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足准备,不要指望“急中生智”
人们之所以能够在关键时刻临危不乱,想出好的处理方法,关键在于平时的智慧积累,在于事前的充足准备,这样才能够产生急智,自救于尴尬、困境。
有的人平时不怎么显眼,却总是能够在关键时刻发挥出让人惊叹的智慧,大放异彩;有的人则相反,平时一副才学满腹的样子,与人雄辩也是滔滔不绝,关键时刻却苍白了脸,无法应对突发状况,一副见不得世面的样子。这固然与一个人的性格素质有关,但也与事前的准备、长期的积累是分不开的,因为任何的急智都来自平时的积累。
三国曹植能够在七步内成诗,绝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再聪明机智的人,如果没有长期的作诗经验,没有应对大场面的智慧,恐怕也不能够在几步内成诗。曹植的才学智慧,普天下的人都知道、都认可,但是在七步内成诗还是不太可能,因此,这件事只有一个解释,曹植早就知道兄长对自己的妒忌之心,对他恨不能立刻除掉自己的心理早有戒备,对于他可能从这方面下手早就提防着,因此才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吟成一首诗。这首劝告和讽刺兄长的诗,很可能不是一时兴起,而是长时间的筹谋;不仅仅是急智的结晶,更是长期准备的结果。
在处理任何事情时,人们都不可能因为一时的急智,而处理得非常完美。所谓的急中生智,其实是建立在长时间的处理某件事情、对某件事的所有环节一清二楚的基础上,建立在长期为某件事做准备的基础上。面对关键时刻,或者重大事件,任何的急智都不可能胜过充分的准备。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就是这个意思,演员之所以能够在台上表现得那么精彩,与他们在台下苦练功夫是分不开的。为什么有人能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他不鸣的时候在干什么?可以肯定地说,他是在为自己“一鸣动九霄”做准备。古人常常说“十年磨一剑”,现代的年轻人也要有这样的意识,在做事之前有充分的准备,这种准备分为两种。
一种是对于学识,智慧,经验的积累;一种是针对关键事做的准备。
前一种就像是大考之前无数年的学习准备,“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养”字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几年、十几年的学习,我们根本不可能做到好的发挥。你能够凭几日的学习就实践应用吗?不可能。只有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够在关键时刻发挥出惊人的才华。所谓“厚积薄发”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你积累的本来就少,就算你理解得再深刻,记忆得再牢固,也不免让人觉得浅薄。一个人让人觉得沉稳厚重,必定是他平日积累得多的缘故。
苏轼的父亲苏洵,年轻的时候颇有才智,但是为人轻浮、懒惰,虽有急智,但不能闻达于天下。26岁之后,苏洵渐渐地明白了事理,把之前所做的文章付之一炬,开始踏踏实实地积累,做文章,后来才成了天下闻名的文学家。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也是靠着不断的努力、积累而闻名天下。天底下到处都有有小聪明的人,然而要成大器还是需要不断地积累。特别是遇到重大的事件,或者关键时刻,自己平日的积累就显得尤为重要。要知道只有知识、聪明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成为智慧,才能由量变达到质变,这样才能在关键时刻急中生智。
后一种的意思是说,对关键时刻的来临要有充分的准备。例如,你想在一场竞选当中脱颖而出,就要对这次竞选的目的、人们对它的期盼有足够的了解,然后据此做出充分的准备,才能在竞选中有更出色的表现。像美国的总统大选,议员们无不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时间、金钱做准备才能在竞选中胜利。
想要在关键时刻表现得更好也一样,你要对这件事情有针对性的心理准备,更要有方案准备,才可能抓住这次机遇。在关键时刻,充分的准备胜过任何的急智和小聪明,只有明白这一点,人们才能够踏踏实实地做事情,为事情做准备,而不是处处寻找可能的机遇。
在关键时刻,有准备,才能冷静,才能沉住气,也才能从容自若地对待和处理事情。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