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中行:学诗要正“根”,免得虚火上身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胡中行:学诗要正“根”,免得虚火上身》


bea74dcc47d17dc8090bb7eaf5295482.jpg

作为“2017上海市家庭教育高峰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场题为“怎样教孩子学习古诗词”的演讲在上海图书馆如期举行。主讲人、复旦大学《诗铎》丛刊执行主编、上海诗词学会副会长胡中行教授很清楚,“他们不是冲着我来的,是冲着这个题目来的”。作为一名长期从事“诗教”的老师,他是如何看待当下的少儿学诗热乃至社会上的“古诗词修习热”呢?

乱象频出

学诗不能搞“运动”

问:演讲开始,您首先花较大篇幅,讲解了您心目中为何要教孩子们古诗词的理由。

胡中行:对。关于为何要教孩子们古诗词,理由可以有很多,对每个家庭引入古诗词启蒙教育的动机,也无需任何干预或引导,但结合我在高校的教学实践,以及近年来参与诗词普及教育的经历和心得,我个人感到,强调诗词启蒙教育目的的最重要理由,莫过于当下社会中的古诗词常识已到了严重缺失的地步。且这种缺失并非个别现象,随手就能举出很多例子来。

有一次我们学校搞对联大赛。当时入围的作品有500多幅,我们中文系三位老师各自在家终审,最后的看法竟惊人的一致:建议一、二、三等奖全部空缺。原因是学生们并不会写对联,不懂规律格式,这样的“对联”如果被评出奖来,是会出洋相的。

著名科学家、复旦大学顾问谈家桢先生去世时,我曾领命撰写挽联。没想到,最后一媒体在播报新闻时竟把下联读成了上联、上联读成了下联。某地高考语文考试中,一考生以古诗文形式作答,在格律上错误百出,却得到了某阅卷老师“此文从形式到内容的表现堪称一流”的褒奖。这次“诗词热”以后,有家长拎着麻袋去新华书店抢购诗词书籍,有些孩子稍微能念出点顺口溜就自鸣得意……

诗词无疑是大众最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入口、最易记诵的文学样式,但种种“乱象”都在警示我们:青少年学诗固然是好事,但如果根子不正,难免虚火上身,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的孩子们。

任何艺术门类的发展都经受不住“搞运动”,同理,学诗词、写诗词、传播诗词也绝不能搞成“运动”。

“死记硬背”经典

也可受益终生

问:关于怎样教孩子,您特别强调,一定要教给孩子正确的途径和方法。作为授课者,您最希望听众把您的哪些观点或者见解,化作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胡中行: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再成功,都不能代替具体到每一个个人扎扎实实的文化学习。我曾借用白居易“根情、苗言、华(花)声、实义”的比喻,来谈“诗教”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及它们各自之间的逻辑关系。简要来说,如果说背诵是“根”,那么理解是“苗”、创作是“花”、做人是“果”。如果说,希望有什么观点能让家长们入脑入心的话,一个是要为背诵平反,一个是希望家长们记牢,不懂就不要随便教,讲不准确,还不如不讲。

问:这些年,普教界愈发注重主观题、轻视客观题,您却要为背诵平反。为什么?

胡中行:背诵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背上了一个“死记硬背”的负面形象,但这其实是一个认知上的误区。对诗词学习而言,老老实实地背诵,是学习一切传统文化的根本。没了这个根,开花结果都无从谈起。

我的老师陈允吉先生则曾绘声绘色地给我描述过私塾的读书情景:教书先生据案而坐,案上一书一戒尺。书是自己看的,戒尺是用来打学生手心的。开学一个月,教书先生很悠闲,布置给学生的任务,就是背书。某个学生自认为背出来了,就到老师跟前背,一个滞顿,一记手心,罚下去重背。一个月后,大家都滚瓜烂熟了,老师才开讲。这便是“开蒙”。此种教学法自有其道理,比起那种从概念到概念的演绎,效果不知好了多少。而孩提时代人人记性都特别好,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机会,趁这个时间窗口“死记硬背”一些有用的经典,将终身受益。

反观如今很多家长常常苦于孩子的背诵之难,一方面是低估了孩子的背诵能力,轻易放过了怕苦、怕难或者不得要领的孩子;另一方面,背诵之后的“理解”没有及时跟上。

家长不懂诗文很正常,也不一定要亲自教,可以请好老师来教,但是在引导孩子之前,你自己首先要懂、要理解、要同步学习,一定要把准确的内容传递给孩子,不能自以为是地乱教。现在有家长自己懂得不多却给孩子胡乱讲,小孩子一不小心就被他教坏了。这一点我认为要花很大力气去改变。尤其在启蒙阶段,如果我们的家长没有跟孩子同步学习,这种“教”本身就是不合格的。

至于小孩子在记忆上的潜力,根据我的估算,一个孩子在幼儿园大班到小学阶段完成《唐诗三百首》的背诵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当然,《唐诗三百首》并非所有篇目都适合小孩子来背。内容明显与当下时代发展不符的、不符合小孩子身心发展特点的篇目都不应当在考虑范围中。

我们曾经羡慕英语国家有非常完备的语言习得系统,以致提高了其整个人群的文化水准的起点。事实上,在给孩子“开蒙”这件事上,中国自古以来积累了大量的心得、方法和“教材”。《千家诗》是儿童学习古诗的佳品。《笠翁对韵》是学习格律很好的入门教材。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是没有,而是没有被与时俱进地整理和活化。这一点理应得到重视。

教的方法不正内容不准

将贻害无穷

问:在您眼中,真正好的诗词启蒙是怎样的?好的启蒙又如何实现?如今遇到的最大困难或短板可能在哪里?

胡中行:要想实现好的启蒙教育,当务之急是夯实基础,即培养孩子攻读原文而不是二手材料的能力,最忌讳的是急功近利。

以背书为例,背的内容必须是适合的、经典的、健康的。让预备班以前的孩子去领会《关关雎鸠》、去感悟王维充满佛理的是不合适的,太过悲伤、低沉的情绪也不适合孩子诵读。相比之下,由景入情、由情入理、由短到长的诗文比较适合作为孩子入门的阶梯。至于什么是健康的?符合孩子认知基础和身心发展特点的才是健康的。

传统文化不是照单全收,要有一个筛选的过程。对于筛选,老师和家长责任重大。至于好的诗词启蒙如何实现?师资、教材、端正心思都非常重要。

问:如何理解您说的“端正心思非常重要”?

胡中行:一方面,无论是古诗词传承还是教学,都决不能急功近利,热衷于搞花拳绣腿。另一方面,无论如何必须承认的是,古诗词在我们过往的文化建设中曾经被严重边缘化过。

当下青少年学子中,还有多少人能像背诵英语单词那样背诵唐诗宋词?还有多少人在努力学写旧体诗词?而自从国家提倡传统文化以来,诗词创作空前兴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进行诗词创作的人多达200多万,可能写真正意义上的旧体诗词的,恐怕不足万分之一。

所以,我们一方面应该明白,无论古诗词热如何发展,旧体诗词风行的时代终究是过去了;另一方面,我们仍然希望学习古诗词鉴赏、修习古诗词创作的根本出发点,只是为了通过它们,更好地接触和感受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如果有可能的话,潜移默化地把它们变成我们的一种文化素养。在此基础上,如果能让中华诗心、中华诗意在中华儿女的心中扎下根来,或如涓涓细流般绵延不绝,就是最好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