妒火燃烧的地狱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妒火燃烧的地狱

世人的耳朵相当高贵,他们非常乐意听取别人对自己的溢美之词,哪怕明知有些是无中生有的恭维,有的不过是虚情假意的客套之词,但他们听了这些话,就像吃了蜜桃一样,心里还是十分受用。可是,要一个人真心诚意地去夸赞另一个人,却很难;而要一个人真心实意地崇敬一个高于自己的人,更是难上加难。

因为,很多人心中,都有着两大顽疾——贪婪和嫉妒。贪婪,让人天生向往拥有一切美好的东西,包括美好的评价与赞誉;而嫉妒,却让人天生不愿意承认别人高过自己。有时候,燃烧的妒火甚至会让一个人的心灵变成可怕的地狱。

莫扎特是迄今为止欧洲最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大师,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他的大名。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他在音乐方面的天才都是举世无双的,没有人可以超越。

然而,就是这样一颗光芒万丈、无比璀璨的明星,却在35岁时过早地陨落了。音乐天才莫扎特的死亡,至今仍是一个不解之谜。有人说,他死于咽炎并发症;有人说,他死于过度疲劳。在种种猜测中,有一种说法由来已久,以至于人们纷纷相信,莫扎特的死,与当时维也纳皇家乐队的队长萨利埃里有关。

莫扎特原本是奥地利人,他出生在一个宫廷乐师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颇受人尊敬的乐师,在父亲的影响下,莫扎特3岁就能在钢琴上演奏许多听过的乐曲片段,显露出了极高的音乐天赋;4岁时,正式开始跟着父亲学习钢琴;5岁能准确无误地辨明任何乐器上奏出的单音、双音、和弦的音名,并开始独立作曲;到了6岁,早熟的莫扎特已经跟随父亲到慕尼黑、维也纳、巴黎、米兰、普雷斯堡等地进行巡演。

凡是听过莫扎特演奏的人,无不称赞他是一位百年不遇的旷世奇才。鲜花、掌声、夸赞接踵而至,莫扎特的整个童年与少年时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

16岁那年,莫扎特结束了长达10年的漫游生活,回到了家乡,在大主教的宫廷乐队里担任首席乐师。可是,他有着孩童一般不泯的童心,也有着女人一般容易感动的柔情,又像一个永远都长不大的孩子,憧憬无拘无束的自由。这样的性格,与严肃的、死气沉沉的宫廷氛围极不和谐。

尽管当时的莫扎特已经名满天下,可在大主教面前,他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奴仆而已。莫扎特有着强大的自尊心和不羁的性格,这注定他无法在宫廷里久待。

25岁那年,莫扎特对大主教的侮辱和控制忍无可忍,他公开与大主教决裂,愤然离开了家乡萨尔茨堡,来到“音乐之都”维也纳,想在这个新的世界里寻求安身之所。莫扎特和当时维也纳乐坛的第一号人物萨利埃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结了缘。

萨利埃里也是一位十分著名的音乐家,他在哈布斯堡皇朝供职时,掌握了维也纳所有的重要音乐事务,他是维也纳音乐艺术社团的积极支持者,也是维也纳第一所音乐学院的院长,还是贝多芬、舒伯特和李斯特的老师。

据说,就是这样一个声名显赫的大人物,用阴谋杀害了天才莫扎特。原因自然不言而喻:因为莫扎特到维也纳不久,他的名声和光芒就超过了萨利埃里,这让萨利埃里十分难堪。

有一次,萨利埃里亲自出席了莫扎特的音乐会,想看看这一位被人誉为天才的莫扎特究竟是个什么人物。

灯熄灭了,音乐响起,萨利埃里不知不觉听得着了迷。演出结束,会场上灯光重新亮起,当看到一脸天真的莫扎特站在灯火辉煌的舞台上,兴致勃勃地向听众们鞠躬致敬,台下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时,萨利埃里对莫扎特突然产生了一种十分复杂的感情。他一边暗自惊叹莫扎特的盖世天才,一边又忍不住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

回到家后,萨利埃里被内心那种矛盾的情感折磨得寝食难安。嫉妒之火在他胸中熊熊燃烧,它折磨着他,让他备受煎熬。为了摆脱心中的痛苦,萨利埃里的心中动了邪恶的念头。

一天,萨利埃里异常热情地把莫扎特邀请到自己家。能受到这样一位重要人物的邀请,莫扎特十分高兴。他把萨利埃里视为知己,欣然接受了他的邀请。在维也纳,尽管莫扎特十分拼命地工作——他夜以继日地创作、演出、教课,各种工作应接不暇、无休无止,但由于工作不稳定,他和妻子又都不善于理财,生活还是过得十分穷困,还不得不经常向朋友求援。

