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弗莱明简介
诺贝尔得奖者小简介
姓名: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Fleming)
出生年代:1881年—1955
职称:生物学家
国家:英国
个人情况:英国微生物学家。一生致力人体预防细菌感染的研究,发现溶菌酶和青霉素,开始抗生素疗法的新纪元。为此,他与弗洛里、钱恩共获194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881年8月6日生于苏格兰艾尔郡洛奇菲尔德,1955年3月11日卒于伦敦。1906年毕业于伦敦大学圣玛丽医学院,留校任教,1928-1948年任伦敦大学细菌学教授。1951年任爱丁堡大学校长。1943年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1945年任微生物学会主席。早期在A。E。赖特领导下从事应用疫苗防治细菌性传染病及防腐剂对某些创伤的作用的研究,提出用高渗盐水冲洗腐烂伤口的办法。1921年他在人血清、眼泪、唾液乃至牛奶、蛋清中发现一种能溶解细菌的物质,称之为溶菌酶,但未能使之成为有临床实用价值的制剂。1928年他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培养皿中偶然生长一种青绿色霉菌——点青霉(Penicilliumnotatum)菌落,霉菌菌落周围的葡萄球菌菌落被溶解,可见青霉菌分泌物可抑菌,他称之为青霉素,并证明它不干扰白细胞的功能,对实验动物无毒,为一种有效的杀菌剂。但他始终未能提供临床应用的粗制品。他将点青霉菌菌株一代代地培养,直至1939年为弗洛里等人再度研究青霉素提供了菌种。
他共发表文章约百篇,包括接种疫苗疗法、创伤的防治、防腐剂、杀菌剂、溶菌酶、青霉素等内容。代表作为《溶菌酶》、《青霉素》。
亚历山大·弗莱明成功故事——留心观察与潜心研究
弗莱明出生在苏格兰的亚尔郡,他的父亲是个勤俭诚实的农夫,生了八个孩子,弗莱明是最小的一个。由于家道中落,他不能完成高等教育,十六岁便要出来谋生;在二十岁那年,承受了姑母的一笔遗产,才可以继续学业。二十五岁医学院毕业之后,便一直从事医学研究工作。
弗莱明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他不尚空谈,只知默默无言地工作。起初人们并不重视他。他在伦敦圣玛丽医院实验室工作时,那里许多人当面叫他小弗莱,背后则嘲笑他,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苏格兰老古董”。
有一天,实验室主任赖特爵士主持例行的业务讨论会。一些实验工作人员口若悬河,哗众取宠,惟独小弗莱一直沉默不语。赖特爵士转过头来问道:“小弗莱,你有什么看法?”
“做。”小弗莱只说了一个字。他的意思是说,与其这样不着边际地夸夸其谈,不如立即恢复实验。
到了下午五点钟,赖特爵士又问他:“小弗莱,你现在有什么意见要发表吗?”
“茶。”原来,喝茶的时间到了。
这一天,小弗莱在实验室里就只说了这两个字。
弗莱明像往日那样细心地观察培养葡萄球细菌的玻璃罐。
“唉,罐里又跑进去绿色的霉!”弗莱明皱了眉头。
“奇怪,绿色霉的周围,怎么没有葡萄球细菌呢?难道它能阻止细菌的生长和繁殖?”细心的弗莱明不放过一个可疑的现象,苦苦地思虑下去。
在1928年,弗莱明在伦敦大学讲解细菌学,无意中发现霉菌有杀菌作用,这种霉菌在显微镜下看来像刷子,所以弗莱明便叫它为“盘尼西林”(Penicillin的原意是有细毛的)。从这时开始,弗莱明便对盘尼西林作系统的研究,到了1938年,盘尼西林才正式在病人身上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盘尼西林救活了无数人的生命。
其实在我国古代,许多裁缝都知道手破了以后,往伤口上涂一些霉菌就可以防止感染。但他们只停留在了这种“经验”的地步,并没有问问“为什么”。弗莱明的发明看似偶然,其实这是偶然中的必然。殊不知他在地下室已经做了近十年的试验!爱因斯坦说过:“上帝常同人们开玩笑,但他决无恶意。”只要仔细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不断研究,终有一天幸运女神会降临在你头上,终有一天,你也会成为一个成功之人。
教育启迪
“处处留心皆学问”,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其实有许多值得我们留心观察的东西,只要我们静下心来深入进去自然就会发现。我们要学会抓住第一次机会,因为这可能就是你一次成功的机会。但同时也要学会潜心研究,因为这样才会更接近成功!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