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蒙养正
——中国古代的启蒙教育
作者简介
郭莉莉:教育科学学院2014级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担任2014级教育班的生活班长。曾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两次专业二等奖学金,曾获得“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志愿者”称号,曾在校“纳兰性德杯”征文大赛中获得三等奖。
“启蒙教育”顾名思义是对儿童启发教导,使其摆脱蒙昧状态,是对三到六岁的儿童所施行的教育。“蒙”指的是儿童小时候的迷蒙状态,“童蒙”就是说幼儿懵懂的特点,因此古人就把幼儿教育称作“蒙学”,对儿童刚开始的教育叫“童蒙教育”,也叫“启蒙教育”。
“童蒙养正”出自《易经》,“蒙以养正,圣功也”,一语道出了启蒙教育的最高目标——养正。在儿童的童蒙期,一片天真,未染恶习,由德高望重的老师来启蒙,培养他们正确的礼仪规范,优秀品质,使他们成为圣贤之人。
古代把人生教育分为四个阶段: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这四个阶段,童蒙养正尤为重要。孟子说:“教者必以正”。所以启蒙教育便是养正教育。
启蒙教育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教导孩子礼仪进退,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是教孩子认字读书。
首先讲怎样培养孩子的礼仪规范,朱熹著书《童蒙须知》,其中讲:“夫童蒙教育,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这方面的教育是由家长来完成的,属于家庭教育的内容。由此可知,古代幼儿的家庭教育,都是从日常生活的穿衣吃饭、读书写字、洒扫应对进退等小事中,培养孩子的至诚恭敬之心。宋代理学大家程颐、程颢的母亲侯氏,在教导子女穿衣吃饭、言语步趋等方面,可谓是典范。侯氏前后育有五子一女,但仅有程颐、程颢存活,她亲自教育两个孩子,对他们严加管教,未曾溺爱。程颐程颢刚学走路,跌倒了,家人害怕孩子哭,就赶紧要去把孩子扶起来,结果侯氏就斥责:如果你们举止安定徐缓,怎么会跌倒?吃饭的时候,侯氏就让儿子坐在自己身边,见到儿子吃饭挑食,就说,你们从小贪图美味,长大后怎么得了?现在想想我们小时候走路摔倒了,妈妈是不是赶紧把我们扶起来,怕我们哭了;要是挑食不吃饭,父母还追在后面哄我们多吃一口。这也许是我们成不了圣贤的原因吧!不过没关系,多学学侯氏,当不了圣贤,做伟人的母亲也不错啊!侯氏教导儿子不可恶言骂人,儿子有过失从来不包庇他们。在母亲的教导下,程氏兄弟一生不挑剔衣服、饮食,从不恶口骂人,都成为贤德之人,且名扬天下。
习大大毕业于清华大学,同属清华学子,接受同样的教育,为什么他能成为国家最高领导人?或许能在家庭教育方面找到原因,谈到他与众不同的家庭教育就必须提习大大的父亲:习仲勋。习老先生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年少时很喜欢学习古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学经典,都深谙于胸,倒背如流。习大大耳濡目染父母的言行举止,效仿先辈为人处世的风范,养成了忠孝友爱、勤劳俭朴的优良品德。习老先生勤劳俭朴的作风对子孙影响深远,习大大在给父亲八十八岁的贺信中写到,自己从父亲那里得到了很多宝贵的财富,学父亲做人,学父亲做事,学父亲的信仰,学父亲的赤子情怀,学父亲的简朴生活,父亲的高尚品德,使他终身受益。“俭以养德”这是明智的父母留给子孙的传家之宝,也是习老先生以身垂范、福佑子孙的淳朴家风。看来家庭礼仪道德的启蒙作用不可小觑。
前面讲了启蒙教育怎么培养礼仪进退,我们再来讲启蒙教育的另一个内容“认字读书”,古人是怎么认字读书的呢?就一点,吟唱。那时候老师教《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老师教,学生就跟着读,读书时每个人都要出声,但又不能大声,免得影响别人。这个度的把握,就是以先生听得到为准。每个学生都出声读,又不影响别人,这种小声读的情况,有个词形容,叫作“书声琅琅”。现在很多人都写成朗诵的“朗”,这个“朗”的意思是走进学校,听到学生们在大声读书。但是正确的“琅”是美玉的意思,两块美玉相碰,还大声,那不就碎了?“书声琅琅”是形容读书的声音像两块美玉相碰,发出美妙的声音,声音不大,而且各不相同,但是汇聚在一起又很好听,因为它是吟诵的,是唱的!走进学校,听到学生们在各自读书,旋律优美动听,声音不大但是又汇聚在一起,真是一种享受!就是“书声琅琅”。当然,每个学生都在小声读,先生听得见,学生也听得见。但是声音的音量又不大,可以在自己读书的时候屏蔽掉别人的声音,专心读自己的书。这就是专注力的养成,现在很多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稍微有点吵闹就不能专心,就受不了。古时私塾的这种读书方式,则太妙了,时时刻刻都在培养学生的定力。
由古观今,再看看我们今天的启蒙教育,孩子还在肚子里的时候就开始听贝多芬、莫扎特钢琴曲,上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学写字,上了小学每个周末各种辅导班,英语班、数学班、舞蹈、钢琴,孩子忙得团团转,还振振有词,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结果,孩子是挺全面发展的,竟然为了“苹果”逼得母亲下跪,甚至动手殴打父母,对父母大呼小叫,孩子在家中处处为尊,家里排位,经常是孩子第一,宠物第二,父母垫底,不敬重父母的现象随处可见。我们是不是应该思考一下,我们的教育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我们对父母的恭敬之心去了哪?经常有人说过去孩子是父母的“傀儡”,所以我们要解放儿童,但是矫枉过正,变成了现在这样。那在座的各位,我们未来的教师是不是应该做点儿什么,比如让孩子读经典启蒙,或者在教室设置一个经典读书角,每天让孩子们读经典,培养他们的礼仪进退,其实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可能有人会问了,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读经典来启蒙?很简单,就像我们现在说婴儿阶段最好的食品是“母乳”,传统的优秀经典就是最适合孩子启蒙的营养丰富的“母乳”。
中国经典的长廊“书声琅琅”,让孩子们用经典启蒙,不是要让他们学习很多的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民族性格的熏陶,培养孩子的浩然正气,让他们养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刚的人格。
西方的教育是很先进,但是我们的传统教育也有可取之处,我非常希望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能够把目光驻足于传统教育,回归传统。毕竟,一个家庭也好,一个国家也罢,必须要有归属,要有根,因为没有根就没有力量。
☆教师点评:张温雅
童蒙养正,是中华传统教育的基础,是人才成长的根基。“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教育贯穿的人生的各个阶段,这篇文章主要介绍的是童蒙养正这个阶段。俗语也常说“三岁看老”,意思就是孩子年幼时候的教育影响一生,话语虽短却深刻地说明了幼儿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篇《童蒙养正》,通过对古人启蒙教育的研究,借鉴古时童蒙教育的优秀经验,既向我们介绍了古人教育的优秀成果,使我们感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教导我们年轻的教育工作者,“希望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能够把目光驻足于传统教育,回归传统。一个家庭也好,一个国家也罢,必须要有归属,要有根,因为没有根就没有力量。”这是民族文化的自信,这是呼唤传统教育智慧的回归。
这篇文章见解纯正,立意深远,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语言的堆砌,字里行间却流露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立德树人,这是教育的根本,也是底线,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怀揣一份热爱,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教师简介:张温雅,硕士,助教,教育科学学院分团委副书记兼学工办副主任。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