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息,求知不止
“人生在世,事业为重。一息尚存,绝不松劲。”这是吴玉章先生的名言。人的一生相对于漫漫宇宙是如此短促、如此渺小,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就一定要把读书学习的习惯作为自己日常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原因何在?因为这样何等至少有如下几点好处:
(1)人只有通过每天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使自己逐渐具备高尚的美德。
在中国封建社会,读书求知有两种目的:一种是为了做官、为了谋生;另一种则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人格塑造。以儒家的观点看,前一种求学是虚无的,不实在的,后一种求学才是实在的、能够安身立命的,即所谓“为己之学”。但必须注意,这里所说的“己”,不是一个孤立绝缘的个体,而是一个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所显现的“中心点”。这个“中心点”永远也不能成为完全孤立的、与外界毫无联系的发展形态。因此,要完成自己人格的塑造,就关系到要培养和发展他人的人格,即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要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负有责任。真正拥有独立“人格”的人,在完成对社会的责任的同时成就了自己,他们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中国自古以来不乏这样的“有德之人”: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天祥坚贞不屈、慷慨赴死。他们图的是什么?他们所图的只不过是完善自己的人格,而不求什么回报。
当今社会,一成不变的知识结构是不能满足现实需要的,人要抱持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学习,不能仅仅满足于自己目前所知道的知识,这样做不但能让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关键是还有益于自己个性的完善,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有学者总结了读书的“三重境界”:“为知,为己,为人”,很值得我们借鉴。
“为知”,就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见识和智慧而读书。为此,必须多读书,读好书。宋太宗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皇帝是如此,一般读书人更应该把读书当成一种永不疲倦的好事来对待。在一定情况下,“书淫”、“书疾”、“书呆子”,作为读书的一个过程,作为一种求学精神与状态,是不应当受到人们嘲笑的。只要是有利于知识积累、有利于开慧益智的书,用鲁迅的话说:“哪怕是讲扶乩的书,讲婊子的书,也不要皱眉头,装出一副很憎恶的样子;相反,不妨翻一翻遇有和自己观点不同的或者不适时宜的书,也要拿过来看一看,甚至研究研究,以便从正反两面获得经验和教训,增加知识和才智。”总之,博学从而多才多艺,这些都是人“为知”的需要,也是人们读书的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和目的。这是读书的第一重境界。
“为己”,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正己”,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这是读书的第二重境界。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占有知识视为人品、人格自然升华的保证,苏东坡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句,其中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事实证明,读书的人与不读书的人,读书多的人与读书少的人,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常言道,“独善其身”,练好“内功”,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从而也有益于身心健康,这是古今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读书目标。人们读书固然要博览,但是所读之书,也要尽可能有所选择。换句话说,人不仅要多读书,还要读好书,这是甚为关键的。
对于读书完全“为知”而言,“为己”已经是大大提高了一个层次和境界。这是非常宝贵的认识,也是非正人君子不易做到的,这种精神应该大力提倡,并且大加发扬。但是人只是做到这一点还远远不够,从更高的层次上说,还应该向前人学习,“为人”而读书。
“为人”,不是指“今之学者”的“装饰自己,给别人看”的“为人”,而是为“天下人”,为“黎民百姓”,或许可以说是像周恩来少时所说的“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比较而言,“为己”是读书人“能够”做到的,“为人”则是读书人“应该”做到的。这是读书的第三重境界。
上文提到的读书的“三重境界”,是我们每一个现代人都应该重视和追求的终极学习目标。
(2)知识在于积累,把读书学习作为生活中的一种重要习惯是人的求知之道。
有一句名言说得好:“知识在于积累”。中国古人是很懂得这个成才之道的。荀子在《劝学篇》中先用“积土”、“积水”来比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他还强调:“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意思是,一个人只要日积月累、锲而不舍地读书,就能成为高如大山、深如江海那样学识渊博的人。
一个人要想成为人才,他对知识的要求将是无限的。可是,海量的知识,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间装到一个人的头脑里,变成他自己的东西,这就充分体现了在日常生活中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古往今来的许多重要著作,都是其作者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后的结晶,这充分说明了知识的重要性:《资本论》这部伟大的著作凝聚了马克思40多年知识积累的心血,书中的大量资料,来源于马克思读过的1500多种书籍。他在阅读这些书籍时写的笔记,包括手稿、摘录、提纲、札记等文,至少有100多本。因为马克思平时就十分注意积累和观察,所以他的头脑里才装下了“多得令人难以相信的历史及自然科学的事实和科学理论”。想想看,马克思一生中的每一天,的确是把读书学习和治学思考作为了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无怪乎他最后能有那么大的建树。马克思的这种认真求学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和敬仰。
我国北魏时期贾思勰写作的农业科学著作《齐民要术》,是他经过“采捃经传,爱及歌谣,询之老农,验之行事”而完成的。《齐民要求》共92篇,分为10卷,旁征博引先秦以来的典籍一百五六十种。贾思勰如果不是注重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天用心求知治学,怎么可能写成这样一本伟大的专著呢?所以,“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一个人只要把读书学习作为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习惯,一定可以有所作为。
人生的路要一步一步地走,知识要一点一滴地积累,积学如储宝,积少便成多。古往今来,许多有成就的人都是靠日积月累地勤学不辍才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所以,我们要想成就自己的美好人生,成为有涵养、有学识的人,做出自己的一份事业,就不可以忽视知识的积累。一个人只有这样一点一滴地积少成多,才会为自己将来的成才铺平道路。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