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宗教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唐代流行最广、影响最深的是道教和佛教。由于道教徒积极参与了灭隋建唐的活动,而使道教在唐代具有特殊的地位,受到最高统治者的格外青睐,被列为诸教之首。自高祖李渊起,唐代皇室就以道教教主老子的后裔自居。高宗时下令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亲注《道德经》,颁老子像于天下,令王公以下皆习《老子》,并封庄子为南华真人,文子为通玄真人,列子为冲虚真人,庚桑子为洞灵真人,与佛教四大菩萨相对。又遵老子著作为《道德真经》,庄子著作为《南华真经》,列子著作为《冲虚真经》,庚桑子著作为《洞灵真经》。在科举中增设庄、老、文、列四科。唐代道士享有法律特权,州县官无权擅决道士、女冠之罪。上层道士还拥有田产、奴婢,享有免税特权。少数道士还出入宫禁,被皇帝奉若神明,他们借皇帝的恩宠,为非作歹,多行不法。玄宗时全国有道观一千九百余所,道士一万五千余人,仅长安城内就有道观三十所之多。

魏晋以来,佛经不断传入中国,由于对经义的不同解释,唐代佛教分成许多宗派,曾先后流行过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三论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真言宗)、三防教等,其中,前四派的影响较大。天台宗以智(531-597)为代表,因崇奉《法华经》,又称法华宗。宣传一切“皆由心生”,世界本体为空无,所以又称为空宗。法相宗以玄奘(602-664)为代表,以论证“万法唯识”、“心外无法”为宗旨,所谓“识”为精神本体,宇宙即由“识”幻化而来,所以又称为唯识宗。华严宗以法藏(643-712)为代表,以崇奉《华严经》而得名,宣扬“尘是心缘,心为尘因。因缘和合,幻相方生”的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禅宗,相传由印度僧人达摩于北魏时创立。“禅”为梵语“禅那”之简写,意为静坐,即提倡安心静虑的修炼方法。禅宗虽兴起较晚,但影响最大。武则天时,禅宗分为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和以慧能为代表的南宗,北宗主张长期苦修,渐悟成佛,南宗主张佛在心内,只要静心、自悟,不必苦修,就可以顿悟成佛。两者相比,后者简单速成,具有更大的欺骗性,至唐后期几乎取代所有宗派而独霸佛坛。由于政治和经济等诸方面的原因,唐代道佛两教激烈斗争,各有沉浮,但二者在麻痹人民斗志,巩固封建统治方面则互为补充,并行不悖,各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同样成为封建统治者手中的工具。

由于唐代对外关系的发展,许多外国宗教传入中国。袄教,又称拜火教,曾是波斯萨珊王朝的国教。唐代长安、洛阳、武威、敦煌等地设有袄祠,唐政府中设萨宝府,管理袄教事务。延载元年(694),波斯人拂多诞携摩尼经典《二宗经》来朝,为摩尼教传入中国之始,后又传入回纥,为回纥国教。大历三年(768),唐代宗允许回纥在长安建摩尼教寺,并赐额“大云光明寺”。后回纥又请于荆、杨、洪、越诸州建寺。景教为基督教的一支,贞观十二年(638),唐太宗下诏准波斯景教僧阿罗本在华传教。高宗时准许各州建立景教寺院,称波斯寺或大秦寺。现藏陕西省博物馆的盩至大秦寺出土的波斯人景净撰写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叙了当时景教的传播情况,以叙利亚文和汉文对照刻写了七十二位景教徒的姓名。随大食使臣和商贾来唐,伊斯兰教也随之传入中国。范文澜著《唐代佛教》(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和吕思勉著《隋唐五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叙述唐代诸教之情形较详。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