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第九计·隔岸观火》原文与评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第九计 隔岸观火[1]

隔岸观火

【原文】

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孙子·军争篇》

【译文】

敌方内部矛盾趋于激化和表面化,秩序混乱。这时,我方一定要静静等待敌人发生暴乱。等敌方反目成仇,穷凶极恶,势必自取灭亡。这就是豫卦的原理:能够顺应时机而行动,就会得到好的结果。

【评析】

隔岸观火与“坐山观虎斗”意思相似。利用在战术上,就是要静观敌方内部分裂,矛盾激化,相互倾轧。这时观者万万不可操之过急,免得反而促成他们暂时联手对付你。正确的方法应是静止不动,让他们互相残杀,力量削弱,甚至自行瓦解。

本计名最初见于唐代僧人乾康的诗:“隔岸红尘忙似火,当轩青嶂冷如冰。”而其思想,则早见于《战国策·燕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蚌张开壳晒太阳时,长嘴鸟去啄它的肉,被蚌夹住了嘴,互相争持不下,结果被渔翁一起捉住了。

隔岸观火是在三对以上的矛盾冲突中采取“坐山观虎斗”以“坐收渔利”的一种策略。纵观古今中外的战争经验,从理论上说,此计属于有关主要矛盾的范畴。也就是说,它的运用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善于把握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战争是一个大事物,就参与战争的各方面而言,会包含多种矛盾,但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矛盾,相对而言,其他矛盾则是次要矛盾。次要矛盾的解决服从于主要矛盾的解决;一种主要矛盾解决了,其他的次要矛盾又会有一种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又会开展新的斗争。善于使用“隔岸观火”(或坐山观虎斗)计的人,正是自觉、不自觉地善于把握这一主要矛盾,即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当着敌方与第三者(往往也是一种敌对势力)的矛盾行将或已经发展得很突出,将会或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争斗之势已十分明显或甚为尖锐时,我方不是急于直接插手,而是采取“中立”或暗中煽火的态度,以等待、促使他们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直至互相残杀,相互削弱力量,然后再相机行动,坐收“渔人”之利。

使用此计的先决条件,一是有“火”可观,即敌方出现秩序混乱的局面;二是有“岸”可隔,因为在无“岸”的情况下,观“火”的风险是很大的。

一般说来,在自己不宜出战、无力出战或者不便出战之时,均可以采取“观”的态度。“观”的办法有多样:如袖手旁观,静而暗观,退而远观,顺而动观。此计的含义有以下三种:

一、先为不可胜。《孙子兵法》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在“火”旺盛的时候,切不可首先趋近取“栗”,否则会引火烧身。应当“隔岸”观察“火”的动向,这样可以确保自身的安全性。待到机会到来时,再采取行动,定能一举成功。

二、坐山观虎斗。在通常情况下,外部矛盾的加剧会促使内部矛盾的缓解,外部矛盾的缓解会导致内部矛盾的加剧。在两虎相斗时,可以坐山静观,让它们互相撕咬,两败俱伤。

三、坐收渔利。“观火”不是最终目的,“观火”是为了取利。因此,在鹬蚌相争之时,要抓住双方不能自拔的有利时机,收取渔人之利。贻误时机,恐为别人所得。

隔岸观火之计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被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使用。如某单位评职称,三个人争着一个指标,三人中,按条件是两人强,一个相对较弱。评定中,两位强者互不相让,互相揭短,而这位弱者却站在一旁默不作声,任凭两强争吵不休。结果两名强者因争论过于尖锐,分歧太大,没有评上,把这唯一的指标让给了弱者,让他捷足先登了。

类似这样的事例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至于用在政治斗争中,作为搞垮政敌的阴谋手段,更是历朝历代屡见不鲜的事情。

人生智谋例说

王熙凤妙计脱尴尬

在《红楼梦》第四十六回,凤姐因刑夫人叫她,不知何事,则另穿戴了一番,坐车过来。刑夫人将房内人遣出,悄悄地对凤姐说:“叫你来不为别的,有一件为难的事,老爷托我,我不得主意,先和你商议:老爷因看上了老太太屋里的鸳鸯,要她在屋里,叫我和老太太讨去。我想这倒是常有的事,就怕老太太不给。你可有法子办这件事么?”

