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真实的你,需要的是被自己理解
经常有朋友问我:“你学了心理学以后,有什么变化吗?”
我说:“有啊,自打学了心理学,我变得越来越‘丧’了!”
当然了,这是一句玩笑话,我说的“丧”并不是堕落,而是一种接纳自我的力量。毫不夸张地说,活了这些年,但我直到现在才逐渐学会呈现自己真实的样子。
前段时间,在咨询技能课上,我扮演了一次来访者。然后,我就把自己碰到的苦闷事,全都吐了出来,甚至在并不是特别了解、特别熟悉的两个搭档面前,爆粗口宣泄内心的愤怒。换作几年前,这样的事我绝对不会做,也不敢做。
记得那是2016年秋,我开车带着一个女性朋友,一不留神犯了“路怒症”,冒出了一句骂人的话。当时,也真的是因为情急,对方司机野蛮驾驶,险些发生碰撞。可是,就因为那句骂人的话,我难过了整整一个星期。事后,我还找了一位心理老师,述说内心的自责。
那时的我,可能真的是觉得,说脏话是不好的(当然,现在我也这样认为),在任何的情境之下,都要做一个性情美好的人。这全是鸡汤文里传递的东西:你要宽容,你要善良,你要大度,你要放下……这样的你,才是美好的。
天真的我,就这样轻信了,并傻兮兮地按照这个标准严苛地要求自己。一旦我愤怒了、发脾气了、怼别人了,我立刻就萌生了负罪感,觉得自己不够好,担心自己不被喜欢,害怕被人品头论足。最要命的是,哪怕我真的不开心,为某些事情痛苦时,我还要在心里默默地劝慰自己:“你太钻牛角尖了,你不够豁达……”
结果如何呢?当我不断地告诉自己:要想开点儿、要学会乐观、要接纳残缺的真相,而自己却又没能体会到“心里真的舒服了、我真的想明白了”的感受时,我的状态比之前更糟了,就像是给自己挖了一个更深的坑。
这个时候,焦虑、抑郁的情绪直线上升,而我内心的怀疑也会涌现:我是不是太了、太扛不起事了、太没出息了、太没有修养了……太多的问题,使得我开始不断拷问我的内心。
这就是原来的我,不允许自己犯错,不允许自己难过,不允许自己被非议。
你可能也看过这篇文章——《远离那些正能量爆棚的人》。我从不否认,乐观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态度,我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但是,乐观不是永远不表露悲伤,更不是在撑不住的时候,还不停地给自己喂鸡汤,安慰自己说“一切都会好起来”,假装什么都没发生,活在理想化自我的幻象中。
我们都曾以为,看到一个糟糕的、不够好的自己,应该是一件很绝望的事。但真正经历过后,我的体验并非如此。就像咨询技术课上扮演来访者,我很坦然地跟搭档解释:“以前,我会认为这样爆粗口是不对的,我怕别人会认为我不够有修养……但是,现在我似乎不那么在意了,在这样的情境下,这就是我最真实的感受,我也需要释放。”
事实也证明,搭档接纳了我,接纳了在咨询演练中那个情绪失控的我,也接纳了现实中理性地做自我分析的我。这两个我,没有好坏之分,只是不同情境之下的我,仅此而已。
过去,无论我试图让自己看起来多么积极、多么正能量,当真实的我不被自己理解的时候,我不过是用防御封闭了过去,用改变逃避了现实,可在内心深处,我却要为此背负着沉重的负担。因为,当内在的自己和外在的自己距离越远,就会越痛苦。如果不是真的改变自己,表面上的激励和鼓舞、形式上的积极与正面,有效期是很短的。
当我不再害怕看见那个真实的自己,我也就不再被恐惧逼迫着去扮演那个理想化的自己。当我不再刻意去维护某一种自我设定的形象,可以毫无顾忌地卸下心理的防御,不高兴的时候,不让自己强颜欢笑;不满意的时候,不让自己强忍着,而后,我感受到了自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