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季先生语录:

做学问,不能成果一出,就彻底罢手,因为“学术问题,有时候一时难以下结论,必须锲而不舍,终生以之,才可能得到越来越精确可靠的结论”。

荀子在《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自古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成功经历早已论证了荀子这句话的正确性。世上不怕轻言放弃的人,怕就怕认真而又从不轻易放弃的人。因为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人,才有克服一切困难,取得进步的勇气与决心。否则,将拜倒在困难的阻滞下。

人生在世,毫不夸张地说,若想办成、办好一件事,都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执著于自己的追求,才能最终如愿地看到开花结果的梦想。学习亦如此。学而有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能实现的。相反,知识的得来,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与付出。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坚持不懈,孜孜不倦,才能积少成多,积小成大;才能层层深入,精益求精。所谓“滴水穿石”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所以说,不论是生活中,还是学习上,都必须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信念。

北宋王安石20岁那年,背负书籍、行李,从家乡临川,到宜黄鹿风翰林书院求学。在老师杜子野的指导下,勤奋苦读,每至深夜。

一天,王安石读到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得知,某夜李太白梦见自己所用的笔头上,长出了一朵美丽的花。自此李白文思如泉涌,才华横溢,后来终究名满天下。于是王安石便拿着书去请教杜子野:“先生,人世间难道真有能长出花来的笔吗?”

杜子野回答道:“有的笔头会长花,有的笔不会长,只是我们肉眼难以分辨。”

“先生,那我怎么才能分辨出会长出花来的笔?先生您能给我一支会生花的笔吗?”

于是,杜子野拿来了一大捆毛笔,对王安石说:“这里有999支笔,其中有一支是生花笔,究竟是哪支,我也说不清,你自己寻吧!”

王安石一看,顿时傻了眼:“先生,您不是说,会生花的笔,我们的肉眼是难以分辨的吗?那这么多笔,我怎么找到那只会生花的笔啊?”

杜子野严肃地说:“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用每支笔去写文章,写秃了一支再换一支。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王安石听后,对先生道了谢,并拾起毛笔走了。自此,王安石按照先生的指导,每日苦读书,勤练文章,几年后,他已经写秃了500支毛笔,但是他还是不能像李白一样,“出笔成章”。他有些泄气了。一天,他弃笔而去,直言问先生:“先生,那捆笔中到底有没有会生花的笔?”

先生没有说话,而是立即挥笔写下了“锲而不舍”四个字送给他。

几年又过去了,王安石把先生送给他的998支笔都写秃了,仅剩下一支。一天深夜,他突然觉得文思潮涌,行笔如云,一篇颇有见地的策论一挥而就,写完,他高兴得跳起来,大喊:“我找到了!”

从故事中可知,凡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达到自己的目的。求知长才更如此。知识不会主动跑进你的脑海里,所以,要想成为一个学富五车、通古博今的人,就必须锲而不舍地去积累,去学习。长年累月,才能如王安石一样,让自己的才华发生质的飞跃。

因此,学习中,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而轻言放弃。要知道,“好事多磨”。只有锲而不舍的人,才可镂金石。这就好比爬山,那些不怕累,不怕苦,坚持到底的人,才能爬到山顶。否则,只能站在山脚或者是山腰仰慕山顶的风光。

季先生之所以能成为“学术泰斗”,就是因为他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信念。试问,季先生所精通的那几十种语言,如梵语、巴利文、德语等,有哪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是浅显易懂的?没有。相反,几乎每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都很复杂、很繁琐,但是,季先生抱着“学了就学好,学到底”的想法,坚持不懈地学了下来,并且都学通了。若是季先生不能“锲而不舍”,那他当年就可能和其他同学一样,浅尝辄止,终究不过是一知半解。

这就再一次表明,学而有成,来自“锲而不舍”的付出与追逐,来自对“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精神的信奉与行动之中。

但是,学习中,坚持“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信念,不是说,为了“一口吃成个胖子”便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学,什么都抓在手里。这样一来,可能适得其反。

学习中,要锲而不舍地学下去,并且学而有成,一次不是目标越多越好,而应当目标明确,一鼓作气。这样,才能成功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否则,就难以取得理想的成绩。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