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世入世间,进退自如
出世与入世,换一种说法其实就是看透进退的玄机。古人讲进退,是指做官还是退隐的问题。明代理学大师薛文清说:“进将有为,退将自修。君子出处,唯此二事。”这是古人的进退观,正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最高明的智者会在出世和入世间进退自如,不受名利的束缚,既能全身,又能成就大业。李泌就是这一方面的典型代表。
李泌小时候就有“神童”之称,深得唐玄宗的喜爱。后来他与当时还是太子的肃宗相识。安史之乱时,肃宗面对强大的叛军,很想找些心腹来帮忙,于是他请来了隐居的李泌。
说起来唐王朝没有在安史之乱的战火中灰飞烟灭,一方面多亏了郭子仪、李光弼等大将的浴血奋战、殊死报国,另一方面也多亏了李泌那条“山人妙计”。
唐肃宗收复京师之后,李泌去见肃宗。唐肃宗留李泌宴饮,同榻而眠。当时,李泌常受小人猜忌和陷害,为了明哲保身,他决定退隐山林。在隐退之前,他决心尽自己的最后一次努力,保护自己曾经爱护的皇太子广平王李豫。
当天晚上,李泌对肃宗说:“臣已略报圣恩,请准我做闲人。”
肃宗惊异,说:“我同先生忧患多年,应该与先生同乐,您为何要离去呢?”
李泌答道:“臣有五不可留,愿陛下让我离去,免于一死。”
唐肃宗问:“这五不可留指什么呢?”
李泌答道:“我遇陛下太早、陛下任我太重、宠信我太深、我的功劳太高、事迹太奇,有此五虑。陛下若不让我走,就是杀了臣。”
肃宗不解地说:“先生为什么怀疑我?朕不是疯子,为什么要杀先生呢?”
李泌道:“正是陛下不杀我,我才敢请求归山,否则我怎么敢说?并且我说被杀,不是指陛下,而是指那五点原因。我想,陛下对臣这么信任,有些话尚且不敢说,等天下安定了,我哪敢再说什么!”
肃宗说:“我知道了,先生要北伐,我不听从您的建议,先生您生气了。”
李泌回答:“不是,我说的是建宁王一事。”原来,不久前,肃宗听信奸臣诬告,建宁王李倓被赐死。
肃宗说:“建宁王听信小人的话,谋害长史,想夺储位,我不得不赐他死,难道先生还不知道吗?”
李泌又说:“建宁王倘若有此心,广平王必定会怨恨他,可是广平王每次与我谈话,都说弟弟冤枉,泪如雨下。况且,以前陛下想用建宁王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我请改任广平王。建宁王要是想夺太子的地位,一定会恨臣,为什么他认为我是忠心,对我更加亲善呢?”
听到这里,肃宗也不禁流泪道:“我知道错了,先生说得很对,但是这件事情既然已经过去了,我也不想再听这件事。”
李泌说:“我不是要追究以前的责任,是为了让陛下警戒将来。当年则天皇后有四个儿子,她错杀了太子弘,立次子李贤为太子。次子内心忧惧,作《黄台瓜》一词,想感动则天皇后,但则天皇后不予理睬。李贤被废之后,死在贬所黔中。《黄台瓜》一词是这样说的:‘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更摘使瓜稀,三摘尤可为,四摘抱蔓归。’陛下已经摘了一个大瓜了,千万不要再摘了。”
肃宗惊奇地说:“怎么会有这种事?我当把这首诗记下,时时警惕。”
李泌说:“只要陛下记在心中就行了。”之后,李泌就归隐山林了。
直到唐代宗继位,他又被请出山,出任朝廷要职。后来遭排挤,便安然退隐。待到唐德宗朝,李泌再次出山。
李泌一生,身经四朝,于安史之乱等危难之时,鼎力相助,以大智慧定策平贼,居功甚伟。四朝皇帝都对他恩宠有加,奉为师友,亲密至极,是名副其实的“帝王之师”。李泌如果想要一般人梦里也想的高官厚禄,那简直是唾手可得。但他身在朝堂,心在山川,天下稍有安定,就退步抽身,远走隐退。正所谓“大隐隐于朝”,李泌实在是深得道家精髓的绝世高人。
李泌四隐四仕,能够顺其自然,还做到了儒家所提倡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行”则建功立业,“藏”则修身养性,无论“行”还是“藏”都过得十分充实,平静处世。李泌对出世与入世的从容选择,对于今人的意义依然很大。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