莫扎特来到萨利埃里家,当他看到满桌子特地为他准备的美食时,不禁感激涕零。他在萨利埃里家美美地享受了一顿,回到家时却突然发生了腹痛,从此就没再好过。

没日没夜的工作、持续的疲劳,加上生活的贫困、精神的压力、腹痛的折磨,莫扎特的健康每况愈下,到了快要支撑不住的地步。

一天,一个神情冰冷、身着黑衣的陌生人突然来访,请莫扎特为他写一首《安魂曲》。那时,莫扎特已是心力交瘁,冥冥之中,他感觉到,这首《安魂曲》不是为别人而写,而是为自己而写……抱着这样的念头,莫扎特发挥出生命中最后一丝力气与才华,竭尽全力,去谱写这首《安魂曲》。他多希望生命可以再支撑会儿,多希望能在临死前亲自演奏一遍这首曲子。可他再也没有机会了,死神还是跑在了前面。

《安魂曲》写了一半,莫扎特手中的笔掉落在地上,他永远合上了眼睛。那一年,他才35岁。

有人说,那个让莫扎特写《安魂曲》的陌生人,正是萨利埃里派来的。他知道,莫扎特这个时候已经疲惫到了极点,他让莫扎特写《安魂曲》,就是为了催命,让这个才华远盖过他的天才早一点死去。

然而,据说莫扎特死后,萨利埃里这个嫉妒者的内心并没有获得安宁。伟大的天才虽然不在了,可他的去世,并不影响他的赫赫声名,并不影响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而萨利埃里的内心,却永远蒙上了一层阴影——他成了罪恶的凶手,成了遗臭万年的心胸狭隘的小人。

嫉妒,会让人变得心胸狭窄;嫉妒,会让人失去理智;嫉妒,会让人变得疯狂。然而,嫉妒除了给自己、给别人带来祸害,还会有什么好处吗?

这不禁让人想起一个君王和两个妃子的故事。听说,古代有一位君王,后宫佳丽三千人,他独爱其中的虞美人和王美人。而在虞美人和王美人中,他又更加偏爱虞美人。

虞美人和王美人都是貌比西施,而且才冠群芳,实在是风华绝代、无人能比。王美人不明白,自己分明不比虞美人差,为什么君王偏爱的不是自己,而恰恰是别人。

王美人一心嫉妒虞美人,总在君王面前说虞美人的坏话。一开始,不管她说什么,君王都静静地听着,听完了,他还是照样宠爱虞美人。渐渐地,王美人一提起虞美人,君王就会岔开话题,让她不要再说下去。可王美人依然不领会君王的意思,还是一有机会就在君王面前进谗言,说虞美人的坏话。

有一次,君王实在忍无可忍,一改和颜悦色的常态,生气地问王美人:“我知道你一心要把虞美人比下去,可你知道我为什么更爱虞美人而不是你吗?”

王美人不屑地说:“她还能有什么本事?不过是用了什么狐狸妖魅的招数,迷住了您的心窍。”

君王听了,叹息一声,说:“恰恰相反。我喜欢她,正是因为她的心地善良,心胸宽厚。你一见到我,就会不失时机地说她的坏话;而她,不仅从来不说你的坏话,而且,当我告诉她,你一直在背后贬损她时,她竟然还要为你求情说好话。在这一点上,你跟她比,真是差得远了。”说完,拂袖而去。

王美人听了之后,羞愧得无地自容。她的嫉妒心,并没有让她独自得宠,反而连原本拥有的宠爱也失去了。

嫉妒心是小人之心,有百害而无一利。然而,要警惕嫉妒心并不难,当一个人与你无冤无仇,而你却有意无意总说他的坏话时;当一个人取得令人高兴的成就与你分享,而你却闷闷不乐时;当一个能力高于你的人遇到困难,你故意寻找各种理由见死不救时,你已经在嫉妒了,你已经在一步步地迈向心灵的地狱,靠近那个阴暗的为人不齿的世界。

心灵感悟

心胸宽广的人,生活自然就过得淡然舒适,也会赢得别人的尊敬和喜爱。

心胸狭窄的人,则会被嫉妒绊住手脚,在生活中,时时处处给别人、给自己找别扭。这样的人,常常容易被妒火烧昏头脑,明明知道嫉妒心害人又害己,却依然克制不住内心的冲动,明知前面有火坑、是绝境,还要拼命往里跳。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