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的自己,是真实的自己吗?
人的心灵,犹如一片幽暗的森林,不只旁人觉得神秘怪异、捉摸不透,就连我们自己,也未必时刻都能够探清真相。
有时,我们以为内心对自己的理解,就是自己真实的样子,可当经历了某种现实挫折或打击之后,真相忽然被揭开,才恍然发现,原来自己并非想象中的那个样子。
W是一位时尚、独立的女性,在某杂志社担任美编。无论是自身样貌还是经济条件,都算是上乘的。不过,她的感情路一直不太顺畅。来找我的时候,W刚刚结束维系五年的婚姻。
说起那段亲密关系,W经常会提到一个词:恍惚。大概就是,回想起曾经的自己,以及当初所做的决定,有一种陌生的、恍如隔世的感觉。听她讲述,前夫其貌不扬,家庭条件也不太理想,只身一人在大城市工作,无依无靠。从情感上说,W对前夫的喜欢程度并不强烈,充其量就是聊得来,觉得他成熟稳重,能包容自己的任性。
为什么要嫁给一个外形不是自己喜欢的,情感上也并不是那么浓烈的人?
W提到一个关键点:“和他在一起,感觉很安全,好像永远都不用担心被抛弃。哪怕他的外表不是我喜欢的,经济条件不太好……”那个时候,W对自己的理解是:我不介意另一半的外表,也不介意他的经济条件,只要他对我“好”,什么事情都可以一起努力解决。她在前夫面前呈现出的形象,是一个独立的、有思想的、善良的好女人。当然,他也得到了前夫的赞许和肯定:你很善解人意,你完全没有世俗气息,你无比珍贵。
生活是现实的,即便有风花雪月,也离不开经济的支持。
W勤勤恳恳,努力工作,而前夫却在婚后变得愈发懒散,最后甚至辞掉了工作,完全靠W养家。以至于曾经那个一起努力买房子的梦想,就显得愈发虚无缥缈。感到身心俱疲的时候,W也不敢停下脚步,依旧强忍着疲累往前走。
随着身边的一些女性朋友结交男友、步入婚姻后,W的情绪波动变得越来越大,她开始质问:我到底哪里不如别人呢?为什么自己会在亲密关系里漂泊,感觉身后空无一人,而别人都有了一个累的时候可喘息、可停靠的岸?
可当这些念头冒出来时,W很快又会把它们压下去,她会觉得自己“不好”,甚至给自己贴上“爱慕虚荣”的世俗标签。就这样,W一边忍受着来自现实的痛苦,一边压抑着真实的感受,在所有人面前故作坚强,明明已经精疲力尽了,却还假装可以独自应对来自生活的千军万马。
促使W结束婚姻的导火索,是她在怀孕2个月时因劳累流产。她对婚姻生活彻底无望了,带着受伤的身心,离开了那段纠结而痛苦的亲密关系。事后,当我们一点点地去回顾W过往的经历,并探讨她内心真实的想法时,她说:
“我羡慕那些在各方面条件上势均力敌的伴侣,但我不敢相信自己可以拥有,我觉得自己只配得上一个条件不如我的人;我希望在疲倦的时候有个依靠,但我又不敢承认自己的脆弱,我害怕别人觉得我不够好,最后离开我。”
在与W深入探讨,听她谈及早年生活经历之后,我理解了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W的父母早年忙于工作,又有重男轻女的思想。W身为长女,没有体验到父母给予的关爱,至少在她看来,她比弟弟得到的爱要少很多。为了赢得父母的好感,她努力学习,争强好胜,不给父母添麻烦,因而也就成了父母口中那个“懂事的、善解人意的孩子”。即便有需求,她也不敢提,害怕因为提出需求而遭到拒绝,或是不被父母喜欢。
心理学家卡伦·霍尼提出过一个理论:当儿童觉得自己不被父母或他人认可时,就会产生强烈的焦虑与不安。于是,他们会在幻想中创造出一个他们认为的、父母喜欢的“自我”,来缓解这种焦虑。
通常情况下,这个假想的自我是完美的,优秀、聪慧、美丽、懂事。然后,他们会极力地维持幻想中的形象,害怕别人看到幻想背后真实的自己。不仅如此,当他们用这个假想的自我来对照现实的自我时,会觉得自己像个“冒牌货”。
我们经常会谈到“自我成长”这个词,其实自我成长最大的考验就在于:抛开对自己的理想化,只剩下真实的自己,你敢不敢去面对?你是不是还喜欢自己?
很多人都置身于和W一样的处境中,既渴望活出真实的自己,又害怕看见真实的自己;既希望被理解和接纳,又不敢把真实的自己呈现出来。最后,吸引来的自然就是不喜欢的人、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因为从一开始,你就不是在用真实的自己与外界的人和事互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