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安逸就让感到幸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情感需要是指人对爱的需要、对亲情的需要、对友谊的需要、与他人沟通交流的需要、归属需要、道德需要以及审美需要,等等。人若满足了这些需要,心灵就会安逸,否则,就会心灵不安。

人们往往把情感需要看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需要,而且总是把社会需要和自然需要并列看待或者完全割裂开来,这是极其错误的。与生存需要一样,情感需要也是自然需要,具有深层次的自然目的。

爱情需要和亲情需要就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自然需要,其自然目的是实现种的优化繁衍。为什么所有的人成长到一定年龄都会产生爱情需要?表面上看,是为了满足性的需要,更深层的原因是繁衍后代的需要。在自然界中,凡成长难度不大的动物,一般都不会结合为长期稳定的配偶关系。青藏高原上的藏羚羊刚一出生就可以跟着妈妈奔跑,它们只需要妈妈几个星期的哺乳就能独立生存,完全不需要父亲的协助,所以藏羚羊就不会产生固定的爱情和长期的亲情需要。而成长难度大,必须由父母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养育任务的动物,自然必须赋予其固定的爱情和长期的亲情需要。印尼长臂猿是接近人类的动物,成长期相对比较长,它们生活在由雌、雄性和一两个幼体组成的紧密结合的家庭中,雌雄之间的感情非常专一,非常亲近,彼此之间很少离开30米。它们对自己的幼子非常疼爱,精心养育。(《哺乳动物》)第123页)

丹顶鹤是动物中自然寿命较长和成长难度较大的动物之一。雄鹤成年后,在沼泽地的草丛中垒窝,然后发出求偶的鸣叫,正待求偶的雌鹤便闻声而至。它们之间有一个几天时间的认识、了解的过程。如果雌鹤对雄鹤不满意,就会悄然而去;如果雄鹤对雌鹤不满意,则以武力相驱赶;如果双方都满意,便开始交配,并结合为终身伴侣。从人类的角度来看,丹顶鹤雌雄之间的爱情是“忠贞不渝可歌可泣的”。如果配偶因故而亡,另一只就会绝食而死。这是因为丹顶鹤在孵化和幼鹤成长阶段,需要雌雄之间的密切配合。雌鹤孵卵时,雄鹤负责觅食、警戒、与来袭的动物搏斗,还要替换雌鹤孵卵,让雌鹤进食、补水、运动。哺育后代任务的长期性、艰难性,决定了丹顶鹤必须加强配偶之间高度的相互依恋。像丹顶鹤这样成长期长且成长难度大的动物,如果没有雌雄之间对爱的忠贞不渝,就不会建立起长期牢不可破的配偶关系,也就难以实现种的延续。

丹顶鹤对伴侣忠贞不渝

雁也是如此。元朝太和五年,元好问(金元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赴并州(今太原)参加科考,途中听一位捕雁者说:“今且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地于而死。”元好问被这凄惨的恋情所触动,遂赋词一首:“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别离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雁且如此,何况人乎!

人的成长期是最长的,从出生到成人需要大约18年时间。人类种的繁衍不仅是长期的任务,也是最为艰巨最为复杂的任务。如果没有爱的结合,没有配偶间亲密无间的合作,孩子在成长期会遭遇许多不幸,难以成长为身体健康的心智健全的合格的社会新公民。

为了确保人顺利完成艰巨的、长期的、复杂的养育后代的任务,自然也是煞费心机的。在世界各地,尽管存在着地理、气候、饮食等方面的差异,但性别比大体均衡分布,男性和女性的比例都接近于1∶1。这就是说,自然倾向于让人类配对生活。因为只有配对生活,才能有性的专一,才能有爱的结合,才能建立起配偶之间长期稳定的亲密合作关系,才能顺利实现人类种的繁衍的总目的。处女膜是一种避免过早性交,保障人类优化繁衍的警戒装置。目的是保护尚未发育完善的女性生殖系统,强化妇女情感的专一和性的专一,同时也强化男人对配偶的信赖和责任意识,对维护配偶间性的专一性和爱的纯洁性以及防止滥性对配偶合作关系的疏离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配偶间的关系能够建立在纯朴、真挚、信任、亲近、忠贞和长期稳定的基础之上,从而更有利于后代的养育。这就是自然约束,这种自然约束就是为了实现优化繁衍后代的目的。

为什么所有的人对自己的儿女都怀有深切的天然的亲情?道理很简单,如果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没有爱,就不会有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孩子就难以健康成长。如果孩子的合理生存需要得不到应有的满足,体内平衡就不能维持,就会生病或者死亡。如果孩子的合理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心理疾病,成为问题小孩,长大以后就会危害社会。他们就会成为人类的次品,出现人格障碍和变态行为。调查结果表明,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或者不在父母身边长大且从小缺乏亲情关爱的人犯罪率比较高。主要原因在于大脑中负责情感和自我控制区域的反应机能未被激活或者受损造成的。中国现有留守儿童6千多万,其中大多数儿童每年与父母团聚的时间不超过10天。他们的情感需要欠账越多,心灵的创伤就越大,其生理和心理健康就越成问题。2014年1月20日,安徽望江留守儿童自缢事件就是孩子亲情需要严重受挫的结果。

