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生涯充满坎坷的资华筠
资华筠是我国著名的舞蹈家。她是我国中央歌舞团的第一代舞蹈演员。戴爱莲的传世之作《飞天》诞生了。这是中国第一个取材于敦煌壁画的舞蹈。资华筠又幸运地成为了《飞天》舞的“原版”演员。
教煌壁画曾唤起过古今多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当资华筠听若敦煌学专家的介绍,看着敦煌图片和“飞天”造型时,整个身心都被它牵动得如痴如醉。
正当资华筠陶醉于《飞天》的排练时,1954年夏,北京舞陷学校成立了。戴爱莲出于一个舞蹈界前辈爱惜人材的精神由衷地对资华筠说:“你的身体条件和从小受到的西洋古典音乐的熏陶,应该保送你去舞陷学校芭蕾专科深造。《飞天》虽然准备明年去世界青年联欢节参加比赛,但我不能因为这件事耽误你的前程,如果你愿意去舞校深造……”
“不,我愿意排好《飞天》去参加国际比赛。”没等戴爱莲说完,资华筠就不假思索地回答。
“那……你不会后悔吗?”
生活的严酷有时令人难以想象。这一选择使资华筠付了怎样的代价啊!当时在她年轻的心灵中激荡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并且认为获得荣誉并不困难。她渴望《飞天》能够在世界新年联欢节中再获金牌。
经过艰苦的竞争,《飞天》在华沙青年联欢节中赢得了铜质奖。但是资华筠却面临着一个严酷的现实,那就是终身和民间舞打交道。随着她真正投身于民族民间舞的领域,逐渐发现自己的基本素质和审美情趣与之相差甚远。
为了发掘原始民间舞蹈的素材,模仿民间艺人们的动作,资华筠感到兴趣索然;那听惯了钢琴、交响乐的耳朵,对于琐呐、锣鼓声也很不适应。她对于风度优难而又有着严格规范的芭蕾舞无限留恋,觉得自己的胳膊、腿似乎就是为芭蕾舞长的。
在资华筠的艺术道路上遇到波折的时候,是生活的魅力使她摆脱了苦恼。当她深入农村,深入到农民生活当中去,同他们一起劳动,一起欢度节日,跟着锣鼓和秧歌队走街串村,一路几十里忘情地跳啊,唱啊!
这让资华筠真正体会到了植根于人民生活之中的民族民间舞蹈的生命力所在。才认识到民族舞蹈是祖国文化不可分割的血肉。她的心中渐渐地滋生了对民族舞蹈的爱。
由于从小学芭苗舞起家资华箔从气质到动作都难免了残留着“洋”味儿。作为民族舞蹈演员,韵味不纯、风格不浓,是致命的弱点。她被这些问题困扰着、苦恼着。于是,资华筠开始有意识地向民族传统艺术汲取养分。
1960年,资华筠跟随中国艺术团访问拉丁美洲、加拿大期间,她有幸结识了那时早已享誉海内外的李少春大艺术家,当时李少春担任艺术团的艺术指导。她在演出途中曾向李少春先生述说了自己在舞蹈事业上的许多苦恼。
李少春亲切而平易地谈起了自己学艺的经验和体会。从他如何广泛拜师,以至于请教拳师研究律动,谈到练“站桩”的体会;从黑夜里如何点香头练眼神,谈到如何把握动作的分寸感,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他边说边示范,并且指点着资华筠舞蹈表演中的眼神、动作、气息……这次谈话一口气持续了四个小时。
这一席鼓励资华筠的话在以后的几十年里始终铭刻在她的心上,伴随着她那断充满坎坷的舞蹈生涯。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