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宋生贵

柯蓝

我……

我是那海上欢快的浪花,一片一片跳跃的明亮的浪花。多自由啊,多舒畅啊。我是永远追逐推动、滚滚向前的浪花!

浪花绝不孤独,永不平静。

如果孤独、平静,浪花便不存在了。

我……

我是那第一颗出现在夜幕上的明星,我的闪光也许是微弱的、颤抖的。

我是那闪烁在黑暗中引人前进的火把。我的闪光也许是微弱的、颤抖的。

请不要嫌弃星光和火把是微小的吧。

星星和火把宣告黑暗终究最后要消失。

我……

我的眼前是一条从河面铺过去的石路。浅浅的河水,在脚下的石墩边流过。我要一步一个石墩,跳跃着朝前走去。

今晚没有月色,更没有星光。昏暗中我使尽气力,有节奏地跳跃……

在生活中,难道真有不容许选择的道路吗?不!这是按照规律前进的道路。你的生活按照规律和节奏,你就胜利。在这样的时刻,连思索的自由,都不能留给你。生活对你是严格的磨炼者。

我……

我来到了水乡。我望着一条条明亮的水路,围绕在市镇的前前后后。

我坐在浅小的淌淌船上。记起我在深山的情景。现在这个水乡,就好象是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难道多了这明亮耀眼的水,难道是看见了清沏明亮的水中,有了那么多的倒影,我的心里就更加充实和欢乐了吗?

那碧绿碧绿的翠竹,倒映在水里了。那湛兰湛兰的天空,倒映在水里了。那带着春江寒冷的月儿,也倒映在水里了。我甚至分不清这是白天,还是夜晚。此刻我的心里排除了忧愁,在宁静中升起了希望的火花。这大概是我在深山里呆得太久了。这水乡的幻景,闪光,给了我引诱呢?还是我希望的火花,在我忧伤的心中,早就潜伏着了。当我来到这水乡世界的时候,它就爆发了。

我是多么欢乐和充实啊!这使我升起希望火花的水乡,我爱你。

我……

我爱沉睡在水乡中的村庄,黎明带着早雾来了,小木船吱呀吱呀,第一个划破了夜的沉寂,用木桨敲击着水浪,向你亲昵地召唤。那远处传来姑嫂银铃般的笑声,是对一天劳动开始的赞美……

人们为什么溺爱水乡?难道是水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世界,一个水的世界,一个另外的如此明亮、欢快的世界?

我……

我在水乡的早市上行走。四处是拥挤的人群。那摊架上堆满的鱼虾、菜果,是那样的新鲜、闪亮,嫩绿。我觉得这是属于水乡的特色,是水涂上的色彩,涂上了分外明亮的色彩,使人感到圣洁的色彩。站在这一切面前,心灵感到净化、一切都感到净化。……

我……

我沿着大湖的长堤,行走了一个夜晚。漆黑中陪伴我的,是夏夜满天的星星,和从远处传来的湖上的微风和阵阵涛声。

我在寂静中默默地向前走。可是,就在那一瞬间,曙光突然在东方出现了。正在我心中为黎明的到来而狂喜的时候,我却向天空搜寻那在困难中陪伴了我一夜的星星。

《我……》中的“我”是一个意象,一个具有双重艺术含蕴性的意象。即,既是人自己,又是一种生命现象——一种追求中的人生。

第一、二节首先以比拟的形式,形象地昭示了“我”的生命意志。“我是那海上欢快的浪花”,“绝不孤独,永不平静”;“我是那第一颗出现在夜幕上的明星”;“我是那闪烁在黑暗中引人前进的火把”。“我”在诗人的心灵图景中,是集欢快、追求、希望、光明为一体的美好的生命意志象征。诗人赞美之,其中也托寓着他自己的人生追求。

第三节,以“一条从河面铺过去的石路”为契机,巧妙地完成了一个潜在的过渡,进入生命现象的“我”对现实中的“我”的召唤。“我要一步一个石墩,跳跃着朝前走去”,“今夜没有月色,更没有星光。昏暗中我使尽气力,有节奏地跳跃……”紧接着,第四、第五、第六三节,将“我”所追求的生命意义作现实性延宕。于是以“水乡”为现实的托寓而加以描述。“我来到了水乡。”“水乡”的情境有实有虚、虚实相生。它是关于“我”的生命意志的验证和激扬。其中,第四节写“水乡”的自然景致对“我”的诱发,以及“我”所作出的感应。“我”望着“一条条明亮亮的水路”和水中那诱人的倒影,“就好象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此刻我的心里排除了忧愁,在宁静中升起了希望的火花。这大概是我在深山里呆得太久了。这水乡的幻景、闪光,给了我引诱呢?还是我希望的火花,在我忧伤的心中,早就潜伏着了。”在这里,主体的“我”与客体的“水乡”达到一种高度的有意味的契合,成为生命意志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马克思语),是一种进入精神层面的应和。既而,第五、第六节,又从水乡人的勤劳和水乡早市的风韵两个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强化了这种美的应和。

“我”与“水乡”的应和,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观感。“水乡”不再是外在于“我”的客体了。它已成为浸润着“我”的生命情调和美好志趣的具有象征深意的境界。它象征着通达,明亮,清纯,宽广,进取,欢快,等等。诗作中将“水乡”与“深山”相对比,一再称之为“另外一个世界”。这里表明诗人的追求取向。

第七节是对开头两节的回应,是经历了生活那“严格的磨炼者”考验后的“我”,对作为“向前的浪花”、“夜幕上的明星”、黑暗中的“火把”的生命现象的“我”的确信。诗中写道:“我沿着大湖的长堤,行走了一个夜晚。漆黑中陪伴我的,是夏夜满天的星星,和从远处传来的湖上的微风和阵阵涛声。”正在我心中为黎明的到来而狂喜的时候,我却向天空搜寻那在困难中陪伴了我一夜的星星。”这一回应,含而不露地点到了诗作深刻的内核,那就是,对于人的自身价值及美好的生命意志的充分肯定。

作品中的“我”是有艺术张力的。这除了诗人赋予意象本身以丰富的含蕴性之外,还与其较多的运用虚灵之笔,在作品中留出多处空白、虚境有关。全诗共有七节,每节间都是一个跳跃,留下较大的空间或空白。所以,要统贯起来把握“我”,就需要读者通过积极的思考、想象,补起那些“空白”。同时,随着诗作主体的引发、点醒,读者也即可于更多处获得迁想妙得的审美启迪。它如同善留“活眼”的中国画一样,愈仔细玩索,愈觉出其境大而意丰。当然,这也容易在不同读者的心中形成对“我”的理解上的差异性。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