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与舞蹈渊源
那是在上古时期,传说中的黄帝,是少典氏之子,又称作缙云氏、帝鸿氏、有熊氏。黄帝是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他是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
黄帝曾娶西陵氏之女嫘祖为正妃,他又以云命名百官,还鼓励了多种发明和创造。比如皇帝用采首山的铜以制作鼎,还作舟以弥补水路不通的缺憾。
在黄帝统治的时期里,有一种《云门舞》,也叫做《云门大卷舞》,这个舞蹈与我国古代祥云图腾有关。
根据南宋罗泌在他所著的《路史·后纪》卷五中记载:
黄帝命大容作《承云》之乐,是为《云门大卷》。今之《咸池》。
对于这个乐舞名称来历,后来舞蹈史学家们则认为:
《承云》之名,可能是由于制作这个乐舞的目的原是为祭祀云图腾而来的。传说黄帝即位时,天上祥云呈祥,便以云纪。
作乐祀云,也就是一种图腾崇拜的仪式。《承云》的“承”字可以解作献奉的意思,也可以解作承受的意思。
综合起来看,《云门》原来也是黄帝部落的一种图腾舞蹈。
关于这个乐舞的另一个名字《咸池舞》的由来,大概是和古人的星宿观念紧密相关。古人认为,“咸池”也就是天上西宫星的名字。
西宫星主管人间五谷。如果西宫星明亮,这一年庄稼将会获得丰收;如果西宫星晦暗不明,人间就会颗粒无收,所以我国上古时期人们恭敬地向咸池朝拜,用来祈求五谷丰登。
黄帝祭祀乐舞都和祥云图腾相关,在农业科学尚不发达的黄帝时期,人们粮食丰收与“天老爷”旱涝有着最直接的联系。
《云门》作为乐舞的举行,在当时应该是一件极其隆重的仪式化行为。它从祥云图腾崇拜到后来的祭祀黄帝,一直都是非常严肃的大事件。后来春秋时期著名道学家庄子在他所著的《庄子·天运》中就曾经记载了《咸池舞》具体表演过程和它强大艺术感染力。
从《庄子》的记载中看《咸池舞》,它好像和祥云图腾崇拜没有什么关系,而是充满了老庄哲学味道,其中难免有庄子借题发挥之处。
但是庄子所形容的《咸池》具有“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和“卒闻之惑”等特点,倒是和我国原始祭祀舞蹈宗教特征十分吻合,从中也可以领悟一些原始祭祀仪式的神秘力量。
所以《咸池舞》让人看过之后感到心神不宁,是因为该乐舞表现世间万物规律运行、阴阳相济和刚柔调和等哲理,所以它又让观者感到安心和舒畅。
最后,《咸池舞》乐舞表现的是或生或死和无声无形的境界,所以这支舞蹈又让人感到迷惑不解。因此,一个人如果能够在《咸池舞》开始的时候感到害怕,这说明他对于灾害是有所警觉的。
继而这个人通过懈怠而懂得逃避,还有最后在迷惑中认清自己本性,这些应该是宣传老庄哲学中“返璞归真”原理。
还有,《六茎舞》与《承云舞》都是歌颂我国三皇五帝之一的高阳氏颛顼的。在传说里高阳氏颛顼是伏羲氏的后裔,也有人说他是黄帝的孙子。
颛顼所作的乐舞,就叫《六茎》,也称为《五茎》,不过该舞蹈具体表演情形后人记载极少,也难以考证。
传说中颛顼是个爱好音乐又很聪明的人,他创作乐舞以“调阴阳,享上帝”,而且他能够触景生情地发现乐舞素材。
有一次,颛顼听见天上的风声很是悦耳动听,他就让他的臣子飞龙创作了《承云舞》。其实《承云舞》本来就是黄帝《云门舞》的别名,这说明了《承云舞》其实是对《云门舞》的继承和发展。
在上古有关颛顼的故事里,经常可以看到了《承云舞》。其实,传说中颛顼是继黄帝之后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的。
还有,伏羲是以龙命官的开拓者,黄帝是以云为图腾的创造者,传说中颛顼与他们都有血缘关系,这恰恰反映了古代氏族部落间文化的互相影响、继承、转化的历史事实。传说中记载了颛顼时期《承云舞》是由一种叫“鱏”的动物表演的。“鱏”据考证其实就是“鼍”,也就是龙生九子之一的“猪婆龙”。
《承云舞》具体表演动作是人们仰天躺在地上,用自己的假尾巴敲着肚皮而舞,并伴以歌唱。从这一点上看,《承云舞》和《云门舞》演出情形大相径庭,或许是时间流逝或部落联盟之后文化演变而造成了表演的巨大变化吧。
