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应时代号召,书写西迁史诗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响应时代号召,书写西迁史诗

从黄浦江畔到渭水之滨,一纸车票承载了“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深切厚望。从青春正茂到耄耋之年,一揽芳华书写了“去祖国最需要、最艰苦之地建功立业”的凌云壮志。通往国家建设大业的西迁之路,坎坷不平,却在代代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让这段历史汇聚为“百年交大”的校史血脉,凝结成“西迁精神”永不磨灭的印记。

1955年4月6日晚,伴随着丁零零的清脆声响,一个特殊的电话打进了交通大学校长办公室,时任校长、党委书记的彭康教授熟悉地拿起桌上的电话。经过一段时间的交谈,彭康原本平静的脸上开始表情凝重,随后慢慢地将话筒放下,走到窗外,陷入长久的沉思中……原来,这个电话是当时的高教部主要领导同志打来的,而此次来电的主要内容是传达中央的决定——将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

国家为何提出迁校?又为什么选定交通大学作为首批内迁的学校?这些问题的背后,其实都有着深远的考量。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成立不久,一方面为了稳定当时沿海的政治局势,另一方面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党中央、国务院对国民经济的建设方针作出了调整,打算把工业布局的重点放在内地,紧缩沿海建设,重要工业内迁。伴随着工业布局的调整,人才的培养与迁移也成为了重中之重。想要改变不合理的高等教育布局,以促进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带动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就需要一批极具影响力的学校带头迁校。交通大学作为一所服务于新兴科技发展和高端制造业的重工业大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经验丰富的人才培养方案,还具备相当厚重的文化资源和雄厚的师资力量。正因为交通大学具备这样的实力,所以国家决定将这个时代重任交到它的手里。

尽管内迁消息还没有正式公布,但关乎迁校大事,彭康校长容不得半点儿拖延,于4月7日清晨紧急召开了校务委员会议和党委会议。事实上,这次突然召开的会议让所有人感到困惑,以至于会议还没开始,现场就笼罩在一片严肃氛围中。8点整,彭康校长准时走进了会议室,在向大家传达迁校决定中拉开了整场会议的序幕,并就迁校所要面临的困难与在场人员进行了认真讨论。

迁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家庭的迁移尚且不易,何况一座拥有近60年历史、数千名师生的老校。首先是新校的选址、建立,其次是校内师生的思想动员,还要在短时间内保证人员和器材的顺利搬迁,这些都是一个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但是,面对党中央的安排,也为了支持国家对教育事业作出的新部署,交大人勇敢地肩负起了为国西迁的使命。

按照党和国家对学校西迁的要求,交通大学很快执行起第一项任务——新校的选址、建立。1955年4月底,在接到迁校通知不足1个月的时间内,彭康校长就委派交通大学总务长任梦林前往西安进行考察。前有考察团队物色新校地址,后有彭康校长亲自带领大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亲临西安。新校的选址是一件大事,马虎不得。经过一段时间的奔波,他们终于在西安城墙外东南不远处的一大片农田中驻足停留。由于此地远离村舍,便于施工,且位置处在唐代兴庆宫遗址的范围内,正是建立新校的好地段。欣喜之余,彭康校长和教授们会商后当即拍板,他们指着前方一大片农田说,以后,这里就是交大的主校园了。不能等时间,要抢时间,从西迁的精神来说就是要争分夺秒。1955年8月,任梦林和王则茂带着一行人来到新校址,开始筹备征地、建筑设计等基建工作。1955年10月26日,交通大学西安新校区破土动工,1000多名来自西安和上海的建筑工人干得热火朝天,只为了交通大学新校区能在1956年9月前顺利竣工,迎接新址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西安,新校的选址、建立如火如荼。在上海,确定随校西迁人员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中国电机之父”钟兆琳,首批带头支持西迁工作。事实上,钟老先生已经到了花甲之年,身体不好,还有一个卧病在床的夫人,周恩来总理也曾劝他留在上海,但钟兆琳说:“上海经过许多年发展,西安无法和上海相比。正因为这样,我们要到西安办校扎根,献身于开发共和国的西部。”“共和国的西部像当年的美国西部一样需要开发,如果从交通大学本身讲,从个人生活条件讲,或者留在上海有某种好处,但从国家考虑,应当迁到西安。当初校务委员会开会表决,我是举手赞成了的,大学教师是高层的知识分子,决不能失信于人,失信于西北人民。”带着建设国家、建设西部地区的决心,57岁的钟兆琳卖掉了自己在上海的住宅,将卧病的妻子交由女儿照顾,报名成为第一批西迁的交大人。“热能工程学的开拓者”陈学俊,是当时交通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在得知交通大学要迁往西安的消息后,他和妻子都毅然支持,甚至为了配合学校的西迁工作,夫妻俩商量放弃他们在上海的住房,举家搬迁去西安。陈学俊说:“既然要扎根西北,就不要再对房子等身外之物有所牵挂。”还有“沪上名医”沈云扉,和交通大学有着深切情缘的他,为了追随交大,支持西部建设事业,宁愿放弃留在上海的机会,以66岁的年龄前往西安,同行的还有他的侄子沈伯参。无论是钟兆琳老先生,还是陈学俊夫妇、沈云扉叔侄,都是交通大学西迁的重要带头人物。在他们的表率作用引领下,越来越多的人受到鼓舞和激励,纷纷加入到了西迁的队伍中。