王熙凤万万没想到,婆婆将这样一件尴尬事推到自己面前。一方面婆婆交办的事不好推托,另一方面鸳鸯是贾母最信任的大丫头,如果插手此事,肯定会得罪贾母,更了不得。凤姐想了想,决意自己采取“隔岸观火”的态度,避免介入这件尴尬事。她对刑夫人笑着说:“依我看,竟别碰这个钉子去。老太太离了鸳鸯,饭也吃不下去,哪里舍得了?太太别恼:我是不敢去的。老爷如今上了年纪,行事不免有点儿背晦,太太劝劝才是。比不得年轻,做这些事无碍。如今兄弟、侄儿、儿子、孙子一大群,还这么闹起来,怎么见人呢?”王熙凤企图用这些话打消刑夫人帮贾赦占有鸳鸯的念头。

但是,禀性愚弱、只知奉承贾赦以自保的刑夫人不识相,王熙凤劝她别去碰钉子,她却先让王熙凤碰了钉子。刑夫人道:“大家子三房四妾的也多,偏咱们就使不得?我劝了也未必依。我叫你来,不过商议商议,你先派了一篇的不是!也有叫你去的理?自然是我说去。你倒说我不劝!你还是不知老爷的那性子的!劝不成,先和我闹起来。”

王熙凤知道再劝下去,婆婆就会对自己有看法,忙将言语做个大幅度调整:“太太这话说的极是。我能活了多大,知道什么轻重?想来父母跟前,别说一个丫头,就是那么大的一个活宝贝,不给老爷给谁?我先过去哄着老太太,等太太过去了,我搭讪着走开,把屋子里的人我也带开,太太好和老太太说,给了更好,不给也没妨碍,众人也不能知道。”

王熙凤这番话既为自己脱身,又为刑夫人出谋划策。刑夫人见她这般说,便又欢喜起来,说道:“正是这个话了。你先过去,别露了一点风声,我吃了晚饭就过去。”

凤姐心里暗想:“鸳鸯素昔是个极有心胸气性的丫头,保不准她愿意不愿意。我先过去,太太后过去,她要依了,便没的话说;倘若不依,太太是多疑的人,只怀疑我走了风声。那时太太见又应了我的话,羞恼变成怒,拿我出起气来,倒没意思。不如同着一齐过去,她依也罢,不依也罢,就疑不到我身上了。”这样做既避免贾母怀疑她与刑夫人勾结,又避免刑夫人怀疑她从中作梗。于是凤姐儿向刑夫人撒起谎来:“才我临来,舅母那边送了两笼子鹌鹑,我吩咐他们炸了,原要赶太太晚饭上送过来。我才进大门时,见小子们抬车,说:‘太太的车拔了缝,拿去收拾去了。’不如这会子坐我的车,一齐过去倒好。”刑夫人见凤姐说的在理,使命人来换衣裳。凤姐儿忙着服侍了一回,娘儿俩坐车过来。到了贾母住的门口,凤姐又说:“太太过老太太那里去,我要跟了去,老太太要问起我过来做什么,那倒不好,不如太太先去,我脱了衣裳再来。”

刑夫人哪里知道,王熙凤以换衣服为借口逃离了“火场”,到远处观望去了。刑夫人先与贾母说了一回闲话,然后到鸳鸯的卧房向鸳鸯摊了牌,结果碰了一鼻子灰。鸳鸯最后哭闹着来到贾母面前,表示了誓死不离贾母的决心。此时的贾母果然不出所料,气得浑身打战,把在场的人不分青红皂白地臭骂了一顿:“我统共剩了这么一个可靠的人,你们还要来算计!外头孝顺,暗地里盘算我!剩了这个毛丫头,见我待她好了,你们自然气不过,弄开了她,好摆弄我!”刑夫人被贾母数落得满脸通红,浑身感觉不自在。后来,王熙凤来到了现场,贾母责怪她几句,她便用几句中听的话哄得贾母没了脾气。

贾赦无可奈何,只得花500两银子买了个17岁的女孩子收在屋里。

袖手旁观成“大王”

如今年轻人穿上一条牛仔裤,信步在街头,不会引起什么遐想。然而,你可知道,当初牛仔裤的产生可是“牛仔裤大王”莱维·施特劳斯“隔岸观火”的功劳。

100多年前,美国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曾掀起了一股淘金热。许多先行者一夜之间便成了百万富翁的消息不胫而走,更多的后继者潮水般地涌来。

