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上有一条“后发制人”意为等对方先动手,再抓住有利时机反击,制服对方。在看不清形势或者彼此之间对峙过于紧张、己方占据弱势的时候,运用它,反而可以给我们带来先机。
拳头退回去是为了更好的出击,生活中我们也往往可以看到这样的事例,长跑当中,人们往往保存实力,直到临近终点时,再加以冲刺,刚刚位于第二、第三者反而成为冠军;尺蠖在爬行之前,总是先屈起身体,然后再求伸展;谈判之前,总是先叙旧情,等到对方心理松弛下来了、气氛融洽了,再锱铢必较地讨价还价,反而能够争得更大的利益,这就是多维的“以退为进”之道。
历史上有很多战争都是善用以退为进的,总是首先避开对方的锐气,当他们心理放松时再加以进攻,往往就能取胜。在《左传·庄公十年》中记载了一段《曹刿论战》的故事,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军队来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求见,并参与了作战。鲁齐军队在长勺作战,庄公开始打算命人击鼓进军,曹刿不答应,并仔细听着齐国的军队敲鼓,直到对方敲了三次鼓才说“可以进攻了”,后来果然大胜。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道“一次击鼓是为了振作士气,勇士可以出击,这时出战就是硬碰硬,弱国容易吃亏;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低落了;三次击鼓对方的勇气就消失了,这时迎敌,他们的勇气消失、我方士气正旺,才能毫不费力地大胜。”
这就是进退之道,打好时间差,等到对方心理放松、疲惫的时候,再加以进攻,反而能占上风。人们往往急于解决事情,于是总遵守着“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的原则,总是迫不及待利用对方没有准备好的时候,迎头猛击,以期望一举成功。这是在对方对形势不了解或者没有准备好的时候才能运用的战略。
事实上,相对的双方很少互不了解或者没准备好。在现代这个资讯发达的时代,任何事情都能够在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内了解清楚,准备好。谈判双方的实力都是对等的,能够拼的也就是谁的心理素质更好,谁更有耐心,所以更要讲究“以退为进,后发制人”。
曾有这样一个商战故事,某公司老板突然病逝,其女儿A接管事务。有些客户便开始出现了轻视之心,要求将原料的价格提高,这样就提高了A的成本,而且其他供货商肯定也会群起效法。A本来是不想答应的,但通过协商之后发现不可能,因为合作合同还在期限之内,对方又是长期供货商,于是就先答应了下来。后来,她分析发现,对方的供货能力似乎不足,于是要求加紧供货进度,必须保证进度和质量地进行供货。
对方看她已经答应了提高价格的条件,以为她年轻软弱,便一口答应,后来果然在进度和质量上都出现了问题。A一口气将对方告上法庭,并解除了原来的合同,其他供货商看A如此强势,再也不敢轻视她。
正是她之前的“示弱”“退让”让对方有了轻视之心,才能顺利让她有杀鸡儆猴的机会。真正的聪明并不是一味强势、咄咄逼人,而是在自己弱势的时候适当退一步。因为退让可以降低他人的警惕之心,就可以让自己获得更多的时间和余地与对方周旋。
人们常说“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只有趁对方放松的时候出手才有必胜的把握。一个人想要成功,就必须要精通进退之术。不要在对方风头正盛的时候挫其风头,而要在他喘息之际进攻,尤其当双方的实力有巨大悬殊的时候更应如此,首先避其锋锐,才有可能得到反击的机会。
心理应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