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听别人怎么说,不急于表达看法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006 先听别人怎么说,不急于表达看法

某大学教授在讲授选修课,几周之后,他发现听课的人越来越少。这一天,他提早结束课程内容,和学生们谈话,他问学生:“为什么大学生这么爱逃课?”

“因为大家都觉得老师讲课没意思,还不如去自学。”学生们说。

教授听完说:“现在的学生真让人无奈,当年我在北大,生怕错过老师的一堂课,每堂课都早早去占位置,唯恐漏下一句。难道他们不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恐怕就是如此。”有学生说。

“年轻人搞学问就好比种花,如果不把自己埋在土里,让人灌溉,如何能开出花朵呢?可惜可惜。”教授叹息。教授的这番话被学生传了开来,不久之后,课堂里的学生越来越多。想来是他们听了教授的话,觉得有道理,纷纷回到课堂。

现代社会难免浮躁,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尽快脱颖而出,多数人迫不及待地想表现自己,处处招摇,唯恐别人看不到自己。故事里的老教授希望总是逃课的学生能有谦虚的心态,把自己当作一颗需要浇灌的种子,而不是早早开放的浮躁花朵。

在浮躁的心态下能有什么样的好成绩?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先来算这样一笔账:古代人想要功成名就大都“十年寒窗”,如果两个书生,一个在十年之内不断读书,不断积累学识;另一个有些天资,在读书的同时不断走亲访友,拜谒名人。十年之后,谁的学识更深厚?答案很明显,前者也许金榜题名,后者也许成了王安石笔下的那个方仲永。

事情不能一概而论,也许后者又懂读书又懂与人交际,和前者一样得到功名。这时候,前者因为历年来养成的习惯,继续刻苦读书,并对工作勤勤恳恳;后者呢,多年来的习惯让他继续半调子式地读书,更加勤快地找关系。再一个十年,前者如何?后者如何?最后究竟谁会有真正的学识、真正的底蕴?答案不言自明。

青年画师年少得志,成为皇帝的御用画师。他听说长安城外有座书院,里面有师傅画画很好,堪称国手,很多大画家都去向他请教,就去拜访那位师傅。

年轻人对师傅说:“我一直想拜一位出色的画者为师,也见过不少画家,发现他们都很平庸,还不如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师傅说:“你远道而来,一定口渴,来喝杯茶吧。”

年轻人拿起茶杯刚要倒茶,师傅却说:“错了,错了。你应该拿着茶杯,向茶壶里倒茶。”

“怎么能用茶杯向茶壶里倒茶,老师傅你糊涂了吗?”年轻人说。

“原来你也懂得这个道理。那么,你始终把自己摆在比其他画师高的地方,总是认为自己比他们更厉害,这不就是茶杯以为自己能向茶壶里倒茶吗?”

年轻人听了,大为惭愧,从此虚心向人求教,画技果然突飞猛进。

眼高手低是不少年轻人的通病,凡事说得好,心气高,真要做起来却并不是那么优秀。这样的人不是没有才能,不是没有前途,只是他的才能并没有他预想得那么多。如果再不知道虚心的重要,拒绝接受他人意见,他们的前途自然也不会像自己想得那么好。

就像故事中的禅师告诫年轻人要当一个茶壶下的茶杯,想要进步,最重要的是先把自己的身段放低,你的眼光应该在最高处,但你的心态一定要在最低处,随时接受他人的教诲,随时补充对自己有益的各种知识。没有人肯对一个高高在上的人说教,你的态度谦虚,别人才愿意指教你,你越真诚,越能得到真知识。同时,也不要随随便便对他人说教,也许你的意见根本没有建设性,多听少说,谦虚的人都知道耳朵比嘴巴更重要。

西方一位哲学家说:“想要到达最高处,必须从最低处开始。”有了一点成绩就飘飘然,这样的人做不了大事。总以为自己的成绩多么了不起,就是限制了自己的目光,看不到别人的优秀。想要做大事必须学会“手低”,善于做小事,把每一件具体的小事做好,以此去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正视自己,保持谦虚,这就是做大事者必备的心理素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