随着淘金者的日益增多,竞争日趋激烈,除了矿脉成为角逐的对象之外,优良适用的淘金用具及生活用品也成了抢手货。

德国犹太人莱维·施特劳斯也来到这个巨大的竞争场,他带来的不是淘金工具以及所需的资金,而是他原来经营的线团之类的缝纫用品,及他认为可供淘金者作帐篷用的帆布。

一到目的地,莱维的缝纫用品便被一抢而空。他也熟悉了当地的裁缝,可其帆布却无人问津。

莱维没有投入淘金者的竞争,而是冷静地观察眼前周围所发生的千变万化,静静地等待着。他相信,将会出现自己所寻求的机会。

这机会终于被莱维等到了。

一天,莱维和一位疲惫不堪的矿工坐在一起休息。这位井下矿工抱怨说:“唉,我们这样整天拼命地挖呀挖的!吃饭、睡觉都怕别人抢在前面,裤子破了也顾不上补。在这个鬼地方干这种活儿,裤子破得特别快,一条新裤子,穿不了几天就破得不能再穿了……”

“是吗?如果有一种耐磨经穿的裤子……”莱维顺着他的话音说到一半就停住了。帆布不正是最耐磨的布料吗?对!就这样!他一把拉住那位矿工就走。

莱维把矿工带到熟悉的裁缝店里,对裁缝师傅说:“用我的帆布给这位工人做一条方便井下做工穿的裤子,你看行吗?”

“当然可以。最好是低腰、紧身,这样既方便干活,看上去又潇洒利落。”裁缝师傅出主意道。

“行,你看着做好了,一定要结实耐穿。”

第一条牛仔裤的前身——工装裤就这样诞生了。由于它美观、大方、方便、耐穿、实用,而深受广大矿工的欢迎。

在此基础上,莱维不断地改进和提高工装裤的质量,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新时装——牛仔裤,从加利福尼亚矿区推向城市,从美国推向全世界。莱维成了闻名于世的“牛仔裤大王”。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如果当年莱维不假思索地投入淘金角逐,而不是以静待哗“隔岸观火”,冷静地观察,寻找自己的突破点,那么“牛仔裤大王”恐怕也就不会是莱维了。

在激烈的商战中,要想少花本钱,多赚利润,“隔岸观火”之计当随时运用。袖手旁观彼岸之火,面对混乱局面泰然处之。以治待乱,以静观动,静观其变,直到事态发展到有利于自己的形势,再见机行事,从中取利。这便是“隔岸观火”妙计的绝妙之处。

英迪拉的登龙术

1966年1月,印度总理夏斯特里突然去世。消息传出,印度政坛各派便纷纷出马,试图在角逐新总理职位中一举成功。

当时,处于争夺总理职位的人是国大党内最有资历的德赛和代总理南达。而英迪拉就其政治实力而言,却算不上强大。英迪拉向她的幕僚们表示了参加总理职位角逐的决心。然而,对手十分强大,如何才能实现政坛登龙的夙愿呢?在冷静分析之后,英迪拉决定不过早地投入角逐,等到政敌们两败俱伤时再予以出击。主意已定,她表面上显得很超脱,好像无竟参加角逐,而暗地里她却在静观形势的变化,等待时机到来。

形势的发展果然如英迪拉之所料。德赛骄横固执,以惟一候选人的身份自居,不愿与人分享权力。德赛的表现大伤人心,尤其伤害了党内辛迪加派的感情。辛迪加派在党内和政府中有较大的势力,并且擅长于幕后操纵。辛迪加派对德赛的表现很不满,决定阻止德赛上台,并开始物色新的候选人。当时的代总理南达也不甘示弱,四处奔走为其升任正式总理摇唇鼓舌,与其政敌明争暗斗。各派争斗愈发激烈,互相攻击,各不相让。

在一旁静观的英迪拉由于没有过早地出击,政坛各派以为她无意问津,因而无人向她发难。在公众心目中她仍是一个有谦恭风范的政治家。

就在局势快要明朗化的时候,英迪拉不失时机地开始行动了。她凭借大名鼎鼎的尼赫鲁之女的特殊身份,以及党内各派和社会舆论对她无恶感等有利条件,施展其卓越的政治才华。她说服了辛迪加派和担心专横的德赛上台的人,并得到了他们的支持。接着,她又利用政治手腕把国大党的多数党员笼络在自己的麾下。经过辛迪加派的疏通,国大党执政的10个邦的首席部长表示愿意支持英迪拉。南达见称雄政坛无望便退出竞选。惟有德赛欲与英迪拉决一死战。德赛对英迪拉大肆攻击和谩骂,意在抓住英迪拉反击时露出的破绽而大做文章。而英迪拉仍然保持谦和的风度,令公众舆论大加赞赏。