对友谊的需要、与他人沟通交流的需要、归属的需要以及道德需要等,本质上都有自然的规定性。在自然界中,有一些动物是单独生活的,如熊、老虎等,它们不需要互助,所以它们没有归属需要,而且常常为争夺领地相互为敌。而另一些动物是群体生活的,如狼、鬣狗、蜜蜂、蚂蚁、老鼠等。草原上的食草动物一般都群体生活,因为它们一旦脱离群体,很快就会成为天敌的美餐。只有集结成群,才能提高安全系数,群体越大,安全系数就越高,被食肉动物捕杀的概率就越低,也能为后代的繁衍创造更为安全的条件。群体生活的动物必须互助,所以它们都有归属的需要、沟通交流的需要、友谊的需要。绝大多数群体生活的动物都奉行同类不相残的原则,有些动物群体内部存在着高度的依恋和互助精神。

在太平洋的一些岛国上,仍然生活着一些处于原始社会的部落,他们虽然物质上相对贫乏,但精神生活丰富多彩。他们都富有博爱精神和利他精神,看重友谊,热爱艺术,崇拜自然,在他们身上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人的自然天性。

太平洋岛国上原始部落的幸福情景

正是由于人的成长期很漫长,成长难度特别大,如果没有对爱的需要、对亲情的需要,后代就难以生存,更难以健康成长,人类就难以为继;正是由于人是群体生活的动物,如果没有对友谊、沟通交流、归属和道德的需要,人的联合体就很难建立和巩固,人就不会互相帮助、共同行动、和谐共处,也就无法生存;正是由于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审美需要,没有对自然的热爱,人类就难以与自然和谐共处。由此可见,人的情感需要有自然目的,体现了自然的至善意图,并受自然的支配。科学家发现,人的大脑中设有专司情感奖惩的组织。凡是人满足了合乎自然目的的情感需要,身体就会发出相应的信号刺激大脑中的奖赏区域,使人感到心灵安逸。否则,身体就会发出相应的信号刺激惩罚区域,使人感到心灵不安。人类良心的存在是最有力的证据。

情感需要系统的基本规律是心灵安逸

当人合理地满足了爱情、亲情、友情、交流、归属、审美需要,做了合乎良心的好事以后,人自然会产生爱与被爱的感受、愉悦的感受、亲和的感受、融入集体的感受、美的感受,心灵就处于安逸的状态。上述这些自然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或者非合理满足,人就会自然地产生孤独的痛苦、寂寞的痛苦、焦虑的痛苦、忧郁的痛苦、生气的痛苦、被抛弃的痛苦、良心谴责的痛苦,心灵就会处于不安的状态。如同人的肉体对蛋白质、对维生素等营养素的需要严重缺失必然会导致贫血等疾病一样,人的心灵对爱的需要、对亲情的需要、对友谊的需要、与他人沟通交流的需要、归属需要以及审美的需要一旦严重缺失,也必然会导致各种精神疾病。林黛玉的痛苦和死亡就是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悲惨结果。

黛玉葬花

当今中国,越来越多的人把金钱、快乐以及追求优越性视为最高目的,内在的自然的情感需要受到严重的忽视和扭曲,造成了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例如:以金钱和快乐为目的的二奶、小三队伍迅速扩张,婚外情和卖淫泛滥成灾,家庭分崩离析,夫妻信任度降低,爱情难以长久保持;青少年把大量时间用于上网游戏,亲人不亲,孝道废弛,代沟明显,家庭冲突频发,问题孩子增多,沟通交流艰难,老人普遍孤独,亲情需要难以满足;诚信缺失,道德沦丧,友情淡漠,一切向钱看,生产毒奶粉、毒胶囊、激素鸡等昧良心、赚黑钱的行为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所有这一切,是人性的异化,是人类对自然目的的愚蠢违背。其结果是财富积累在上升,幸福感在下降。有钱的人越来越多,心灵安逸的人越来越少。浮躁笼罩人心,失眠、抑郁症、焦虑症、人格障碍、变态行为普遍发生,离婚率、精神病发病率和自杀率大幅度上升。

许多人遭受到心灵不安的痛苦后,认识不到这是合理的情感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结果,却试图通过寻求刺激的方式填补生活的空虚。然而,如同过度饮酒,摄入过多的脂肪、糖、盐会导致肝硬化、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滥性、赌博、吸毒、阅读低级庸俗充满暴力色情的读物、沉迷于凶杀淫秽的网络游戏等等,只能是越刺激越空虚。就像忍受疼痛的病人服用杜冷丁一样,在短暂的缓解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痛苦。一切不合理的情感需要或者不合理的满足方式都与心灵安逸的目的背道而驰,不仅不会填补精神上的空虚,而且会越加使人心神不宁。

中国云南大学生马加爵杀害室友事件、河南闵应军砍伤学生事件以及大量因心理原因而导致的凶杀案件的不断上升,说明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保障体系出了问题。我们过分注重物质保障体系的建设,而忽略了精神保障体系的建设,必然导致浮躁和焦虑,导致人与自身灵魂的冲突,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激烈冲突。

心灵安逸是自然支配人类情感生活的基本规律。违反它,必然痛苦;遵循它,必然幸福。心灵安逸是判断情感需要合理与非合理的根本标准。凡是有利于心灵安逸的情感需要就是合理的情感需要;凡是不利于心灵安逸的情感需要就是非合理的情感需要。所以,心灵安逸是情感需要系统的终极目的,也是情感需要系统的本质特征。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