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贾玉民 【本书体例】
杭州高螺舟先生人鉴,翰林前辈也。余未及见,彭雪琴侍郎乃其门下士,为言其轶事云:
道光间先生奉命封琉球国王,礼成散步于馆外,见一屋中有棺焉,前和有题识曰:“天朝参将某公之柩”。异而询之,则乾隆间护送封王之使至彼国而以病死者也。问何以不归,曰:“海船忌载柩。”先生曰:“是俗忌耳,何足虑,吾当归之!”谋于副使,副使不可。先生曰:“吾两人犹彼也,万一死海外,亦无归乎?请以吾舟载之,虽沈溺无悔。”而一舟之人亦皆执不可,先生怒曰:“此吾舟也,吾为政!”卒载之行。
未一日,风波大作,舟中人咸归咎崩角于先生之前者数十人,请弃柩,先生不可。而风益暴,求者益众,其势汹汹,殆不可止。先生叹曰:“彼在外国,固幸无恙,吾载之归,反弃之海,吾何以对死者乎?汝曹可为设祭,吾祝告死者以不得已之意。”众闻之,踊跃从事,数人舁(yú郁)柩至船头,又数人为陈设祭品,又数人告具于先生。先生衣冠而出,登木而坐,谓众曰:“速投之海!”众愕然,请先生下。先生曰:“吾不下矣,吾与俱投于海耳!”众大惊,争前挽先生。先生叱曰:“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众人环顾罔措手足。正相持间,风浪亦息,先生笑曰:“舟平如常,尔曹何纷纷乃尔?姑徐之,风作,再议可也!”于是仍舁柩下。而自此风恬波静,安抵粤东。参将故粤人,访其家而归之。“仁者必有勇”,先生之谓欤?而“忠信之可以涉波涛”,益信矣!
(节选自《春在堂随笔》原无标题)
高螺舟先生名人鉴,原籍杭州,是我们的翰林前辈。我没能赶上一睹风采,然而彭雪琴侍郎(彭玉麟,1816—1890,曾任兵部右侍郎),乃是他的门生,曾给我讲过先生的故事。
道光年间先生曾作为朝廷特使,策封太平洋中的岛国琉球国王。策封典礼完成后,先生在宾馆外散步,偶然见到一所房内停有一具棺材,棺材前头题写着:“天朝(中国清朝)参将某公之柩”。先生感到很奇怪,询问其原由,才知道这位参将是乾隆年间护送朝廷的封王特使而病死在这岛国的。先生问道:“为什么没有将灵柩运回中国?人们说:“海船最忌讳运载棺材”。先生说:“这不过是陋俗罢了,不必担心,我要把他运回故国!”但和副使一商量,副使不同意。先生说:“我们两人跟这位参将是一样的,万一死在海外,难道也不能魂返故国吗?请装在我的船上,即使沉海而死我也绝不后悔!”然而全船的人也都坚持不同意,先生怒道:“这是我的船,我作主!”终于还是将棺材装上了船。
开船不到一天,海上风浪大作,船上的人都埋怨先生,有几十个人跪下叩头,请求把棺材抛掉,先生不准。一会儿风浪更暴,请求的人更多了,声势汹汹,看样子是难以阻止了。先生叹气说:“他的灵柩停在外国,本来还算安稳,现在我要把他运回,反而抛入大海,我怎么向死者交待呢?你们可以准备点祭品,我要祭奠一下死者,告诉他迫不得已才抛掉他的意思。”大家听后,都纷纷动手准备:一些人把棺材抬到船头,一些人摆好祭品,又一些人向先生报告准备妥当。却见先生身着庄重的官服走了出来,登上棺材就坐到上面,对大家说:“赶快把他抛到海里吧!”大家都愣住了,请求先生下来。先生说:“我不会下去,我要与棺材一起投到海里!”大家都很吃惊,争着上前去拉先生。先生呵叱道:“谁敢拉我!我主意已定,我为了一具灵柩连累你们大家,不投入大海,对不起你们;然而我不和他一起投到海里,又怎么对得起死者?我的主意是已经拿定了!”大家只是围着看而不知该怎么办。就在这功夫,风浪也渐渐平息了,先生笑着说:“船行得这么平稳,你们乱闹什么呢?暂缓一下吧,如果风浪再起再商量吧。”于是大家把棺材仍旧抬回。此后一直风平浪静,平安地抵达了广东。这位参将是广东人,先生找到了他的家属把灵柩运回。
古人说:“仁者必有勇”,就是指先生这样的人吧!而古人又说:“忠信之可以涉波涛”,通过这件事更证明了是真理啊!
这是一篇纪实性作品,这里只是摘录了其中一个部分,已经相对完整,主人公的形象已经大义凛然地立在读者面前了。
琉球群岛位于我国台湾东北、日本之南的太平洋中,曾是清朝的属国,其国王即位,要受清朝的“策封”。本篇的主人公高螺舟,就是在道光十七年(1837)被朝廷任命为特使(正、副二人,正使林鸿年,高实为副使,本篇说其为正使,是传闻之误),到琉球王国册封已故国王尚灏之子尚育为王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据历史记载,从中国大陆到琉球的洋面上,经常有台风袭击,渡船常常沉没或触礁。比如嘉庆八年,琉球派二艘大船载土产到清朝进贡,二号贡船遭风飘至台湾,冲礁击碎,正船也同时漂没。道光二年,琉球贡船遭风击碎,溺死贡使十名。正因为横渡大海如此险危,在人们尚无法征服海洋的时候,恐惧、迷信,把运棺材当成大忌,是可以理解的,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高螺舟毅然冒险将清朝使节某参将的棺材运回祖国,方显出了其超人的胆识。
首先是他的爱国感情。某参将的灵柩运不运回似是小事,其实是将使节的灵柩弃置异国他乡不管不问,还是使其魂归故土,显示着国家的尊严,朝廷对臣民的态度。如任其弃尸异国,表现着朝廷对使臣地位的轻视,而高螺舟的冒死运柩,正是强烈民族感情的鲜明体现。这不仅在外国人面前树起了他个人的形象,更树起了中华民族的形象。其次,他的胆识。他力排众议,打破陋习,甚至在风浪大作,有倾覆沉没危险的时候,仍然沉着坚定,毫不动摇,誓与灵柩共存亡,终于渡过了险情。故事所引古人所说:“仁者必有勇”,可说是对高螺舟性格的准确概括。作为一位文臣,敢于抗天违俗的大无畏精神,正来源于他“仁”的思想,即对某参将为国殉职的同情,维护朝廷尊严的意愿。
这篇文章在刻画高螺舟形象时,主要用他的语言来完成的。他的话一方面斩钉截铁,充分表现出坚定的意志、刚强的性格,表现出一位朝廷特使的主宰、驾驭权力;另一方面又推心置腹,词意恳切,以理服人,显示出其坦诚博大的胸怀,感人肺腑。对于场面的描写,语言简洁有力,显出了作者的功力。如“众闻之……,数人……,又数人……,又数人……”,把当时杂乱的情景生动地写了出来。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