大选结果表明:英迪拉以明显的优势当选为印度总理。

英迪拉的成功之处在于她处于劣弱时善于守拙,深藏不露,“隔岸观火”;当政敌互相倾轧而元气大伤时,果断出击,巧妙地周旋于各派政治力量之间,利用矛盾,寻求支持。最后,她终于如愿以偿,登上了最高权利的宝座。

军事谋略例说

丘吉尔隔岸观火怠于援苏

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军队以“闪电战”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终于爆发!

英国首相丘吉尔是一个相当顽固的铁杆反共分子,他既憎恨纳粹,又仇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他把共产主义视作洪水猛兽。从战争一开始,他就希望苏德之间能互相厮杀,使其两败俱伤,由他坐收渔翁之利。因此,丘吉尔强烈希望苏德尽快开战。但当时英国面临的最大危险和现实敌人是德、意法西斯,其次是苏联。所以,丘吉尔在得悉德、意军队已经开始进攻苏联的确切消息后,如释重负,并于当天发表了一篇颇得世界舆论好评的支持苏联的声明。

7月12日,苏、英两国政府签订了对德战争采取共同行动的协定。然而,丘吉尔却迟迟不采取具体行动。

1941年、1942年,是苏联红军和希特勒军队殊死相拼的两年。尽管在1942年苏联军队基本遏制住了希特勒的“闪电进攻”,但在苏德战场上,苏联红军承受着400多万装备精良的法西斯军队的进攻。为此,苏联红军斯大林元帅多次向英、美两国提出了在法国北部开辟第二战场,借以牵制法西斯军队,减轻苏联战场压力的方案。这个方案,美国总统罗斯福是同意的,并派陆军总参谋长马歇尔将军前往伦敦同英方会谈,可丘吉尔却持消极态度,借口条件不成熟而故意拖延。

其实,丘吉尔的意图十分明显,就是尽可能地借希特勒之手来打击社会主义苏联的力量。正像希腊记者L.杰烈比在他的《丘吉尔秘密》一书中写的那样:“丘吉尔希望苏联在战争中流血牺牲,希望在胜利时苏联已完全筯疲力尽,无法在欧洲和世界起首要作用……丘吉尔企图通过战争削弱苏联,他希望俄国人孤立地同德国人斗,这样,不论战争的结局如何,双方都将财尽力竭。”

正因为有此想法,丘吉尔顽固地拒绝斯大林关于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建议。

然而,正直、善良的英国人民却与丘吉尔的想法相反,他们希望自己的国家诚实地履行对苏联的盟国义务。英国的进步党派和爱国人士,积极要求英政府履行开辟第二战场的诺言,许多城市为此举行了无数次的游行和集会。

慑于国内外的双重压力,1942年7月,丘吉尔和罗斯福单独进行了会谈,在丘吉尔的鼓动下,英、美决定1942年不在欧洲登陆,而是进入北非,让苏联继续同希特勒厮杀。同时,丘吉尔还通知本国的有关部门,停止第二战场的准备工作,并必须做好准备,如果一旦苏军突破希特勒防线,我们(指英军)应当毫不迟延地溜进大陆。

丘吉尔就这样坐山观“虎”斗,又过了一年。

1943年开始,苏联的卫国战争已经度过最困难的阶段,特别是到了夏、秋两季,苏军的攻势节节胜利,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1943年11月28日,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三位世人关注的“三巨头”在德黑兰的苏联大使馆召开了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这就是后来历史学家们大书特书的“德黑兰会议”。

这次会议尽管取得了其他一些成果,但关于第二战场问题争执到最后,丘吉尔权衡再三,才勉强同意于第二年五六月份实施在法国登陆,开辟第二战场。

1944年6月6日,盟军庞大的部队终于渡过英吉利海峡,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开始了对德国的进攻。

从斯大林提出开辟第二战场到盟军终于在诺曼底登陆,经过了漫长的两年,而这两年正是苏联最危险、最困难的时候。而此时丘吉尔却采取隔岸观火、坐山观“虎”斗的消极策略,迟迟不肯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致使在反对希特勒法西斯的伟大的卫国战争中,2000多万苏联人死在了德、意法西斯军队的铁蹄之下!

