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中的幸福智慧主要体现在著名的两世吉庆说,也称两世幸福说。
与佛教和基督教不同,伊斯兰教不主张禁欲和苦行。它既着眼于今世的幸福,又重视追求后世的幸福,并鼓励穆斯林为获得两世的幸福而努力。《古兰经》讲:“谁想获得今世的报酬,我给谁今世的报酬,谁想获得后世的报酬,我给谁后世的报酬。”(3:145)伊斯兰教从来不把人的正当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乃至两性之间合法的性生活看作是产生罪恶的根源。而对今世一切正当的合理的自然欲望的满足都持积极肯定的态度。伊斯兰教认为,今世是美好的,今世充满着自然的快乐。有田地、有庄稼、有园圃、有财产、有妻室、有子嗣等。在今世,物质需要的满足是一种幸福,也是获得高级幸福的条件和基础。人如果长期处于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恶劣生存环境中,肯定是不幸福的。维持生命存在的基本物质需要得不到满足,良好的教育、人格的完善、道德的坚守、潜能的发挥、事业的成功通常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古兰经)强调:“你们可以吃大地上所有合法而且佳美的食物。”(2:168)人们既然来到美好的今世,就要满足应当满足的需要,享受应当享受的幸福。不悲观失望,不消极遁世,不虚度年华,不碌碌无为。要珍惜岁月、达观向上、积极进取、勤奋劳动、创造财富、泽被大众,活得有价值有意义。伊斯兰教对今世幸福和后世幸福的辩证统一,很好地弥补了佛教和基督教矫枉过正的缺陷,使人们能够在不牺牲今世幸福的同时,谋求道德的完善和灵魂的升华。
古兰经注
伊斯兰教虽然肯定今世物质幸福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但绝不把今世的幸福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绝不把物质需要的满足与今世幸福完全画等号。伊斯兰教认为,今世的幸福既包括物质幸福,又包括精神幸福,只有物质幸福而无精神幸福是不完整的幸福,也不是真正的幸福。人们都在不懈地追求金钱、权力、荣誉、地位,但仅有这些东西,而无心灵的安宁,人也不会觉得幸福。人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为什么会感到迷茫和空虚?为什么会感到生活没有意义?为什么会常常出现沮丧、焦虑和悲观失望的情绪?就是因为人没有感受到精神幸福。
伊斯兰教认为,心灵的安静是精神幸福的集中表现,人如果没有心灵的安静就没有精神幸福可言。人要想获得心灵的安静,只有一个源泉,那就是信仰安拉。《古兰经》说:“他们信道,他们的心境因记忆安拉而安静,真的,一切心境因记忆安拉而安静。”(13:28)信仰安拉、力行善功能净化心灵、平衡心理、填补空虚、消除烦恼,能带给人知足、平和、宁静的幸福,使人对未来充满希望。人有了信仰,即便身处险境、面对死亡也会处之泰然,其他的困难和挫折也就更无须放在心上了。由此可见,伊斯兰教所倡导的今世幸福,既不是禁欲主义和苦行主义,也不是拜金主义和极端享乐主义,而是一种合乎自然的、理性的、充实的、有节制的幸福。
伊斯兰教认为,今世的幸福固然很重要,但今世毕竟只有短短的几十年,人还有后世,今世与后世之间又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所以,人不能只考虑今世而不考虑后世,不能只谋今世的幸福而不谋后世的幸福。与后世幸福相比,今世的幸福是短暂的、不完满的。《古兰经》说:“你们应当知道:今世生活,只是游戏、娱乐、点缀、矜夸,以财产和子孙的富庶相争胜;譬如时雨,使田苗滋长,农夫见了非常高兴,嗣后,田苗枯槁,你看它变成黄色的,继而零落。”(57:20)今世只不过是一场短暂的游戏,“财产和后嗣是今世生活的装饰”(18:46),“今世的生活比起后世的生活来,只是一种(暂时)的享受”(13:26)。更何况,人一旦死去,财产带之不去。永恒的幸福、真实的幸福、完满的幸福不在今世,而在后世。
