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美学基本理论·劳动对象化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文艺美学基本理论·劳动对象化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一个命题:“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这个命题直接关系到人的审美对象化的问题。在劳动者享有一定的自由权利的情况下,劳动的对象化凝结着创作主体的智慧和才能,体现着劳动者的意志、目的和需求,是对劳动者的自我确证和自我肯定。劳动者从被自己创造的“劳动的对象化”的世界中可以直观自身,看到自己的形象和自己的本质力量,从而使劳动者对自己的产品产生一定程度上的情感反应,引起愉悦和美感。物化劳动是生成美和美感的基础。物化为对象的劳动建构起人与对象的和谐统一的关系,使自然界“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物化劳动或劳动的对象化表现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表现为对劳动者的摧残、折磨和自我否定,从而使物化劳动蜕变为异化劳动。异化劳动是与美和艺术生产相敌对的。异化状态下的劳动者的劳动和劳动产品,非但不肯定自己,反而由于被资本和资本家所掠夺转化为一种与自己相背离、相悖谬、相抗衡的异己的强制性的力量。 “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强制性的异化劳动制造着疾病、饥饿和赤贫,只能满足人的最低限度的狭隘的肉体生活的需要,把人的生活降低到动物的水平。劳动者对处于不自由、不舒畅状态下的异化劳动非但不能产生愉悦和美感,反而会产生诅咒、愤懑和敌视。因此,马克思说: “有制的扬弃,是人的一切感觉特性的彻底的解放”。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