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量有多大
人具有舍得的心态会令人快乐,尤其是永葆舍得的心态,生活会一路阳光。但拥有舍得的心态说说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因为生活中有各种各样需要舍、必须舍的地方,而人内心却不愿舍、不想舍,于是千般思量、万般不愿,让舍成为了高空中的月亮,可看不可摘。
“二战”期间,罗勃·摩尔在一艘美国潜艇上担任瞭望员。一天清晨,潜艇在印度洋水下潜行时,他通过潜望镜看到一支由一艘驱逐舰、一艘运油船和一艘水雷船组成的日本舰队正向自己的潜艇逼近。潜艇对准走在最后的日本水雷船准备发起攻击,谁知水雷船却已掉过头来,朝潜艇直冲过来。原来空中的一架日机,测到了潜艇的位置,并通知了水雷船。摩尔的潜艇只好紧急下潜,以便躲开水雷船的炸弹。
三分钟,6颗深水炸弹几乎同时在潜艇四周炸开,潜艇被逼到水下83米深处。摩尔知道,只要有一颗炸弹在潜艇5米范围内爆炸,就会把潜艇炸出个大洞来。
潜艇以不变应万变,关掉了所有的电力和动力系统,全体官兵静静地躺在床铺上。当时,摩尔害怕极了,连呼吸都觉得困难。他不断地问自己:“难道这就是我的死期?”尽管潜艇里的冷气和电扇都关掉了,艇内温度高达36℃以上,但摩尔仍然冷汗涔涔,披上大衣牙齿照样碰得“咯咯”响。
日军水雷船连续轰炸了15个小时,摩尔觉得这15个小时比15万年还漫长。寂静中,过去生活中无论是不幸运的倒霉事,还是荒谬的烦恼事都在他的眼前重现:摩尔加入海军前是税务局的小职员,那时,他总为工作又累又乏味而烦恼;他总是抱怨报酬太少,抱怨升迁无指望;晚上下班回家,常因一些琐事与妻子争吵。这些烦恼事,过去对摩尔来说似乎都是天大的事,而今置身这坟墓般的潜艇中,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摩尔深深感受到,过去的一切都显得那么荒谬。他对自己发誓:只要能活着看到日月星辰,他从此再不烦恼。
日舰扔完所有炸弹终于开走了,摩尔的潜艇重新浮上水面。战后,摩尔回国重新参加工作,从此他更加热爱生命,懂得如何去幸福地经营生活。他说:“在那可怕的15个小时内,我深深体验到舍与得对于生命来说是如此重要,而世界上任何烦恼和忧愁都是那么微不足道。”
具有舍得观的人热爱生命,会辩证地看待发生的事物,该舍的,不认为吃亏,不认为是“倒霉事”,该得的,也不认为是应该的,天上掉下来的;相反,心中总是斤斤计较的人则认为不舍才是对的,而获得的总是不够。这是为什么呢?不懂舍得观的人不会正确看待问题,他们心胸狭窄,不明白舍就是得,所以,他们眼中只有得。
人开启幸福之门的钥匙,其实就在自己手中。树立舍得意识不仅仅对他人,对自己也应是常态。比如,保持舍得的心态,懂得在自己幸福时,把自己的幸福或分享或传递给他人;在自己陷于困境中也不悲悲戚戚,总局限在自己的小天地中,以为自己穷困潦倒什么也没有,恨天下人谁都比自己强,总以为他人必须帮自己才是等。人不会舍,是自私的心理在作怪。而敢于舍,却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舍虽然不一定能立刻解决问题,却能产生鼓舞自己的力量,这都是舍的具化表现,更是一种得。
幸福由己造,悲喜由心生,苦乐全凭自己的感觉,这和客观环境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有些人安于平淡生活,而有些人却认为生活应该过得轰轰烈烈。你真的无法断言哪种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生活,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幸福不会是一种表现。
“人的心态就仿佛用于演奏人生乐章的弦琴,弦过于松弛或过于紧张,都会变调。人只有不失时机地对弦琴进行适度及时的调整,弦音才会纯正,弦琴才能够奏出和谐优美的乐章。
人七情六欲的产生都是极为正常的,只要能够随着环境的改变和事物的发展,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校正自己的眼光,以积极的行为处世,平和的心态、热烈的心态都可以。所以,无论你喜欢不喜欢他人性格的多样性,你都要面对,你都要正确对待。
哈佛大学曾经有一位大三的学生,突然觉得自己好像生病了,于是找了一本医学手册,看看该如何治自己的病。当他读完介绍癌症的内容时,才明白,自己患癌症已经几个月了。他被吓住了,痴呆呆地坐了好几分钟。后来,他想知道自己还患有哪些病,就从头到尾读完了整本医学手册。这下全清楚了,他除了患有膝盖积水症外,其他病症无一幸免!本来他去找书时,觉得自己还是个平常的人,但当他看完整本书时,却被自己建造的“心理牢笼”所囚禁,他完全变成了一个恶病缠身的“老头儿”。
他决心去找医生,一见到医生,他就说:“亲爱的医生!我不给你讲我有哪些病,只给你讲我没得什么病吧。我命不久矣!我唯一没有得的病是膝盖积水症。”
医生给他做了全身诊断,然后坐在桌边,在纸上写了几句话递给了他。他没有看处方,就塞进口袋,急着去买药。赶到药店,他匆忙把处方递给药剂师,药剂师看完药方,退给他说:“这是药店,不是零食店,也不是餐馆!”
他很诧异地望了药剂师一眼,随后认真地看了下处方,原来上面写的是:煎牛排一份,啤酒一瓶,6小时一次。10公里慢跑,每天早上一次。他愣了,但从第二天起他全部照单做了,结果一直健康地活到今天。
这位年轻人幸好及时“治疗”,否则一定会被自己建造的“心理牢笼”所监禁,最后非真得病不可。
我们的心量要“尽可能大”,对很多事物要尽可能“想得开”、“放得下”,要能做到大事情化小,小事情化无,得意时不过分高兴,失意时也不过度悲伤。
一个人问无德禅师道:“同样一颗心,为什么心量有大小的分别?”
禅师未直接作答,但告诉这人道:“请你将眼睛闭起来,默造一座城垣。”
于是这人闭目冥思,心中构想了一座城垣。然后说:“城垣造毕。”
禅师说:“请你再闭眼默造一根毫毛。”
这人又照样在心中造了一根毫毛,说:“毫毛造毕。”
禅师说:“当你造城垣时,是否是用你一个人的心去造的?还是借用别人的心共同去造呢?”
这人说:“只用我一个人的心去造。”
禅师说:“当你造毫毛时,是否用你全部的心去造?还是只用了一部分的心去造?”
这人说:“用全部的心去造。”
于是禅师就对这人说道:“你造一座大的城垣,用一颗心;造一根小的毫毛,还是用一颗心,可见你的心量能大能小啊!”
心量有大有小,这说法太新鲜了。就像面对1元钱,有人说:“完了,只剩1元钱了!”有人说:“太好了!还有1元钱!”面对严厉的校长,有学生说:“碰上这样的校长,我们能快乐吗?”但也有学生说:“校长的严格要求督促我改正了许多缺点,我太感激他了!”
同样一个人,可以活得多姿多彩,也可以活得黯淡凄凉。对生活的态度不同,结局也会不同。生活中快乐的事情必须面对,不如意的事情也必须面对,所以,人的心量要培养“大大的”,能容得下生活中发生的任何事。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