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圆内方,做人不难
人活在世上,总要面对两大世界——身处的大千世界和自己的内心世界。人一辈子无非是做两件事——做人和做事。怎么做人和怎么做事,从古到今都是人们探讨的问题。多少人一辈子都在哀叹做人难,是,不光做人难,而且人难做。
中国古代铜钱是一枚圆圆的小钱,铸造者却独具匠心,把它的中心做成棱角分明的小方孔,于是成了“外圆内方”。这是中国工匠独具匠心的智慧,不仅使得钱币更加美观,也体现了中国人做人“方圆并用”的思想,即做人要像铜钱一样外圆内方,才能“圆满”。中国人认为,“方”是指做人有正气,具备了人的优秀品质;“圆”就是处世老练、圆通,善用技巧,不至让人尴尬,也不至让自己为难。
人走路时,倘若直走不行,就会想办法绕过去。一个人要是过分“方方正正”,就会像生铁一样,一拗就容易断;当然,一个人若八面玲珑、圆滑透顶,总是让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久而久之,也没有人愿意和他打交道。这两种人做人都是失败的。一个人要想受欢迎,一定要在做人、做事上做到方外有圆,圆中有方,外圆而内方。
做人要方,就是说做人要懂规矩,绝不可以乱来,绝不可以“越雷池一步”,这个理在中国已经流传了上千年。中国人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所不为才可有所为。”说的都是“方”这个道理。
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绝不可以逾越的行规。比如,做官就要绝对奉守清廉的原则,从一开始就做好承受清贫的思想准备。曾国藩的家训“八不得”中有一条:为官要清,要不贪。如果人想做官,开始的动机就不纯或做了官后思想慢慢“变质”,企图以权谋私或进行权钱演变,那这个官就一定当不好,当不顺利,也不会当长远。
做人要方,就是要人们在礼尚往来中学会以心交心,以诚换诚;要人们在和睦相处中学会以礼交礼,以仪换仪;要人们在谦虚谨慎中学会以真交真,以纯换纯;要人们在光明磊落中学会以善交善,以孝换孝;要人们在风雨共济中学会以义交义,以仁换仁;要人们在舍生取义中学会以名交名,以命换命。
人要时刻都大大方方、明明白白地对人,要心胸宽广、心怀坦荡;人要时刻都率率真真、亲亲切切地待人,要以诚心、不耍心机地对待他人;人要时刻都亮亮堂堂、方方正正地为人,不掺私心,不为私己。
清朝雍正时期的田文镜,是个有名的“铁公鸡”,他办事一丝不苟,事无巨细。乾隆时期的纪晓岚,也是方正做人的典范。
除了在做人方面要恪守“方之道”外,更为重要的是,做事还要“圆”。中国人的传统是恪守中庸之道,做事时爱讲究“圆”。
圆,是指圆通、圆顺,意味着变通,意味着成熟,意味着理智,意味着不呆板。
一个人要让他人觉得自己为人圆融才是最好的,因为,他的生活不“缺失”。在生活中,人要事事做到周到、圆满是很不容易的,需要方中有圆、圆中有方。
有一个农村小姑娘,在某个大城市的一户人家做保姆。一天早晨,她起来做饭的时候,在房门口捡到了五元钱,她想肯定是主人不小心掉的,就把钱随手放到了客厅的茶几上。晚上的时候,女主人把钱收了起来。谁知第二天又是如此,而且数额增大,竟然是一张20元的,这下小保姆觉得奇怪了,怎么会这样,莫非……
想到这里,小保姆留了个心眼,把钱揣到了自己的衣袋里,等到傍晚的时候,趁女主人下楼锻炼的机会,把钱放到楼梯上,准备测试女主人一下。令她没想到的是,女主人看到钱时,毫不犹豫地揣进了自己的腰包。这个过程被有心的小保姆看得一清二楚。当主人问小保姆有没有看见20元钱的时候,小保姆证实了自己的猜测,知道是主人在考验她,也可以说是在侮辱她。她不慌不忙地问女主人:“您刚刚上楼的时候不是在楼梯上捡到了吗?”女主人听到“楼梯”二字,像是触了电一样,尴尬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这个小保姆很不简单,她利用了“圆”的策略,既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又对女主人进行了有力的反击,恰到好处。
做人要方,做事要圆,其实就是以最真实的一面对自己、对他人,保持一份纯净的心性。方圆之道,宛如一对孪生兄弟,总是“形影不离地相亲相爱着”,谁也离不开谁。我们如果不懂得做人要方,就不会懂得做事要圆,而这是一个“水乳相融的大容器”,是对人品质和智慧的考验。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