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消费:活着绝不是为了吃饭穿衣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季羡林:谈消费:活着绝不是为了吃饭穿衣

活着绝不是为了吃饭穿衣

季羡林先生对于消费并不是一个特别注重的人,他认为既要考虑到自己的收入,更要考虑到自己的需求。他曾说:“至于衣着,更不在我考虑之列。在这方面,我是一个‘利己主义者’。衣足以蔽体而已,何必追求豪华。一个人穿衣服,是给别人看的。如果一个人穿上十分豪华的衣服,打扮得珠光宝气,天天坐在穿衣镜前,自我欣赏,他不是一个疯子,就是一个傻子。”

对于他而言,店铺越高级,越会避而远之。虽然那里面的东西包装得很华丽,对其他人很有吸引力,但对季老来说却很头痛,他很清楚在那消费的是广告费和包装费,而不是商品本身。消费是为了满足我们自身的需要,像季老一样有一个正确的消费观念很重要。

依据收入量力而行

收入是支持消费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收入越高,消费水平也随之增高。但季羡林先生却并不赞同这种消费方法。在任中国科学院委员的时候,加之写作获得的稿费,季羡林先生的工资收入并不算少,但是他家的消费支出并不是很多。在季老看来,钱不应该用在过度的消费上,而应该用在该用的地方,依据自己的收入合理地分配消费支出。

现在人们的消费观念有了很大的改观,很多人都会消费过度,不再像以前的人一样适度消费。最近这几年,网络上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叫“月光族”,指的是每月赚的工资还不到下次发工资就用光的人。他们的口号是:挣多少用多少,与父辈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完全不同。老一辈们始终觉得“会赚不如会省”,但是“月光族”却信奉“能花才更能赚”,为了追求时尚和满足强烈的消费欲望,“月光”或欠贷都无所谓。这种消费观念对于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确实有很多好处,但对于长远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

季羡林先生每月的工资和稿费除去日常费用之后,尽量节俭不浪费,剩余的钱就捐给学校使用,可以帮助一些家庭困难的学生。季老的消费方式告诫我们,对物质需求量力而行,适度的消费是很有必要的。省下来的钱可以多学知识,帮助很多人,做很多有意义的事,也会像季羡林先生一样,即使过着简朴节俭的生活,仍然觉得非常充实富足。

不跟风,不盲从

季羡林先生认为,“以不变应万变”是应对“潮流”的最好办法。时代潮流每年每季都会有新的变化,要想一直赶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是对这方面外行的季羡林先生。所以,他找了一个最简单也最有用的办法,不跟风,不盲从,以不变应万变。

季羡林先生并不是一个特别注重衣着打扮的人,觉得衣服是穿给别人看的,对方高不高兴就看他的审美标准了。所以他的衣服很朴素,大多是已经穿了十年八年甚至更久的,基本属于古董级别的了,一身蓝色卡其布的中山装足以度过春、夏、秋、冬,家庭的预算开支里也省去了衣服这一项。

有一次,季先生穿着1946年在上海买的一件雨衣,有专家告诉他:“你这件雨衣的款式真时髦!”他听了非常不理解,后专家解释说:“五十多年前流行的款式,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在不断的变化之后,又回归到了五十年前的模样。”这真是误打误撞地赶上了一次潮流,“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哲学”用在这里毫不为过。

“衣足以蔽体而已,何必追求豪华”是季羡林先生的穿衣准则。穿衣如此,消费更是如此,满足了基本的需要就足矣。盲目地跟风赶潮并不会让你消费的东西变得更有价值,反而会让你成为“消费”的奴隶,被其所累。

勤俭节约,发扬美德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是一种民族精神,也是一种永远不会过时的消费观念。季羡林先生也曾说过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并不在于“吃喝”二字,消费的时候节约一些,也不会损失什么。相反,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不仅是对传统美德的继承,也会让我们收获许多大肆消费所买不到的东西。

周恩来总理一生勤俭节约可谓是妇孺皆知,人人称赞。“一切招待必须是国货,必须节约朴素,切忌铺张华丽,有失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是周总理一直倡导的守则。20世纪60年代初,一次周总理出国访问其他国家,回来后发现自己住的西花厅房屋里的窗帘、洗脸池和浴缸都被换成了新的。周总理当时非常生气,狠狠地批评了工作人员,事后向他们解释说:“我身为总理,理应为大家带一个好头。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和作风。你们花那么多钱为我搞了一个好的房子,那群众会怎么想?如果大家都学了起来,又会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周总理的以身作则为大众树立了一个好榜样,更铸就了他伟大的人格魅力,“廉洁奉公,以正治国者周恩来也”。

季羡林先生一生也是非常勤俭节约的,他始终认为,吃饭穿衣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却绝非是为了吃饭穿衣。人的一生很长,值得做的事情有很多,不被“消费”所控制,保持自己的心性,勤俭节约的生活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