“哪里有需要,我就去哪里!”一代心怀热忱的交大人,主动放弃了上海优越的生活条件,义无反顾地高喊着这句令人动容的口号。无须再多的动员,愿意跟随交大西迁的名单上密密麻麻地添上了很多人的名字。他们中有不同年龄层次的教授,也有青年讲师、助教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医护人员,还有炊事员、园丁、工人等后勤工作者。所有人表现出来的对交大的热爱,对事业、理想的追求,以及胸怀大局的家国情怀,至今让人感动。

为了保证西迁路途中一切顺利,上海铁路局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只要交大人上报运输计划,他们就按时调车到徐家汇车站,由交大后勤职工将物资集中装车。与此同时,他们还安排专人送票上门,给交大教职工提供了最便捷的服务。上海市各级政府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安排了理发部、服装部、洗染部、制鞋部、煤球厂等,培育了诸如梧桐树在内的多种树苗,打算将这些一同迁往西安。国家还出资购买了大量木材,由当地政府定做一批家具,运送到新校。上海和西安两地的后勤职工为了给所有交大师生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一直以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他们把每间宿舍打扫得一尘不染,做了美味可口的饭菜,并派专人负责在西安车站迎接上海来的客人。

1956年至1957年,一批又一批交大师生踏上了西迁的路途。“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宽广美丽的土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满载着实验设备、仪器和大批的图书资料,手握写着“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几个大字的车票,伴随着雄壮动听的旋律和列车的轰鸣声,交大人由东向西,一路高歌。

挥别繁华的大上海,来到这片沧桑的黄土地上,交大人努力适应着西安这座古城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也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劳动和坚守。凭着一股奉献和牺牲的崇高精神,交通大学校园在麦田上以惊人的速度建立起来。到1958年暑期,交通大学全校70%以上的教师、80%以上的学生来到西安新校园。1957年至1959年,交通大学先是分设西安、上海两地。1959年,交通大学有了新的名字——西安交通大学。

如今,那段迁校的历史已然过去,在62年岁月的见证下,西安交通大学逐渐形成了“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校训。校园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栋栋教学楼、科研基地、师生住房拔地而起,一棵棵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由内而外包裹着这座美丽的校园。迁校以来,彭康校长始终陪伴着交大成长,他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革命精神和高尚的思想品格影响着学校的发展,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在他的引领下,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不但保持了老交大机、电、动等传统学科的优势,而且还相继创建了一批新兴专业学科,为学校形成理、工结合的多科性综合大学夯下坚实根基。为了纪念彭康校长,学校在西花园内树立了他的雕像,把创建的第一个书院叫作“彭康书院”,把一条布满梧桐树的大道亲切地称呼为“彭康路”。

斗转星移,时光如梭。那些西迁过来的老教授们,大多已经长眠在这片黄土地。他们在世时省吃俭用,不舍得乱花1分钱,去世后却纷纷用遗产设立了专项奖学金,用于资助西安交通大学的贫困学子。还有当年那些风华正茂的青年学者,几十年如一日地穿梭在教室、科研室,如今也已满头白发,步履蹒跚地出现在校园大道和教学楼的一角。他们把最好的年华全都奉献给了交大,奉献给了国家的教育事业。用知识哺育着交大学子,用辛勤浇灌出美丽校园,用奉献筑建了“西迁精神”的辉煌。每当谈及于此,他们都会轻描淡写地说:“亏不亏,要看用什么尺子量。我们在大西北为祖国贡献了一所著名大学,这是我们最大的荣耀!”

西安交通大学用它的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张满意的答卷。从第一代毕业生到今年刚刚完成学业的毕业生,越来越多的交大学子选择留在西部地区,参与国家的建设事业。陶文铨是交大西迁后的第二批学生,在老一辈无私奉献精神的耳濡目染下,以全优的成绩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他说:“我一定要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教好书育好人,支持西部建设。”王盛是西安交通大学96届的毕业生,走出校门后,自己创办了公司,成为了第11批国家“千人计划”的创意人才。照理说,这样的光环足以使王盛在外面开辟新天地,但他却在交大最需要人才的时候重新投入到学校的怀抱。对母校的热爱,对科研事业的执着追求,让王盛在交大这片热土上发光发热。截止到2019年,西安交通大学累计培养了25万多名大学毕业生,其中产生了30多位“两院”院士;受到西迁精神的感染,每年毕业生中都有许多人选择留在西部工作,为西部开发贡献力量。

2017年11月30日,西安交通大学15位老教授联名致信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这封暖心的信件中,字里行间表达的是交大人对西迁历史的无怨无悔,以及弘扬报国精神的建议。习近平对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希望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在2018年的新年贺词中,国家主席习近平特别提到了交大西迁的老教授群体,让“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鼓舞着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并成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交通大学考察时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62年的时光写不完交大的光辉历史,也颂不尽西迁赞歌的壮丽。如今的交大人,一定会在西迁精神的引领下,无愧于国家,无愧于时代,继续书写出更加光辉灿烂的新篇章。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