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不正不食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割不正不食

有一次我讲课,因为课程中我常举儒释道三教的经典为证,有个学员下课后对我说:“我特讨厌孔子,讲师呀,你可不可以不要举孔子的话免得我生气呀!”我感到很有意思,笑着问他为什么?他说:“《论语》里说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孔夫子那么刁难女人,他的太太辛苦地切肉给他吃,一块肉割不正他就不吃,酱料做得不合他的意也不吃!这样鸡蛋里挑骨头,是什么圣人!圣人都是后面的人吹捧出来的!什么圣人!”他越讲越激动,我越听越好笑,两人的表情形成强烈的对比。

难道做个圣人没有一点体恤他人的心吗?对自己的太太也那么苛刻、那么不给面子吗?唉!这是圣人的难处,后世没有人能设身处地去体会!这份圣人的苦心后世没有人能将心比心,圣人的英名被后世的人给埋没了,圣人的智慧被后世的人给误解了!若是我们以这样自我的知见去读圣人的书,要到什么时候才读得懂呢!诚然,要解开这些误解,还真得花一点工夫才说得清,请各位耐住性子听我慢慢道来吧。

这句“割不正不食”是从《论语·乡党篇》摘出来的,其原文是:

“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虽疏食菜,瓜祭,必斋如也。”

是的,从这段文字看来,孔子真是一个不好伺候的人,因为依这些条件,要弄一盘菜给他吃,还真不是简单的!然而圣人不是随遇而安吗?圣人真的这么挑食吗?实际情况如何呢?宽厚一点的人会想到,孔子如此的闪烁其词,是不是有什么难言之隐呢?不如现在我们以更观阔慈悲的心,试图以“圣人是不是有什么难言之隐”的角度,来寻找这段文字背后真正所要表达的到底是什么?

这段文字一开始提到一个斋字,而且从《论语》中“子所慎,斋战疾”这句话来看,孔夫子一生最戒慎的,其实就是“持斋”这件事了。持斋虽然是长养慈悲及有益健康的好事,然而就算在现代这么文明自由的社会,在大家口欲炽盛的作弄下,很多时候持斋的人常常会受到嘲弄排挤。好比在全班的学生中只有一个同学吃素,这位同学就常常被其他同学嘲讽为和尚,或是被称为食草动物等!这其实不是说持斋有什么错,而是人们常怀戏谑分别之心的现象而已。

这种情况尤其在战国那个伴君如伴虎,朝有奸佞,稍不慎人头随时都会落地的时代,更是不得不随处小心。况且孔子身为一方学问的领袖,在周游列国宣扬学问的过程中,到处都遭逢小人的阻碍。而要明白劝人素食,岂不立即惹得满朝文武百官的不悦,那么还有宣扬仁道的空间吗?因此一触及“茹素持斋”这个信念的话题时,孔子总是委曲周旋地看着场面说话,而此段正是孔子为了要达到茹素的目的,及暗中宣扬茹素的信念,而巧设的各种推托之词而已!

读到这儿各位势必有所怀疑,但请各位再仔细看看这段原文,是不是注意到“斋”及“蔬食菜羹”的主线,而谈到肉类时,却出现很多的“不”字。意即孔子对肉类说了很多“不吃”的情况,却没有说一个“吃”的情况,谈到吃什么时却说“斋如也”。你注意到了吗?因此我们就怀着“孔子其实是想尽办法在茹素的”这样一个大胆的假设,再想象他为了达到素食的目的,用各种不吃肉的借口,在诸候与百官间委曲周旋的样子。再看看我对每一句所作的补充说明是否有更合理之处:

斋必变食,居必迁坐:

在斋戒期间,孔子必改变了平常的饮食习惯(有借口可以把肉类拿掉),并且也将坐卧的起居住迁移到清静处。(有借口可以远离杀生腥臊。)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厌”是饱足、贪求之意。“食”是谷物蔬菜。饭菜不贪求精美(粗茶淡饭即可),再细致精美的肉品也不贪求。(整句意思是饮食只图温饱不求口欲之意。)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谷食气味变了,鱼肉有腐败的迹象,就不吃。(这是有了不吃鱼的理由,各位不宜推测为“鱼肉没坏就吃”的说法。好比现在的开车不喝酒,是最好都别喝的意思,不宜被误解为不开车就可以喝酒的意思。)

