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的人物小记与主要思想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简介

刘禹锡(公元772~842年),字梦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思想家,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晚年曾任太子宾客,后世称刘宾客。自说是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依其封地,刘胜的子孙皆被称作中山人。

人物小记

刘禹锡出生于官僚家庭,精通古文,尤其善于五言诗。在其23岁时,与柳宗元同时考中进士,因此得以相识,两人志趣十分相投,几年后两人同时通过考试,开始了做官生涯。

王叔文改革,刘禹锡积极参与。他与柳宗元一起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改革运动之中。最终由于改革的失败,刘禹锡被贬到郎洲(今湖南常德)做官。

主要思想

刘禹锡是唐代对唯物主义学说做出重要贡献的思想家。他提出了一个颇具特色的宇宙观,说天国没有意识,不是上帝,而是“有形之大者”,即最大的东西;天的日月星“三光”,以地上的“山川五行”为基础;天是清、轻,地是浊、重,“浊为清母,重为轻始”,故地为天的根基。他认为,整个宇宙存在的基础是物质性的“气”,清浊二气的变化,阴阳二气的作用,促成万物生成;先有植物,后有动物;人则是动物中最有智慧的,能够掌握自然界的规律而作用于自然界。

刘禹锡阐发了天人交相胜的学说,认为天和人各有各的职能,“天恒执其所能以临乎下,非有预乎治乱云尔,人恒执其所能以仰乎天,非有预乎寒暑云尔”。在他看来,自热界遵循其固有规律,使万物生长变化,不干预人世的治乱;人则运用其特殊的能力,利用、改造自然界,但也不能干预天的“寒暑”,不能改变自然规律。刘禹锡还提出“天非务胜乎人”,而“人诚务胜乎天”,因为“天无,故人可务乎胜也”。天之所能“胜人”,不是有意识的,而是其自然的特性,人却是有意识地“胜天”,能自觉地改变无意识的自然界。刘爵锡这一思想一方面反对了天人感应的目的论,另一方面又强调了人的自觉能动性。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