此外,《九招舞》是歌颂五帝中帝喾的,帝喾,号为高辛氏,传说他是黄帝曾孙。帝喾是一个有所作为的首领,他曾经兴修过“水利工程”而留下治民的好名声。
其舞蹈名便叫做《九招舞》,但是《九招舞》具体记载简直就是凤毛麟角,只有后来商代卜辞中才记载了帝喾是殷商人的祖先。
后来秦国宰相吕不韦在他主编的《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中记载:
帝喾命咸黑作为声歌《九招》、《六列》、《六英》,有倕作为鼙鼓、钟、磬、吹苓、管、埙、篪、鼗、椎钟。帝喾乃令人抃,或鼓鼙击钟磬,吹苓展管篪,因令凤鸟天翟舞之。
从这则记载上看,帝喾舞蹈是非常好看和好听的,可谓是钟磬齐鸣,神采奕奕。文献里是帝喾命令臣子咸黑创作了《九招》、《六列》和《六英》等乐舞。
还有,帝喾又命人做了鼓、钟、磬、苓、管、椎钟等乐器。据说,那时候人们进行《九招舞》表演时,众乐齐鸣,民众观舞情绪高涨,此时甚至就连凤凰也会合着节拍起舞。这似乎在古籍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原文记载:
帝喾高辛氏……代高阳氏王天下,使鼓人拊稗鼓、击钟磐,凤凰鼓翼而舞。
因此,这支舞蹈特点是神鸟“凤凰”也会来加入,这使歌颂天帝和祖先功德的乐舞变得更加神秘和神圣了。但是,古籍里的传说之舞,或多或少都有着血缘和继承关系。
传说中与神农氏同时的还有一个在舞蹈方面多有创造的部落,叫做“葛天氏”。“葛天氏”歌舞有两种表演形式,一是3个人手拿着牛尾,脚踏着舞步,他们边歌边舞。另外一种是由8个青年人牵着一头牛,然后这些青年人手执牛尾,叩击牛角,踏足歌舞。
后来秦国吕不韦所主编的《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中记载: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
从字面上看,这才是真实记录了原始舞蹈具体表演情形的珍贵文字。
与此有关的,还有南宋学者罗泌所著的《路史·前纪》卷七中记载:
葛天氏其及乐也,八士捉,投足操尾扣角乱之而歌八终,块柎瓦缶,武噪从之,是谓《广乐》。
《大章舞》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之间出现的舞蹈,这是一个过渡时期。也就是传说中从黄帝到尧、舜、禹的时期过渡。
传说中关于尧、舜、禹的“禅让制”,在后世传为美谈。这是在部落联盟内推举首领的一种选举制度。从传说内容来看,当时也有乐舞活动,其中尧的乐舞便叫做《大章舞》。
尧是我国古代实行“禅让制”时一个部落联盟首领。因为他曾经是陶唐氏的首领,所以历史上又叫他唐尧。后来书籍中记载:
据说尧仁德如天,智慧若神,百姓依附他就像依附太阳、仰望云彩一样,是曾经为部落发展作出过一定贡献的人物。
相传,尧的乐舞叫《大章》,内容是颂尧之德大明于天下的。这个乐舞的创作者是尧的臣子质,质在创作的时候,模仿着山林溪谷间的声音用了曲,以陶鼓、石磬等乐器伴奏。
另外又有一老年的盲艺人拿原来的五弦瑟增加成十五弦,就这样演奏起来,于是百兽都跳起舞来了。帝尧就拿这个乐舞来祭祀上帝。
当然,传说中的百兽之舞,当然不是真的有野兽加入了人类的乐舞行列,而是人通过扮作兽形来进行舞蹈的,它其实是原始图腾崇拜舞蹈的标志。关于《大章舞》,还有另外一种传说,有人认为这乐舞也叫做《大咸》,用瑟来伴奏,有人认为:
因为它是增修黄帝之乐《咸池》而成的。不用增修部分的,就仍名《大章》。看来,这个乐舞大概原来比较粗糙些,于是吸收《咸池》来增修了一下。
增修后,十五弦的瑟又增为二十三弦,舞蹈部分也改用《咸池》之舞,而不再是百兽舞了。
这个传说似乎暗示着原始舞蹈到这一时期已有了继承、发展的关系了。这一现象在原始舞蹈的发展里程上来说,应该说是一个重大的进步标志。
《大章》是歌颂尧的舞蹈,在传说里,尧的时期还出现了另外一种民间自娱性的、带有游戏性质的活动,叫做“击壤”乐舞,并且古籍中还有这样一则传说:
那是在尧执政的时候。有一天,一个过路人看见很多老头在街上玩“击壤”。他不禁感叹尧治理国家的功绩。
谁知老人们听了很不以为然,就唱着歌回答道:“太阳一出我下地,太阳落山我休息;喝水自掘井,吃饭自耕耘。帝德和我啥相干?”