苏代“点火”退秦兵

战国后期,秦将武安君白起在长平一战,全歼赵国军40万,赵国国内一片恐慌。白起乘胜连攻下韩国17城,直逼赵国国都邯郸,赵国指日可破。

赵国情势危急,平原君的门客苏代向赵王献计,愿意冒险赴秦,以救燃眉之急。赵王与群臣商议,决定依计而行。

于是,苏代则带着厚礼到咸阳,拜见应侯范雎。范雎请他上坐,问道:“先生来咸阳有何贵干?”苏代答:“我此番是为应侯而来。”范雎一提神,道:“愿意请教。”苏代说:“长平一战,武安君大胜赵军,今又发兵攻赵邯郸,你可知道。”范睢说:“已知。”苏代道:“武安君用兵如神,身为秦将,已收夺70余城,斩首近百万。今番围攻邯郸,眼看着赵国必亡了。这样下去,秦国成就帝业之日,已不远矣。到那时,武安君白起,自然是头号功臣,犹如商朝的伊尹,周朝的吕望那样。应侯现在的地位在他之上,到那时,就不得不居其下了。”一席话说得范睢愣了半晌,问道:“那么,依先生之见,该怎么办呢?”苏代说:“应侯可向秦王建议,让韩国赵国割地求和。韩王和赵王向来惧怕秦国,多半能接受此议。如能成功,那就是应侯的功劳了。这样,既解除了武安君的兵权,应侯您现在的地位就稳如泰山了。”

听了苏代一席话,范睢心中大喜,次日便上奏秦王:“秦兵劳苦日久,需要修整,不如暂时宣谕息兵,允许赵国割地求和。”秦王果然同意。结果,赵国献出6城,两国罢兵。

白起突然被召班师,心中不快,后来知道是应侯范睢的建议,也无可奈何。两年后,秦王又发兵攻赵,白起正在生病,改派王陵率10万大军前往。这时赵国已起用老将廉颇,设防甚严,秦军久攻不下。秦王大怒,决定让白起挂帅出征。白起说:“赵国统帅廉颇,精通战略,不是当年的赵括可比;再说,两国已经议和,现在进攻,会失信于诸候。因此,这次出兵,恐难取胜。”秦王说:“除了白起,难道秦国就无将了吗?”于是,又派王陵攻打邯郸,五月不下。秦王又命令白起挂帅出兵,白起伪装病重,拒不受命。秦王怒不可遏,把他削去官职,贬为士兵,迁到阴密,并立即把他赶出咸阳城。

这时,范睢对秦王说“白起心怀怨恨,如若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去,肯定是秦国的祸害。”秦王一听,马上派人赐白起以利剑,令其自裁。使者即传秦王命。武安君持剑在手,仰天叹道:“武安君何罪,至此下场。可是,长平一战,我诈坑赵兵40万,一夜之间死于非命,他们又有何罪呢?我是该死啊!”说罢,就自刎而亡。可怜,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白起,落得这个下场。

当白起围攻邯郸时,秦国国内本无“火”,可是苏代“点燃”范睢的妒忌之“火”,制造秦国内乱,文武失和。赵国则“隔岸观火”,使自己免遭灭亡。

美国隔岸观火纵日侵华

1937年7月,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在最初的几年里,美国一方面对中国抗战给予一定的援助和支持,另一方面又对日本采取绥靖政策,纵容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这种两面政策实质上是“坐山观虎斗”。日本军国主义野心勃勃,妄图独占中国,称霸亚洲。因此,美国对日本要充当中国主人的做法十分不满,“不承认”日本对中国领土的占领,对中国的抗战给予舆论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援助。但是,美国同时又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愿公开与日本作对,侈谈“由美国出面解决中日两国的纠纷”,对中国抗战的正义性质不做表态。1937年11月,中国代表在布鲁塞尔会议上要求裁决日本侵略者,美国代表的态度极为暧昧,害怕刺激日本而遭报复,只是抽象地讲了一通“双方协商、和平解决”等毫无用处的空话。

