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他,肩拉背扛,在茫茫荒原上立起高高井架;是他,奋不顾身,在混浊泥浆中制服井喷。他让沉睡的大地喷出乌黑的原油,让新生的共和国摘掉“贫油国”的帽子,他就是一代“铁人”——王进喜。他是新中国建设时期的民族英雄,也是党和人民的老黄牛,他把生命的每一天都献给了自己的祖国,献给了脚下的土地。
1923年10月,王进喜出生在甘肃玉门一户贫苦农民家里,从小家境贫寒,过着缺衣少食的日子,给地主放牛、去煤矿挖煤、到油矿做苦工……艰难的生存环境,铸就了王进喜刚强不屈、自强不息的倔强性格,同时也锻造着一个未来的民族英雄。
新中国成立初期,内忧外患,百废待兴。石油是我国急需的“血液”,无论是工业发展、国防建设还是日常交通,都离不开石油。而当时我国在这方面的力量又极度缺乏,甚至被某些西方国家嘲讽为“贫油国”。为了尽快摘掉“贫油国”的帽子,我国把石油的勘探和开采列为经济建设的头等大事。正是怀揣着石油报国的梦想,1950年春,王进喜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代石油钻井工人。
刚开始的时候,王进喜在钻探大队当钻工。他在工作中吃苦耐劳,埋头苦干,尽职尽责,精益求精,各种重活儿险活儿抢着干。由于表现突出,王进喜很快被提拔为贝乌5队钻井队队长。当上队长的他,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常常提醒自己以身作则带好5队,打好井多出油,为祖国分忧。
1958年,当时的石油工业部在各大油田之间组织开展“优质钻井”的劳动竞赛,即“白杨河大战”。不服输的王进喜为了赶超其他钻井队,毅然把队伍拉到白杨河钻井现场驻扎下来,实行24小时轮班上岗。队伍刚一落脚,王进喜就不分昼夜地守在井场,饿了就吃口干馒头,困了就在槽子里睡一觉,其他工友都说:“那个时候只要到5队井上去,没有见不到王进喜的,你要找他就到工人堆里去找。”就这样,在王进喜的带领下,贝乌5队披星戴月,顽强拼搏,经过艰苦奋战,实现了“月上千,年上万,祁连山上立标杆”的目标,打出了钻井5009.47米的优异成绩,创造了当时全国钻井的最高纪录。王进喜被评为1959年度“全国劳动模范”,还光荣出席了“全国工交群英会”。
在“全国工交群英会”期间,王进喜在参观首都建筑时,忽然看到北京街头行驶的公交汽车都背着个大气包,他很疑惑,经过询问才得知,由于缺石油,所以汽车只能烧煤气。想到国家缺石油到这种程度,一向粗犷豪迈的他蹲在附近的街头哭了起来。这是王进喜第一次亲身体会到“贫油”给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造成的严重影响,他暗暗地发誓:一定要多打好井,多出石油,让首都用上汽油,让全中国都甩掉这个沉重的“煤气包”。
大庆油田被发现后,王进喜欣喜若狂,在第一时间申请加入新油田的开发建设。组织上了解他的工作能力和积极干劲,马上批准了他的申请。从此,王进喜带领他的钻井队长期奋战在大庆油田的第一线,直至他生命结束的那一刻。
1960年2月,全国范围内的石油大会战打响了。当时的大庆交通不便,条件艰苦,王进喜的钻井队一开始就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譬如钻机搬运问题、钻井缺水问题等。但是,在王进喜看来:“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难。”“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没有吊车搬运大型钻机设备,他就组织全队职工,把钻机设备化整为零、拆分细作,再用人拉肩扛、垫块撬杠的老办法,一步步地把60多吨的钻机运送到冰天雪地的茫茫荒原上。好不容易把钻机运进来,把机架搭起来,可是又因为缺水还是无法开钻。此时,王进喜毫不迟疑,立刻带领全队队员步行1里多路到附近的小湖去取水。队员们用盆舀,用桶挑,一时间,一条条运水长龙在茫茫原野上拉开了阵势。很快,50多吨水全部到位,保证了按时开工钻井。1960年4月19日,王进喜率领的1205钻井队在大庆打出了第一口油井,同志们激动得流下了幸福的眼泪。
自从打出了石油,王进喜就更忙了。他吃在井场,睡在井场。负责食宿管理的赵大娘因为等不到王进喜回来就餐就寝,常常提着菜篮去井上给他送饭。她一边走一边唠叨:“王进喜呀,王进喜,不吃饭不睡觉,真是个累不垮的‘铁人’啊!”就这样,“王铁人”的称号一传十、十传百,在大庆油田乃至全国传开了。
对王进喜来说,油就是他的魂,井就是他的命。王进喜曾经在油田会战的誓师大会上,立下豪言壮语:“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当1205钻井队准备向大庆第二口油井开钻时,王进喜的右腿被滚动的钻杆意外砸伤了,他当即晕过去。等他苏醒的时候,看见所有人正围着他抢救,而不远处的井架还在原处,他便生气地一把推开身边的队员,站起来,一瘸一拐地指挥大家操作井架,而完全不顾自己那血肉模糊的右腿。随后的几天里,王进喜的右腿红肿得有碗口那么粗,但他依旧坚持上井。直到有一天,上级领导来检查工作时,无意中发现他的腿伤,王进喜才被强行抬到医院治理伤口。然而,他只在病床上睡了一觉,就悄悄地溜出医院,连夜跑回井场。为了避免他再次从医院“逃跑”,上级领导派人把他送到了150公里以外的大医院治疗。可就在两天后的一个深夜,王进喜冒着大雨、拖着受伤的右腿,又跑回队里工作了。