据说玩这“击壤”的时候,人们要顿足、击土而作歌。史学家们认为,这是一条重要的舞蹈史消息,它暗示着原始歌舞,此时已经从单纯乐舞纪功、歌颂先祖的状态里产生了某种分化,也就是此时已经开始有了表现地位较低下者思想感情和生活状态的游戏性舞蹈了。
还有,《箫韶舞》是传说中帝尧暮年时,他传位给了舜。舜曾经是有虞氏的首领,由此他也被称为虞舜。记载中的舜姓姚,他是颛顼的第七世孙。
舜是我国历史上颇有建树的首领,其乐舞《箫韶》是我国古代非常著名的乐舞。《箫韶》简称《韶》,又叫《九韶》《韶箾》、《韶虞》《九辨》《九代》等,“韶”有时又写作“招”“磬”等。关于这个乐舞具体表演情形,古籍中记载:
帝舜有虞氏,元年己未帝即位,居冀。作《大韶》之乐。
后来,西汉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他所著的《史记·夏本纪》记载:
舜德大明,于是夔行乐,祖考至,群后相让,鸟兽翔舞,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百兽率舞。
这里所描写的《箫韶》乐舞,阵容十分可观,“百兽”和“凤凰”是各部落尊奉自己崇拜的图腾形象,或许是人们亲身装扮,又或是人们高举神兽的模型载歌载舞。
《箫韶》有许多名称,用如此多名字来称呼一个乐舞,在我国舞蹈史上是不多见的。究其原因,后人的解释也很多。
一种说法是古人用“九”字,有时和“大”字用意相同,因此《九韶》和是同名的乐舞。另外的说法是“九”字代表了《大韶》舞蹈演出时的段落数目,古籍经典《尚书·益稷》中所说的“《箫韶》九成,凤凰来仪”中的“九成”正是这个意思。
《箫韶》的“箫”字,也许是一种舞竿的名字,所以有舞蹈史学家认为,《大韶》有可能是因为跳舞时舞者需执此竿而舞,人们于是将该舞重新起名,叫做“箾韶”。
古代舞蹈史上此种因舞蹈道具而得名的情况,是经常出现的。《大韶》另外一个名字是《韶虞》。这大概是因为舜曾经是有虞氏首领,部落印记打在了乐舞的名称上,当然也有可能暗示着这个乐舞和“有虞族”的某种传衍之舞有关。
以上这些名字,都是指整个乐舞的通称,而《大韶》还有一些异名,梳理它们的来由和含义,也能了解这一乐舞的情况。
比如,《九辨》和《九代》,似乎就和《大韶》有特殊关系。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在他所写的《离骚》中说:“奏《九歌》而舞《韶》兮。”
这说明了《九歌》和《大韶》是同一种音乐舞蹈。另外,如果把《山海经》上一段神话拿来作一对照,还能发现与《九歌》对应的还有《九辨》。
山海经中那段神话记载:
夏启到天上去做客,他把《九歌》和《九辨》偷了下来,于是开始在大穆之野演出了《九韶》。
可见,《九歌》和《九辨》一起构成了《九韶》,《九辨》则该是演出中舞蹈部分专名。《山海经》在《海外西经》中又把同一传说写作“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代》”,因此《九代》就是《九辨》。
总之,舞蹈与上古时期三皇五帝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也说明了我国舞蹈历史是极其悠久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