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性,顾名思义,即陶冶情操、培养心性的意思。中国古人历来十分重视自身的内在修养,老子、庄子、孙思邈等古圣先贤,对养性都有非常独到的见解和实践经验,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说到养性,人们往往会认为,它需要高深的文化作底蕴,丰厚的物质基础作保障,充裕的时间进行修炼,是常人难以企及的事情。其实,这是对养性的误解。真正的养性,是极为自然而简单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养鸟、种花是养性,饮食节制、规律作息是养性,练字绘画是养性,博弈弹琴是养性,闭目打坐是养性,闲庭漫步也是养性。
老子认为,人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心态,才能正确处理好世间纷繁复杂的人和事,做到收放自如,游刃有余。他曾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意思是,人最大的祸害就是不懂得满足,最大的过错就是占有欲太强,只有知道满足的人,内心才能得到恬静和充实。知足常足,今天已成为人们克制欲望,协调与他人、社会关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是非常理性的人生态度。
养性的过程,就是调整心态的过程。无论是面对顺境或逆境,富有或者贫穷,人都应该拥有乐观豁达的心境。人们常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从生理学的角度讲,当人处于彻底放松的状态,就是血液循环最畅快的时候,精、气、神得到了相应的调节,有助于延年益寿;从心理学方面说,最佳镇静安神的“滋补品”,莫过于精神愉悦、心情舒畅。
21世纪是一个科技发达、物质丰富、生活节奏快、各种思想观念碰撞、交融的多元化时代。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接受新生事物快,可塑性强,既是学习知识、掌握本领的大好时机,同时也易在各种错误观念的冲击和不良风气的影响下,迷失人生正确的方向。
因此,对青少年学生来说,更需要净化心灵,培养品性,陶冶性情,磨炼意志。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坚守内心的宁静和做人的操守,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聆听古人的教诲,我们受益匪浅。中国古人关于养性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虽然时光久远,但依然闪烁着熠熠的智慧之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