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楚骚美学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楚骚美学

指以战国时代的屈原为代表的南方楚国审美意识和文艺思潮在美学上的表现。是中国禅宗美学产生以前,与儒道两家美学并称的美学主潮。

楚骚美学的产生有其特定的文化地理背景。楚国地处中国南方,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具有悠久历史,在战国七雄中堪称霸主。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南方楚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环境,具有许多与北方文化极不相同的特色。楚地还较多地保存着原始氏族社会的传统风习,这特别表现在巫风的盛行上。《汉书·地理志》 记载: “楚地……,信巫鬼,重淫祀。”可以想见,楚地人在原始宗教的狂热中,放浪形骸、无拘无束、纵横想象、抒泄情感,沉浸在一种原始宗教的自由境界之中,塑造了与北方实用理性主义精神迥然不同的楚地文化心理结构。巫风的盛行为楚国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土壤。另外,南方楚地的自然条件比北方优越。河道纵横,水草丰饶,鱼粮充裕,人民的谋生不象北方那样困苦艰难,贫富两极分化也不象北方那样迅速和剧烈,人们可以有更多的剩余精力去从事宗教或艺术活动。楚地大自然的丰富多采、瑰丽变幻,为楚人天马行空式的想象提供了驰骋的空间,它有别于一望无际、单调浑厚的北方平原,只给人以凝重、沉郁的理性精神。 总之,由于原始遗风的保留,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楚人常常狂醉在原始宗教式的自由境界之中,人民的原始生命冲动力能够借助宗教式艺术的形式抒泄,还没有经过北方那样礼教的洗礼和束缚,因此产生了独具特色的美学思潮。

楚骚美学并不是在南方楚地文化自身封闭的情况下自发萌生的。它的产生是中国南北方文化第一次大汇合的历史结果,具体地说是北方文化渗入南方文化后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审美思潮。当时的北方文化以儒家的理性主义为代表,较早地摆脱了原始宗教的文化形态,极大地发展了汉民族那种经世致用的实用理性精神,成为一种早熟的文化形态。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不断交流,儒家文化日益渗透浸入到楚文化之中,从而改变了楚文化的原初形态。从史料记载中看到,楚人当时曾“北学于中国”。儒家大师荀子也曾两次入楚,宣讲儒学。这些都不能不对楚骚美学的产生发生重大的影响。屈原正是在吸取了儒家思想精华的基础上,把儒家积极入世的理性精神、仁爱的原始人道主义以及追求独立个体人格的理想融注到楚文化之中,创造了足以与日月争辉的伟大诗篇。

除儒家思想对楚骚美学的影响外,还可以明显地看到,道家思想在楚骚美学中所占的重要地位。道家思想本来即是以南方楚国文化为背景,而产生的哲学体系,因此,它以各种形式表现于楚骚审美意识之中,构成楚骚美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屈原的《离骚》中,庄子那种愤世疾俗、遗世独立的人格精神和遨游宇宙万物、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宇宙意识时常表现出来,并成为屈原审美观念的一个侧面。

总之,屈骚的美学是中国南北文化大融合时代的历史产物。它既有北方儒家的理性主义精神,又有道家遗世独立、狂狷不羁的愤世精神,同时大量地保留了南方原始巫术文化中充满奇特幻想、激越感情的生命冲动力量。诸多因素的融合使楚骚美学呈现出色彩斑斓、丰富复杂的独特形态。

楚骚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浓烈的浪漫精神。在楚国艺术中,极大地发挥了想象和情感在审美创造中的作用,超越了理性精神、伦理观念的束缚,追求“诡异之辞”、 “谲怪之谈”的艺术表现,和“狷狭之志”,“荒淫之意”的强烈宣泄,因而具有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浓烈瑰丽的浪漫色彩。2.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企望遗尘超物、遨游环宇、天人合一的神奇境界。楚骚美学并不仅仅着眼于人际伦理的社会关系,而是到处洋溢着欲穷极无限的宇宙意识。上天入地,翱翔玉宇,试图在无限的神秘追寻中表现出主体精神对有限事物的永恒超越。 3.高度重视诉之感官的艳丽、 繁富、 奇谲。在形式上铺张扬厉、 惊采绝艳,体现出古拙、飞扬、神秘的浓烈气势。4.恚愤哀怨的悲剧精神。王逸《楚辞章句序》说: “屈原履忠被谗,忧悲愁思,独依诗人之意,而作《离骚》。”在黑暗的社会面前,屈原执着自己的追求,不惜献出生命,一生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 “哀怨起骚人”,屈原在其作品中强烈地流露出悲愤哀怨的悲剧精神,有别于儒家“哀而不伤”的中和审美观念,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敢于“怨而且怒”的伟大诗人。

虽然北方儒家理性主义审美观对楚骚美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其呈现为相当复杂的形态,但它以其独特的审美追求对后世发生了积极的影响。许多进步的思想家、文学家如贾谊、司马迁、 韩愈、 李贽、王夫之等都极力地推崇和发扬。楚骚美学那种批判精神、强烈的反抗性、悲剧意识以及浓烈的浪漫气质,一直活在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之中。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