色恶不食,臭恶不食:

颜色不新鲜不吃,气味不新鲜不吃。(有借口可以不吃肉。)

失饪不食,不时不食:

烹调未熟则不吃,在不该杀的时机杀的也不吃。(好比要孔子吃生鱼片时,就可以找个理由说“春季不该杀生”,这样就可以有借口不吃了。)

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切割得不合方正也不吃,酱料若加的东西不适当也不吃。(这明摆着就是随便找个理由不吃肉,及避免吃加了肉或葱蒜的酱料。)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桌上的肉类就算再多,也不让它压过了谷类的清气。(肉属浊阴,植物属清阳。不让浊阴伤了清阳之气,这也是找理由不吃肉。好比我们常说“烟虽然多,不能抽到伤身体”,或“酒虽然好,不能喝到伤身体”是一样的意思。这用意不是告诉你可以抽烟喝酒,而是表露出不希望我们继续抽烟喝酒的意思,其用意是非常容易明白的。)

惟酒无,不及乱:

至于酒喝多少没有什么标准,依个人而定,但最重要的是决不能喝到方寸都乱了。(“无量”二字不能解释为没有限制,一滴都不沾也是无量。无量就不会乱了方寸了。这也是找理由推辞喝酒的意思。)

沽酒,市脯,不食:

买来的酒,及市场买来的肉,都不吃。(这也是明摆着找理由不吃酒肉的意思,否则除非自己酿酒,自己养猪养鸭,否则哪有可能喝酒吃肉呢!)

不撤姜食,不多食:

不去掉姜的食品(因姜可去湿气,有益养身),再好的食物也不多吃。(也是找理由不吃的意思。)

祭于公,不宿肉:

陪君祭祀,祭毕君主常赐祭肉,一接到赏赐的肉,不等到过夜,立即将它分享给邻人们。(这理由看似是广宣国君的恩惠,其实是自己不吃肉,国君赐的又不能丢掉,否则恐遭小人谄言,因此找个好理由把肉分给别人了。)

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自家的祭肉也不能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能吃了。(各位聪明的读者,先别反推说三天内的肉孔子就吃,其实孔子只说到不吃,并没有说他三天内就吃。这是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这个理由推辞肉食的意思。就像开车期间不喝酒一样,并不能反推为不开车的时间就喝酒。)

虽疏食菜羹(菜汤),瓜祭必斋如也:

虽然平常饮食只吃些粗饭及菜汤,然而用此参与瓜祭的盛大礼仪并无不妥,因为此时必定要用素斋,才能代表最恭敬庄重的心意。(意即提倡平日只吃蔬菜瓜果之意,即使祭祀时也是保持这样的原则,这样最具敬神的诚意。从此句看来,孔子劝人持斋忌荤的意图不是非常明显吗!)

此节是记载孔子的饮食,文中举凡提到酒肉的,都尽量表明不吃的理由,而他并未明言“禁断”,这是为了渐进诱导大家不得已的用法。因为大家贪图口欲已深,若言明一次禁断,非但不能达到目的,反而带来更大的批评,甚至因此招忌惹祸,因此只好改用婉转的方法来劝戒。而遇到盛情劝食的情况,就只好一再地找理由来推托,于是才有这篇文章的产生。

而最后谈到既使只有粗茶淡饭,甚至只用瓜类来祭祀也足以表达我们的诚心了。两相对照,这不是在劝我们少吃肉而多吃蔬果吗?毕竟宰杀动物朋友,看着它们哀嚎,怎么说也说不过去嘛,对不对呢?而这用意大家竟视而不见,弗思甚也!