为了发战争财,美国还向日本输送了大量的作战物资。这种做法无异于帮助日本打中国。据统计,1937年美国对日出口贸易额高达29亿美元(而以前平均每年17亿美元),其中60%是石油、石油产品、钢和废钢材等。1938年,美国向日本输出飞机总值1745万美元,比1937年多1500万美元。连美国商业部也不得不承认日本全部飞机材料都是从美国购买的。日本侵略战争头3年消耗汽油4000万吨,其中70%是美国供应的。

美国利用中日交战之机,既援助中国,又向日本出售作战物资,坐收渔人之利。这种“坐山观虎斗”的做法,使日本军国主义越来越猖狂,直到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才知道自己做了一件蠢事。

苏军观火未成反受其害

俄国十月革命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其突出的表现,便是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两大基本矛盾:一是各帝国主义国家与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一是各帝国主义之间为争夺世界势力范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末欧洲出现了更加错综复杂的情形,从英、法来说,他们坚持把前苏联视为头号敌人,但同时与德国在东欧地区的利益冲突又日益尖锐。以德国来说,他同样也要消灭苏联共产主义,但他直接面对的却是东欧地区,主要是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地区与英、法的利益冲突。何况,德国要进攻苏联,也必须经由东欧的通道。于是,在英法与德国,以及英、法、德与苏联之间的多角较量开始了,而在这多角较量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相互利用矛盾,制造、煽动冲突,隔岸观火,坐山观虎斗,以便为自己的利益服务。

1938年,英国首相张伯伦与法国总理达拉第实行所谓的“绥靖政策”。这个政策的基本点就是:以出卖别国领土为代价,对德国进行安抚,以纵容德国侵略的办法来谋求与德国的“谅解”。该政策的具体化,便是英、法与德、意签订的《慕尼黑协定》。协定规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及其与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割让给德国,其余地区则由英、法、德、意四国保证不再受侵犯。从表面上看,英、法采取这种绥靖政策,是想缓和与德国的矛盾,以维护他们在东欧和南欧的利益,但从更深一层看,正如人们所说的,是企图“促进法西斯德国侵略前苏联”,“把战祸引向东方”。这样,德苏两国“鹬蚌相争”,英、法两国自可“渔翁得利”了。

然而,张伯伦和达拉第的“绥靖政策”阴谋并没有得逞。贪婪的德国法西斯根本不满足于区区的捷克苏台德地区,他要的是整个欧洲和整个世界,而且由于利害关系的直接性,希特勒的矛头首先就指向法国本土和英国的欧洲殖民地。因此,就在《慕尼黑协定》签订后仅仅几个月时间,希特勒便撕毁协定,出兵攻占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全部领土,接着又向波兰进军,直接威胁英、法两国在东欧的根本利益。

这时,英法两国再也不能忍受了,只得正式对德国宣战,并要求与苏联谈判,谋求建立英、法、苏反法西斯同盟,共同对付德国。但因谈判各方,主要是前苏联与英、法之间互不信任,谈判没有成功。而这时,为了集中力量对付英、法,德国也展开外交攻势,要求与苏联进行和平谈判……

英、法想拉拢前苏联,德国也想拉拢苏联,苏联一时处于主动地位。斯大林深刻洞察到:英、法与德国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这场战争是帝国主义之间的“两虎”相斗,从根本上对苏联有利,无论苏联是站在英法方面反对德国,还是纵容德国反对英法都是如此。既然英、法、苏反法西斯联盟没有谈成功,那就接受德国的谈判要求吧!于是,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德国在莫斯科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表明前苏联在战争中将保持“中立”状态,实际上是纵容德国向英、法进攻。

果然自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德国解除了可能来自东方的威胁,专心一意对付英法。1940年5月10日,德军在西线发起进攻。5月24日,德军装甲部队击溃了英、法联军的主力。5月26日,英军开始从敦刻尔克撤退。6月14日,德军占领法国首都巴黎。6月22日,法国便宣布向德国投降了。

不过,苏联对德国采取姑息纵容政策,希图“坐山观虎斗”的策略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事实表明,法西斯德国在打败英、法联军后,实力并没有削弱,而是增强了,于是反过来又向苏联进攻。1941年6月22日拂晓,希特勒彻底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向苏联发起突然袭击。由于苏军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前线空军大部分被击毁在机场,几十万边防部队被德军分割、包围、歼灭,继而德军又向苏联腹地挺进,苏军损失惨重,上百万人被俘。苏军“隔岸观火”策略不仅未能得逞,而且还反受其害,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商战谋略例说

