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之一。19世纪后半期出现于德国和奥地利,创始人是马赫和阿芬那留斯。
19世纪70年代,欧洲的德奥等原来较落后国家,资本主义也已最终确立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马克思主义在这些国家开始广泛传播。这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正处在物理学革命前的“怀疑”和“危机”时期,传统的对物理实在的观念发生动摇,孔德和斯宾塞的老实证主义关于世界现实图景的综合哲学体系不再行时,在这种情况下,经验批判主义产生了。由于它既保持了老实证主义的基本方向,又在新的理论形式下发展了老实证主义,因此常被人看作实证主义的第二种历史形式或第二代实证主义。
马赫是奥地利哲学家和物理学家,曾任布拉格大学校长兼物理学教授和维也纳大学为他设立的“归纳科学的哲学”讲座教授。他的哲学的核心思想——世界要素论是在《力学及其发展的历史批判概论》(1883)中正式提出并在后来的《感觉的分析》(1886)与《认识与谬误》(1906)中系统地作了发挥的。德国哲学家阿芬那留斯则长期在瑞士苏黎世大学任哲学教授,他在《纯粹经验批判》(1888——1890)、《人的世界概念》(1891)等著作中提出了他的与马赫几乎完全一致的理论。
与老实证主义不同,经验批判主义认为,哲学不应当追求建立体现所有各门科学的普遍结论的综合体系,而应寻求确立科学认识的理论。但经验批判主义把自己哲学的基本任务仍然确定为从科学中清除一切“形而上学”,并也以此自命为“科学的哲学”,这又使它保持并加强了老实证主义所坚持的拒斥“形而上学”的基本方向。
为建立科学认识的理论,经验批判主义提出,要弄清认识与经验的本性就应当批判地看待经验。他们认为,经验的内容实际是一种既非心理的又非物理的中立的东西。借助这种所谓中立要素论,他们建立起所谓经验的一元论,想以此超越他们所谓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对立。他们这种一元论不过就是认定物理的东西与心理的东西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在马赫看来,这是由于两者都是由同类的“世界要素”即感觉构成的,物是感觉的复合;在阿芬那留斯看来,这是由于环境与自我是不可分离的“原则同格”,没有自我,环境就不可能存在。他们还认为,认识只是适应环境的手段,所以对认识的要求应当是遵从“费力最小原则”(阿芬那留斯)和“思维经济原则”(马赫),科学的作用就是化费尽可能少的思维对事实作出尽可能完善的描述。
经验批判主义在资产阶级学者中很快赢得了一批追随者,主要有彼得楚尔特、维利、卡断坦宁、毕尔生等人。它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欧各国也曾有较广泛的影响。它直接促进了以后的逻辑实证主义的形成,德奥等国社会民主党以及第二国际中的修正主义分子都企图利用它来“修正”、“补充”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社会民主党内,波格丹诺夫、巴札罗夫等人从它出发,疯狂地“讨伐”马克思主义,列宁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全面地批判了经验批判主义和波格丹诺夫等人的修正主义哲学。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