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家庭作为教育的第一课堂
姜自力:家长是孩子的标尺。家长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才能树立并延伸标尺的长度,给孩子丈量出更多向上成长的空间和可能。
姜自力的家是一个标准的学习型家庭。家里共有五口人,上有年逾九旬的父亲,下有三个子女,夫妻相亲相爱、相敬如宾,一家人和睦相处、积极进取、幸福美满、乐于助人,深受邻里和社会的好评。
美酒加咖啡的悠闲,与姜自力无关,或者说是他抛弃悠闲选择了艰辛。今年六十八岁的姜自力,出生于永宁县增岗乡金星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的姜自力,当过老师、公社党委会主任、副镇长。20世纪80年代初,三十岁出头的他被调到了永宁县党史县志办公室,从此与清闲的生活告别。在大多数人眼中,党史县志的编撰是一项很枯燥的工作,但姜自力却乐在其中:“我对我的工作很有兴趣,在编撰这些书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学习进步,感到很满足。”在党史县志办公室工作的三十余年里,姜自力先后主编、编写、主修的史志作品有《永宁县志》《永宁县党史》《银川军事志》等十多本,每本都近百万字,平均每年要写近五十万字。姜自力现为宁夏党史学会、宁夏地方志协会、宁夏国史学会理事、宁夏地方专家库专家。
腹有诗书,其品自高;腹有诗书,其德自谦;腹有诗书,其身自正。在姜自力的家庭里,读书是家庭成员间共有的爱好。因为工作和个人爱好的缘故,书成了姜自力个人及家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家中满墙的书籍也印证了这一点。姜自力说:“上班也是看书、写书,在家也是看书、写书。除了跟书打交道,我好像也没别的爱好了。”实践证明,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子女的成长产生着莫大的影响。
大女儿姜宁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就对文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1985年,在永宁中学上初三的她,在《银川晚报》发表了处女作《井》。进大学之前,她已在各种报纸上发表《春天的书房》《朔漠情深》《优美的人生》《海阔天空我自飞》等二十余篇作品。1988年,姜宁被录取到陕西师范大学。1991年,正读大三的她出版了小说散文集《朔风吹过》,成为了当时宁夏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大学毕业第二年,姜宁考上了浙江大学中文系的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姜宁来到北京鲁迅研究所工作,不久又考取了比利时一所大学的社会学博士学位。姜虎是姜自力家中唯一的男孩,比大姐姜宁小五岁,大姐对姜虎的影响很大。姜虎虽是男孩子,但不调皮好动,很小的时候,就和姐姐一起安静地坐在桌边看书。那时,家里已经有了电视机,但全家人对这个稀罕玩意儿都没有兴趣。每天吃过晚饭,别人都在家看电视聊天的时候,姜家一家人却是静悄悄地各忙各的,妈妈织毛衣,爸爸看书,姜虎和姐姐也各自找一本喜欢的书看,整个屋子里只有毛线摩擦发出的声音和翻书声。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姜虎,虽然性格温和,却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敏捷的才思。1989年,十四岁的姜虎发表了第一篇作品——小小说《老墙》。1992年,姜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96年,正值大三的姜虎出版了《风中守望》一书,收录了他的见诸各种报刊的近五十篇作品,其中一部分发表在中央一级的大报上。三女儿也在本科毕业后从事着自己喜欢的工作。
节俭办红白喜事成为政策号召时,姜自力家庭已经把这项行动坚持了几十年,家里的红白喜事从不请客收礼,树立了良好的家规、家风和高尚的社会道德情操。全家三代人从未发生违纪违法的事,晚辈对长辈尊敬孝顺,长辈对晚辈关爱有加,姑嫂之间关系也十分亲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和睦家庭。
姜家的故事告诉我们:家长是孩子的标尺,家长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才能树立并延伸标尺的长度,给孩子丈量出更多向上成长的空间和可能。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