大鱼削价死掐,小鱼观火获利

《司马法·仁本》中说:“国虽大,好战必亡。”企业经营者要从长远的角度来仔细地分析市场态势,慎重决策,切勿轻率地挑起各种“商战”。

在经济竞争中,有些企业领导者(主要是商业企业领导者)往往误认为促销的最好方法就是回扣和让利,殊不知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认识。回扣、让利及巨奖等等一般都会带来销售成本的增加和商业利润的普遍下降,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抢别人的生意;一旦别人也那样搞,最终结果还是两败俱伤。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采用此类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起顾客的购物热情,促使顾客提前购买一些目前并不需要的东西。但提前购买并不等于提前消费,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定时期内总的消费数量是不变的,今天提前有了,明天就可以不买,因此今天销售额的上升,可以导致明天销售额的下降,总起来算,销售效益仍不会增加。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在香港超级市场的一场激烈的“削价战争”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

这场“战争”由百佳超级市场集团打响第一枪。1984年4月26日,在香港拥有79家分店的“百佳”集团,突然刊登减价广告,宣布几十种商品削价出售,减价幅度10%到30%不等。拥有78家分店的另一超级市场集团“惠康”立刻做出应战的姿态,把商品的价格压得比“百佳”更低。它所有的分店午夜关门之后,连夜更改价格标签,第二天早市,顾客们就发现价格大幅度下降。“战争”愈演愈烈,从食品到日用品,降价的商品越来越多。

“百佳”、“惠康”分属两个财团,互相之间早有激烈竞争。当时,香港超级市场越开越多。1982年4月,香港有超级市场393家,商场云涌,再大的消费能力总是有限的,必然使竞争白热化。同时,香港市场物品增加,供过于求,加上货物进港渠道增多,许多工厂都希望到香港推销产品,而香港市民的购买力并没有什么提高,这就造成滞销积压。为了刺激消费,吃掉许多“小鱼”,就爆发了这次降价战。

这两家集团所以敢发动降价战,是因为它们的货源与账期占着优势。香港的超级市场都向洋行订货,由于数量大,成交价十分优惠,售价削它10元8元还不亏本。它们的账期比较长,通常付款期是60天,如果是包购包销,可延长到120天。这场商战把香港市场搅得风云乱滚。香港的“百佳”和“惠康”两大超级市场是集团经营,所订货物占全港超级市场购货量的80%以上,因此,享受优惠的成交价格,售价上回旋余地很大。两大超级市场集团为争取顾客,从4月下旬开始削价竞销,酣斗数月,不肯罢手,多数商品削价10%~20%,甚至一些主要商品降价到成本以下。人们形容这是一场“肉搏战”,而且“拳拳到肉”。

两大超级市场集团削降竞销,苦了众多的中小型超级市场和商店——有的应声而倒,有的气喘吁吁,岌岌可危,但也有的中小商店却安如泰山,还增加了部分顾客,有所发展。后者的诀窍就是采用了隔岸观火之计。在两大集团削价竞销之时,它们不是跟着削价,而是冷静分析两大超级市场集团经营的商品中竞相削价的有哪些,市场需求状况如何,采取你削价的商品我不经营,来个“你无我有”,“不搞热门钻冷门”。试想一下,能力本来很小的企业如果不采取“隔岸观火”之计,而跟着盲目介入,财不大,气不粗,必然倒霉。两大超级市场集团削价竞争战达4个月之久,元气均有损伤,随之价格回升。这时,一些跟着起哄削价竞销的中小企业因无资金只好“望价兴叹”了。而“隔岸观火”的中小企业看到时机已到,积极经营,获益不少。

尤伯罗斯煽风点火获巨利

1986年,第23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召开。这场举世瞩目的世界性体育大赛,不仅体育竞争异常激烈,而且各国大企业之间的经济竞争在开赛之前就已进入白热化。

当确定第23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召开,主办人尤伯罗斯就夸下海口:“我个人来承办这次奥运会,不要政府一分钱,而且还要净赚2亿美元。”当时,很多人都认为他是在夸口,由于历届奥运会的承办还没有盈利的先例。面对众说纷纭,尤伯罗斯不动声色,显得信心十足。因为一个出色的举办奥运会盈利的周密计划早已在他心中孕育成熟。