圣贤所要提倡的是正理,不杀生、不造成动物朋友的痛苦,虽然这是个正理,但正理却常常要与大家的欲望作对,这么一来对圣贤就产生了极大的批判,甚至招致生命的危险,耶稣的受难不就是这样的结果吗?处理这些与大家的欲望作对的事,必须要有极高的智慧与勇气才行。因此佛教提倡佛法时,一开始也不敢叫大家把肉通通放下,而是以渐进的方式,先允许大家吃三种净肉及九种净肉,直到说法的最后才在《涅槃经》中说出“从今尔后,制诸弟子,不得复食一切肉也”这样的话。而孔夫子的这段话,也正是渐次断禁的用心,并非用来刁难在厨房做饭的夫人,更非歧视女人的意思。

初次听到我这样解释的同学常感到讶异,因为没有人用这种角度看待这个事情。然而在《纲常伦理从德合编》这本书里早就提到了类似的解法,而且包括《论语》《礼记》《孟子》等内容,素材更全面完整。以下有的文意浅白,我只做简单的注解,供各位参考:

圣注书暗包藏试尔恶,句句言留在书察人心田;

孔夫子长茹素善会遮掩,才说道斋三日七日散完;

这是孔夫子在《礼记》里说的话:“致斋三日,散斋七日。”致斋就是最纯最严谨的斋,散斋就是较轻松随缘的斋,好比时下的肉边菜之类。但这是对大家说法,而对圣人而言,这十天日日都是最纯净的斋!

初三日合初七十天不短,十三日又七日二十整天;

二十三再七日三十天满,每月间哪一天能把肉餐;

这是在说《礼记》虽然说三天致斋,七天散斋,这话大家听起来好像是一个月还有二十天可以吃荤,但因古人一个月家祭三次,十天一次,这三个十天不是致斋就是散斋,对于自我要求严谨的人,哪有一天可以吃肉的呢!这明明是诱导大家天天茹素嘛!

斋变食居迁坐何等明显,饭蔬食饮清水乐在中含;

丘未达不敢尝恐有葱蒜,遇饮酒说无量人不细研;

此句是《论语》中的一节: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鲁大夫季康子送药给夫子,夫子拜谢后收了下来,然后对送礼的人说:“我不明白这药性,所以不敢冒然吃。”因为若以三厌五荤做药材,孔子只好用这理由推辞了。

终日间不违仁天理常念,虽蔬食合菜羹斋祭一番;

孟子:“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若色恶亦不食何等分,观恶臭又不食谁去对言;

色恶不食,臭恶不食。

若失饪过热凉恐有病患,又言讲不是时他也不餐;

失饪不食,不时不食。

孟夫子他言讲庖厨要远,闻其声再不忍把他肉餐;

孟子: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难道说孟夫子不把畜见,难道说他不闻兽吼禽喧;

又言说见过生死不忍见,难道说能把畜活往上端;

未五十不穿帛粗布遮掩,无七十不吃肉也对人言;

孟子:“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意即没有七十不宜吃肉,然而人生七十古来稀,又有几个人吃得到肉呢!

明明的是不吃用言折,如今人贪口福谁学圣贤;

如今的小孩子穿绸挂缎,三四岁就动荤都把肉餐;

看见肉他不论斜偏在,若不切用手撕也能吃完;

割不正不食。

孔夫子不得酱食亦不愿,如今人哪问他不仗油盐;

不得其酱不食。

夫子说肉虽多少食一点,如今人恨不得肚皮撑圆;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孔夫子颜色恶不尝半点,如今人哪管他黄青紫蓝;

色恶不食。

夫子说若臭恶不食不看,如今人肉生蛆也能吃完;

臭恶不食。

孔夫子若失饪食也不愿,那肉上不断血他也能餐;

失饪不食。

圣言物不到时不能长满,如今人哪管他涩酸苦甜;

不时不食。

性天道修身法人不究研,只知道求名利好吃好穿;

看起来枉读了圣贤文卷,哪一个体圣心遵依所言;

怎不学子所慎斋为首款,怎不学不违仁三月之远;

子所慎斋战疾;颜回三月不违仁。

人不饮食与菜哪知味,怎读了孔孟书行不顾言!

各位读者,这段“割不正不食”的注释,我本来是放在《君子远庖厨也》之后,但由于这个议题具有可争议性,挑战到大家的口欲与习性,且篇幅冗长,读者若非有宽大的心量,可能没耐心读完,或看完后有可能心生不悦!因此我考虑再三,特将此段调到“误会集”的最后,以免读者错失澄清其他议题的机会。此刻你若因我提倡“不吃动物”而心生不悦,这实在是我的饶舌之过!但亦祈请你为了健康慢慢地减少肉食,相信您的身体将因此而变得更加清朗健康!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