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文艺批评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结构主义是囊括人文科学各个领域——语言学、人类学、哲学、心理学、文艺学等的一种认识、研究事物的新方法,是一个带有综合性的学派。作为一个学术流派,它于本世纪五十年代流行于法国,但作为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却早已有之,这种方法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瑞士语言学家斐迪南·德·索绪尔。他首先把结构主义方法运用于语言学的研究,提出要把语言作为一个整体,根据构成语言现象的各种成分的相互关系(同时性),而不是依据其历史演变(历时性)去考察语言的方法。二十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语言学派是结构主义产生的第一站,三十年代结构主义研究活动的中心转到捷克斯洛伐克,形成布拉格学派。布拉格学派首先提出结构主义这一术语。这是结构主义形成的第二站。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比利时血统的法国哲学家、文化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在对南美土著居民生活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结构主义理论和方法的体系。他的学术实践活动和研究成果,对结构主义的终点站——法国结构主义的形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法国结构主义在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自己的代表人物。除了哲学家兼文化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之外,还有文化史家福柯、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美学家兼符号学家巴尔特、马克思主义研究家阿尔杜塞以及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德雷达等。结构主义在文艺批评领域取得的成就最大。法国结构主义批评的代表人物除巴尔特外,还有托多罗夫和格雷马斯。他们对文学作品进行结构分析的方法各不相同,但也有共同的特征,即批评的内在性和抽象性。他们都主张批评从具体作品出发,反对把任何外在因素,诸如历史事件、社会思潮、作者生平,作为分析文学作品的依据。他们认为作品的意义是由作品的内在联系决定的,所以,文学批评的任务就是分析作品内在的抽象的结构。这种结构的具体特点,被巴尔特在其《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一书中作了集中而详尽的说明。巴尔特把叙事作品的结构分为三个层次(级)即功能层、人物层和叙述层。并在三个功能层的基础上把叙事作品在语言上分为两个基本程序,即分割(分节)与归并(结合),认为叙事作品的文学性和艺术感染力就是在这样一种结构和语言系统中被揭示出来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