尤伯罗斯的谋划是这样的:他首先派出大批人员到美国、日本及全球的每一个角落,广泛搜集那些有可能参加赞助奥运会的企业经济状况以及是不是赞助奥运会的计划和策略。不久,各种情报汇集到了尤伯罗斯的办公桌上。

当时,世界经济正在复苏,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已开始走向兴盛,想要一展身手的企业家,全都看重这次奥运会,都积极地报来了赞助申请,共有12000多家厂商。依照近两届对奥运会的赞助及1980年普莱西德湖冬季奥运会的教训——直截了当的赞助单位尽管有400多家,但每个赞助单位平均出资仅为2000美元,非常少。目前,倘若根据原来的惯例,尤伯罗斯也只能收到五千到一亿美元,离计划筹款数额还相差很远呢。

怎样使这些企业家多掏腰包呢?尤伯罗斯先在十多个有名的企业里散布同行业竞争计划和出资数额,挑起两家企业决一雌雄的态势。然后,尤伯罗斯宣布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第23届奥运会的赞助单位仅限30个,多一个也不要,每个赞助企业至少出资400万美元,且同行业只选一家。有前面的离间铺垫,又有这个决定,各大厂商立刻行动起来,害怕自己被淘汰,都抢先登记,互争位子,将赞助费越抬越高,使竞争日益激烈。因为哪家企业能成为赞助单位,其产品在同行业中就会遥遥领先。

日本的日产汽车公司马上电告组委会,价码为500万美元,并表示若有必要还能再增加。美国的通用和福特两大汽车公司也不甘落日本人之后,立刻商讨对策。通用公司表示,日本汽车大量倾销美国,这口恶气已在胸中积压了多年,这次在美国举办奥运会,再让日本汽车横冲直撞,招摇过市,那根本把美国人的脸都丢尽了。几经竞争,通用汽车公司靠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以出资900万美元,同时提供500辆轿车为大会服务而夺魁。

另一场竞争是在饮料业“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之间展开的。可口可乐以1300万美元的巨额赞助获得成功。

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享誉世界”的德国盖达电器公司以1000万美元战胜意大利的罗奇电器公司而登上赞助宝座。

总而言之,在这场本来就激烈的经济竞争中,尤伯罗斯先是巧妙地隔岸大把大把地烧起竞争之火,致使各厂商使出浑身解数,千方百计地进行一场大决战,然后尤伯罗斯再坐山观虎斗,坐收渔人之利,如此一来,不仅成功地举办了第23届奥运会,而且的确净赚了2亿美元。

坐山观斗不忘蹊径另辟

电子业发展在20世纪突飞猛进,各类厂商为争夺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经常大规模降价,有时甚至降低到极限的价位。

在电子业的价格大战中大厂商受到的冲击很多,但受伤害最大的莫过于那些电子零售业:那些很有发展前途的商号在价格大战中破产或被兼并,而有些则被迫缩小势力范围,苟延残喘。还继续进行价格大战吗?当然,这不是愿意与否的问题。市场价格本来就不是哪一个人能随便控制的,但是有人却避开大战而获得了成功。这就是电子零售业的一个巨头——贝斯特·特伊。

当整个电子行业价格大战打得烽烟四起之时,贝斯特·特伊却对他的各个商店进行装修:明亮的灯光、崭新的货架、更为科学的人流走向布置、全开架式电子零件自选,这吸引了很多的顾客,商店总营业额上涨40%以上。特伊趁此机会,又开设采用此种方式经营的新店。

这就是贝斯特·特伊的精明,一再的降价会让顾客产生继续等待的心理,或干脆认为是劣质品而不屑一顾。特伊在多年的经营管理中发现,电子零售商店的缺点是,销售过程中店员过于热情,顾客选购询问多,结账繁琐,店内摆设杂乱没有美感,缺少吸引力等等。贝斯特·特伊感到要改变这一切,另辟蹊径才是上策。

没有加入到价格大战中却招来财源滚滚,这一事实充分证明了贝斯特·特伊独到的眼光,而其他的零售店不是被价格大战逼得关门,就是继续降价直至亏本,处境艰难。贝斯特·特伊则一面笑这些“勇敢的战士”,一面继续研究他的新战术去了。

激烈的价格竞争往往是一把双刃剑,刺伤对方的同时也会伤及自身。因而,商业管理者应尽量避免直接去充当挥舞这把剑的“勇士”。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