第二口油井的打井难度并不亚于第一口油井。由于新井地处高压区,发生危险的概率极大,为此,王进喜一直放心不下。果不其然,最令他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钻机遇到地下的高压气层,地层中的流体喷出地面,可怕的井喷发生了。因为缺乏应急封堵所需的重晶石粉,1205钻井队只能用水泥和土对喷井口实行填埋。可是,人工填埋的速度实在太慢了,井喷还在继续……这时在一旁指挥的王进喜急得看不下去了,他扔掉手里的拐杖,抱起两袋水泥就往泥浆池方向奔去。但是,大量的水泥沉入泥浆池底部,泥浆的比重不均导致地压更大,井喷更严重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王进喜强忍着腿上的伤病,纵身一跃,跳进泥浆池里。他不断地晃动身体,用自己的手和脚来搅拌泥浆,其他队员见此也相继跳入泥浆池。经过队员们的艰苦奋战,3个小时后,井喷最终被制服,但王进喜的腿伤却更严重了。他的右腿被碱性极强的泥浆灼烧得不成样子,原来缠在腿上的绷带早已不知去向。旧伤未愈,又添新伤。被扶出泥浆池的王进喜一下子瘫倒在井场上,而他挣扎着用嘶哑的声音说出的第一句话却是:“不要管我,赶快处理泥浆。”王进喜钢铁般的意志和心系油井、奋不顾身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所有在场的钻井工人。之后,在王进喜的感召和带领下,钻井队员们气吞山河,干劲冲天,打井进尺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仅用4天的时间,他们就打出了会战历史上的第二口油井,在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中取得了显著成绩。王进喜成为了钻井队中的先进标兵,后来还担任了钻井指挥部的队长兼党总支书记。
虽说成为了领导干部,但王进喜没有居功自傲,一直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和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961年,正值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最严重的时候,为了给其他职工节约粮食,王进喜每次都背着干粮袋上井,到开饭时就去食堂用开水一冲,搅成稀糊一喝,就算是一顿饭。有的时候到了饭点他还借故离开,饿上一顿两顿,对他来说也是常有之事。他还经常饿着肚子从自己有限的工资中挤出钱来,到附近市场买些窝头或者土豆什么的送给吃不饱的工人们。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他带头组织工人到雪地里挖冻萝卜,捡农民收白菜落下的菜叶子,刨地里的冻土豆……王进喜就是这样身体力行地关心着工人群众的疾苦,像一头老黄牛那样任劳任怨地守护着大庆油田。用他的话说,为党和人民做一辈子老黄牛,他也在所不辞。他的眼里、心里,装的全都是工人群众,却从来不考虑自己。每年工会发的生活补助以及猪肉、面粉等食物,王进喜都会拿去救济更困难的职工。在工人们住房、吃粮面临困难的时候,他利用工余时间带领职工和家属开荒种地、搭建住房。他和工人们一道建起粮店、邮局、卫生所等公共设施……王进喜为油田日夜操劳,积劳成疾,于1970年4月5日病倒在工作岗位上,到医院一检查,他已经是胃癌晚期,不得不住院治疗。
躺在病床上的王进喜,虽然肉体被疾病折磨着,但他的心却留在了大庆。在昏迷中,他喃喃自语说的都是油田上的事。即便从昏迷中醒来,他还经常恳求医护人员允许他回大庆看看油田、看看同志们。当病情稍稍缓解的时候,他就写信给油田领导询问油田生产的情况。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不忘嘱咐身边的同事们要搞好团结,把大庆建设好,把石油工业建设好。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铁人精神,永世流传。王进喜以“铁人”般的意志,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以忘我拼搏的勇气,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成为我国工人阶级的光辉旗帜。他身上体现出来的“铁人精神”,鼓舞和激励了千千万万的人。他是中华儿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奋图强的表率,他是全国人民心中的一根标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