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追求以外的东西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001 放下追求以外的东西

古时候,有个老翁无儿无女,和妻子过着贫困却快乐的生活。这一天,老翁出门捡到了一袋金子,老翁诚实。跑到衙门交给捕快,县官知道这件事后,对老翁说:“衙门会贴一个告示,如果三个月内有人来领取,钱就归失主;如果三个月还没人领取,钱就归你。”

一晃过了三个月,无人来领取这袋金子,老翁就成了这袋金子的主人。他一下子成了一个富翁,在城南买了一所大宅,又买了很多富丽堂皇的玉器装饰屋子。他的妻子苦尽甘来,也穿上了绫罗绸缎。没想到不到一个月,宅子失火,烧成了一片瓦砾,老翁又变成了穷人。

邻居们都以为老夫妻一定会哭天抢地,相约去安慰他们。没想到老夫妻很痛快地搬回到原来住的土屋,依旧说说笑笑。邻居们好奇地问:“你们怎么这么高兴?”老翁说:“那笔金子本来就不是我的,我偶然得到,享受了一个月,已经是上天眷顾。现在我们回到原来的生活,也没有任何损失,我为什么要为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难过?”

富有的生活一向为人们向往,天上掉下来的一大笔钱让故事中的老人成为幸运儿。可惜幸运的时间不长,面对失去,老人的态度达观而自在:那东西不属于我,我为什么难过?老人的这段经历可以算得上是大起大落,豁达的心态,清醒的头脑,就是我们常说的“明智”。

什么是明智?对待生活,过分看重和追求那些多余的东西,是不智。对生活有一定要求,却不把这要求当作生活的全部。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东西往往很简单,就像农夫要有田地,渔夫要有渔船,不论人生如何起落,只要有这些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一种幸福——能够满足于简单,就是明智。

明智的人能够抓住最本质、最关键的事,并把它们作为生活的基点。所以,他们不易被外部环境迷惑,也不会在人声鼎沸中迷失自我。他们最了解自己想要什么,最知道如何保持心灵的平静,他们简单而有头脑,不会常常为琐事烦恼,也不会被外物迷惑。明智者不惑,不惑者看淡得失,这是一种大胸襟,我们应在实际生活中以此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修为。

古时候,有一个官差去外地办事。半路上,他不幸丢了自己的马匹,只能徒步行走。

第三天,前方出现一条大河,官差暗自叫苦,但他急中生智,在附近村民那里借了一柄斧头,砍伐了一些树木扎成木筏,成功地渡过大河。

前方是一座大山,官差害怕山那边仍然是河,就把木筏扛在肩膀上。山上的禅师问他:“这位施主,你为何要扛着木筏登山?不觉得累吗?”

官差说了自己的理由,禅师大笑说:“施主,老衲是化外之人,原不应多嘴,但万事随缘而作,登山者要尽量减轻负重,渡河者才需要舟楫,这才是成事的道理。”

“那你说,前边再有大河怎么办?”官差问。

“前边若有河,可以再想渡河之法,你背着木筏登山,岂不更加耽误时间?不智,不智。”

这个故事里的官差把木筏当作自己行路的依靠,认为有木筏在,碰到河流就不必费事。事实上他费了更多的力气,这木筏却不知道还有没有价值。这就是一种不明智的做法,事情的关键在于用最好的方法到达目的地,需要的是双脚和头脑,而不是苦工。如果被自己的偏见迷惑,很容易把一次本来可以更轻松的旅程,变成一场苦役。

我们常常觉得生活中需要一个凭依,这凭依有时是金钱,有时是地位,有时是才华……如果少了这种凭依,我们就会觉得不安全、不完整,能力无法发挥。其实,唯一能够当作凭依的是我们的心灵,当这颗心是明智的、平静的,它便能让人通晓事理。当这颗心是迷惑的、纠结的,才会把其他事物错认为凭依,结果只是让我们的生活多了一个拐杖,虽然让我们走路更加方便,但是太过依赖,却会变成负担,让我们忘记如何迈步。

修禅者最应该做的并不是学习那些禅宗教义,而是先让自己的心态变得简单通明,不要让自己的欲念、偏见成为登山者肩上的舟楫。要把握矛盾中那些最关键的东西,看清生活中那些最本质的东西,知道自己心里最重要的东西,抓住这些,才能不被迷惑,不被他人左右。一心一意做好自己,这就是智者对待人生的方式。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