体逃跑了。这件事给特蕾莎极大的震动,她意识到:如果要为穷人服务,就必须走出这道高墙,把自己变成一个穷人。否则,这种服务就成了一种居高临下的施舍。
特蕾莎脱下穿了17年的罗雷多修道院深色会服,换上了印度传统的莎丽服,她盼望与穷人在一起。不仅是自己,特蕾莎还让其他修女,在衣食住行上都努力保持清贫:夏天没有电扇,冬天没有暖气,没有冰箱、洗衣机,甚至连肥皂和刷子都没有。特蕾莎说:“除非你过贫苦者的生活,否则你如何了解他们?”
1954年,临终关怀医院成立,这是特蕾莎创建的专供垂死者和贫病者的安息之地。每天,修女们从街道旁、阴沟里,有时甚至是从火葬场和坟坑里救起那些穷病伤残者,或濒死者。他们中的大多数,大概一生都没有洗过一次澡,而修女们却温柔地为他们清洗、包扎,不抱怨、不嫌弃。
特蕾莎以自己无私的爱心而成为20世纪获奖最多的人,包括1979年的诺贝尔和平奖,一生大约获得过80多项荣誉和奖励。但她却说:“有时候我觉得悲伤,因为我们做得这么少。许多人赞扬我们的工作,但我们所做的不过是沧海一粟,而人类的痛苦却无边无际。”
心灵感悟
“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这是特雷莎的一句名言,正是她一生将爱奉献给天下穷苦人的真实写照。懂得怜悯弱者,懂得对他人付出爱心,这样的人注定会被记住,千古留名。
人生忠告
付出一份爱心其实并不难。向生活中的弱者伸出一只手,对陌生人露出微笑,给车上的孕妇让个座,都是举手之劳而已。孩子,不要吝啬付出自己的爱心。很多时候,给予者会比接受者更加开心。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