《古兰经》对后世幸福的描述是具体、形象、生动和令人神往的。能够享受到后世幸福的人们生活在一个名为“天园”的极乐世界。“天园里树荫漫漫,流水潺潺”,“四季不绝”,(56∶30~33)“不觉炎热,也不觉严寒”(76:13);天园中有水质不腐的水河、乳味不变的乳河、饮者称快的酒河、蜜质纯洁的蜜河(47:15),供人们自由饮用;天园里还有常摘不尽的各种水果树,其中有无刺的酸枣树、结实累累的香蕉树,(56∶28~29)还有葡萄(78:32)、海枣、石榴(55:68)等;天园居民“戴的是金镯和珍珠,穿的是丝绸”(35:33),还有两乳圆润、年龄划一的少女(78∶33);天园中的人从不钩心斗角,皆能和平共处,“他们在天园里,听不到恶言和谎话”,唯独听到的是“祝你们平安”(56:25~26),他们过着无忧无惧的日子(43:68),他们“毫不辛苦,毫不疲倦”(35:35)。天园就是幸福的乐园。天园幸福是永恒的幸福,是真实的幸福,是完满的幸福,是真主对信仰伊斯兰教并行善者的最后恩惠,也是所有穆斯林追求的最理想的归宿。
除了天园之外,后世还有另一个世界,即火狱。《古兰经》对火狱的描述非常恐怖,令人毛骨悚然。“火狱有七道门,每道门将收容被派定的一部分人”(15:44),火狱以人和石头为燃料(2:24);火狱的居民要忍受极其严厉的惩罚,皮肤被烧焦,然后又被换上新的皮肤,周而复始被烧(4:56);脸被火焰烧灼(23:104),烧灼肌肤(74:29)。“沸水将倾注在他们的头上,他们的内脏和皮肤将被沸水溶化”,“他们将受到铁鞭的抽打”,(22:19~21)用烧红的金银烙他们的前额、肋下和背脊等(9:35)。火狱居民的生活极其恶劣,他们生活在毒风和沸水之中,在浓烟弥漫之中,更无凉爽和舒适。(56:42~44)他们以魔鬼头似的轧骨木树的果实充饥,这些东西像滚烫的油一样在他们的腹中沸腾。(37:64~66)“只有迷误的人们才吃脓汁。”(69:37)火狱的居民“将永居其中,不蒙减刑,不获宽限”(2∶162),“他们每因愁闷想逃出火狱,都被挡了回去”(22:22),他们将永受折磨。
人在后世升入天园,还是堕入火狱,是由人在今世的善恶行为决定的,是受因果法则支配的。《古兰经》指出:在今世,人的所作所为都将被一一记录在案。在后世,真主将根据这些记录对每一个人作出公正的判断和选择,严格按照善恶标准决定谁应该进天园,谁应该下火狱。
什么样的人才能升入田园呢?《古兰经》说:“自愿行善者,必获更多的善报。”(2:184)“信道而且行善者,并对真主表示谦逊的人,他们确是乐园的居民,将永居其中。”(11:23)“他怎么不超越山径呢?你怎能知道超越山径是什么事?是释放奴隶,或在饥荒日赈济亲戚的孤儿,或困穷的贫民;同时,他是一个信道而且行善,并以坚忍相勉,以慈悯相助者。这等人是幸福的。”(90:11~18)“信道而且行善者,得享幸福和优美的归宿。”(13:29)这样,信道和善功就像联结今世与未来天园的一座桥梁。那些敬畏的人、坚忍的人、顺从的人、好施的人、行善且信教的人将进入天园。所以,《古兰径》主张人要利用今世短暂的几十年时间,力行善功,为他人谋福求利,不坑人、不害人、不损人,为进入后世的天园享受永恒幸福创造条件。
什么样的人会堕入火狱呢?《古兰经》说:“作恶者每作一恶,必受同样的恶报。”(10:27)“凡作恶而为其罪孽所包罗者,都是火狱的居民,他们将永居其中。”(2:81)下火狱是真主对那些罪孽深重者、图谋不轨者、行为诡诈者、不信道者以及作恶多端者的最后惩罚。
伊斯兰教的两世幸福说具有重要的伦理价值。今世幸福与后世幸福之间存在着能动的辩证统一关系。今世幸福是后世幸福的原因、条件和基础,后世幸福是今世幸福的结果、归宿和动力。两世幸福说的核心目的是引导人弃恶从善,客观上能有效地维护社会和谐。那些积善成德的人即便在今世受到了一些不公正的待遇,或许也遭遇了一些不幸的事情,但这些挫折都算不了什么,不足挂齿,不影响他们在今世总体上的幸福,何况积德行善带来的心灵安静和价值实现本身就是今世的最大幸福。更为重要的是只有积德行善,才能获得进入后世天园的通行证,可以享受后世天园永恒的幸福、真实的幸福、完满的幸福。那些在今世作恶多端的人,也可能有钱有势,过着奢华的生活,但他们是不幸福的,因为他们的心灵不安。善恶有报,善恶必报,他们因作恶大多都会受到社会的惩罚。即使他们侥幸逃脱了今世的法律制裁,最终也逃不脱末日的审批和火狱的惩罚。这样就会使行善者益善,作恶者则会悬崖勒马,弃恶从善。
人心善恶动机的产生和发展趋势,不仅直接关系个人的幸福与痛苦,也关系到他人和大家的幸福与痛苦。对两世幸福的追求,成为穆斯林道德修养的出发点与内在动力。从根本动机上,从灵魂深处扬善抑恶,从而实现人心向善,这就是伊斯兰教两世幸福说的现实意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