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易经》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即是“气”(就是现代人所说的“能量”)。可见道就在气里面,道是一种造化规则,它寄托在哪儿呢?就在气里面。天地间充满着气,万物及人身中充满着同样的一股气,气里面的造化规则在宇宙叫作“道”,当它赋予给万物之后叫作“性”。这个性在水就叫水性,在木就叫木性,在人就叫“本性”了。

这道理就像所有的电器里流动着的电,都是由电厂所送来的。此刻我把电厂比喻为宇宙的气场,把各种电器比喻为万物,把电器里的电比喻为万物里的气,那么这股电的特性在电厂时叫“道”,而在电器时叫“性”,又因为它时时都在流动,所以叫作“气”。名称虽不同,其实指的是完全相同的东西,只是大小有所差别而已。

是电流的造化规则主宰着所有电器的奇妙功能。同样的,是气里面的造化规则主宰着万物身中那个妙不可测的变化过程。这个气里的造化规则就是“性”。性是主宰万物造化的泉源,好比蛹是靠蛹的性才能造化成蝶的,好比蛋是靠蛋的性才能造化成鸡的道理是一样的。性显现了,万物才能行奇妙的造化。这就是修行为什么要先“见性”才能“成佛”的原因!佛性中的造化若不显现出来,就无法往成佛的方向迈开寸步了!

什么是“造化”?好比一枚鸡蛋变成鸡的过程,21天孵化成一只小鸡,那蛋壳里面发生了多么奇妙的事?多么精准无比的事?这任谁也说不清楚的!既然无法明白,就把这个奇妙的变化过程统称为“造化”吧!主宰万物造化方向的就是“道”,这个道赋降在万物身中叫作“性”。

而这个性在身中的哪里呢?道即是性,道即是气,气遍满全身,因此性的造化遍满着你的全身。人的性在气里,就像水的性在水分子里是一样的,若是你离开了水分子,不去感受水分子在河里的自然流动,也就无从检验水性的自在了(水流的自然,就是水的见性)。同样的,若不去感受自身气机的自然流动,也就无从检验你的性自不自然了(气机造化的自然,就是你的见性)。

道就是气,因此观照身中气机的自然,绝非粗俗的事。好多修行人瞧不起“气”这个字,他们说气是卑俗的,是后天的东西,说心性是空无一物的,是超过那股气的,说我们只要修空空荡荡的心性,何必去养什么浩然正气呢?好可惜呀!你相信宇宙充满着能量吗?你相信你的生命,甚至你的心、性也是一股能量吗?如果是的话,能量不是气吗?你说气有清浊,那能量这个名词岂不是也有清浊吗?为什么你认同生命是一股外国人所说的能量,却不能认同生命是中国老祖宗所说的一股气呢?这到底是“文字障”呢?还是“崇洋障”呢?这个分别心真是不小呀!

言归正传,性在气中,观照身中气机(能量)的自由自在,了无贪嗔好恶挂碍其间,本性中的造化就显现其间了,这就是佛家所谓的“见性”。见性不是看到什么光,或是见到几世前面貌的时刻,见性是成佛的造化分分秒秒在身中显现的意思。

好比每一棵大小不同的树木皆有自己的性,神木有神木的性,小小的苗也有小苗的性。然而神木的伟大并不是在成为神木之后才伟大的,若非小小的苗日日持续着本性中应有的造化,又怎能成为参天的神木呢?所以说“见性”是在小小的芽时就已经见性了,而不是等到已经开花结果,或等到成为参天的神木以后才叫见性的。

所以,修道就是在恢复一个本性,只有本性显现后才能行成佛的造化。好比一棵植物只在适合它的“性”的环境中才生长得好,因此有智慧的农夫所该做的,就是为它找一个适合该树性的生长环境而已,之后开花结果是自然的事。

修行也是一样,有智慧的修行者,就是想办法把扰乱本性的对待知见拿掉,给自己一个适合本性造化发展的环境,使本性中的造化规则可以显现出来。只要本性造化得以显现(见性),之后要造化到结出佛果,是顺理成章,不劳人为费心的。

说到这儿,我要顺便谈到一个问题,性到底是善的?还是恶的?佛法中说“性不善不恶”,而孟子却说“性善”,难道圣贤的说法也会互相矛盾吗?细观孟子的原文是“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意思是说“一个本性纯良的人,如果从外表看来,总是给人很善良的感觉。”这话的言外之意是说,这个“善”字是从人们对他的感觉来说的,但就内在本性造化的本质来说,却不是适合用善恶来衡量的。

就像水的性不停地向大海流去,有什么善不善呢!但老子却说“上善若水”,硬把水说成是善良的,那也只是把水向大海流去永不改变的志节,比喻为善罢了,然而水岂有什么善不善呢!

人性也是一样,它是一种不变的造化规则,不应以善恶来区分的。只是本性纯良的人,总给人们一种很善良的感觉,所以孟子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其意义其实与佛法中的“不善不恶”仍旧是一致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