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友松《月夜游大明湖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吴友松:月夜游大明湖记

吴友松

莲子湖,古㟙山湖也。在济南城西北,湖中植莲可百亩。夏秋之交,游者特盛。予尝三至其地:一以朝,一以雨,一以夕。朝则晓暾破烟清露滴响;雨则隔浦红喧,新流碧涨;夕则香入鸥梦,灯动渔榜。盖是湖之胜,略尽于兹。而犹以为未足者,游之事毕而游之兴未尽也。

昼长多暇,谋为乐方。客曰:“是不可以需也。三五二八,良夕佳候,不舆不骑,跕跴而走,前舫征歌,后船载酒,夜阑乃归,归必尽醉。”主人曰:“善。”乃具肴核,携筝笛,选新声,择华色,乘暝踏舟,燃烛理楫,遵湖之漘而共驾焉。

于斯时也,凉波送桨,缟月近客,举杯当空,理曲为乐,或引吭而徒歌,或一倡而迭赓,或操吴歈,或效秦声,或繁弦之杂弹,或清瑟之徐引。汊分路转,忽远忽近,扣舷和之,风袅余韵,飘飘然若泝银浦、入广寒,而不知此身之尚在乎城闉。于是逍遥北渚之亭,翱翔会波之楼,水乡早寝,栖鸟同寂,惟屋影之参差,间树阴之蒙密。回舟出港,忽人语出自丛薄,则一小舟剪波而来,新莲嫩藕实于舟腹。擘而尝之,可析酲;分而甘之,可润肺。饮者乐,歌者继。云停不流,月堕镜里。荷香在衣,芦叶吹雨。如冰壶濯,若寒雪洗。沉沉四静,清澈肌髓。然后知向之未尽乎游,游之乐必如是而后止。

游在庚戌六月既望之夜。同游为幻香叟,为东皋烟侣,为洒然亭长,为适园灌者,与余而五。

吴友松是山东提学使阮元的好友,乾隆年间曾宦游山东。他虽是浙江人,但对大明湖之山光水色甚有感情。阮元编辑《小沧浪笔谈》收录了他歌颂大明湖的文。本文选自《小沧浪笔谈》卷一。

这篇文章与阮元游记文学的艺术风格不同。它不是随笔,而是比较讲究文章的章法,结构严谨,层次清楚,重点描写月下明湖泛舟的情况。阮元评论这篇文章:“铺陈始终,委曲自道,颇能抒其所欲言。”(《小沧浪笔谈》卷一)这一评论还是比较中肯的。

全文可分三段。第一段,对明湖风光进行简要概述。第二段,写与朋友相约月夜泛舟大明湖。第三段,为全文重点,描写月下的明湖风光及游湖之乐。

对明湖景物的简要概述中,作者提出:“予尝三至其地:一以朝,一以雨,一以夕。”时间不同,大明湖之湖光山色也各有特点。早晨的明湖,则是“晓暾破烟,清露滴响”,以清凉安适为其特点。雨中的明湖,别有风光,则是“隔浦红喧,新流碧涨”。隔岸荷花更加艳丽,碧沏的湖水逐渐上涨。夜晚的明湖,又是一番景象,“香入鸥梦,灯动渔榜”,幽香满湖,渔火动荡,真是美极了。以上是对明湖山光水色的概述,不言而喻,景物秀丽的大明湖,确已很迷人了。但是作者重点描写的还不在这里。

接着,文笔变换,在第二段中,作者以对话的形式叙写与朋友商订月夜泛舟明湖,准备“征歌、载酒”,“夜阑乃归,归必尽醉。”共享月夜泛舟之乐。

最后一段为本文重点,开始了月夜泛舟的描写。又分几个层次。先写“凉波送桨,缟月近客”,谈笑歌吹,驶入明湖。再写“汊分路转”,渐近湖心,“飘飘然若泝银浦(即银河),入广寒,而不知此身之尚在乎城闉。”再写舟至对岸,“逍遥北渚之亭,翱翔会波之楼。”这里别有天地,“水乡早寝,栖鸟同寂,惟屋影之参差,间树阴之蒙密。”最后才写痛饮而归,“回舟出港”。上述四个层次的描写,各有随舟行进,因地而异的特点,这种特点甚至是不能更换的。“泝银浦、入广寒”的联想,只有在远离湖岸,渐近湖心之时,而不会发生在沿湖岸行舟的时刻。“水乡早寝,栖鸟同寂”的景象,只有出现在明湖北岸,安闲幽静的风景区,而不会是在人声喧嚷的发船地点。因此这段文字的叙写描摩,可谓逼真生动,细致准确,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有如此体会,只有细心的读者才能领略行文之妙。阮元评论本文:“委曲自道,颇能抒其所欲言。”的确是极为精到,为身临其境者的评论。

“回舟出港”一段的描写中,还出现了“剪波而来”的卖莲子的小商,从而使作者与同游的朋友“擘而尝之”、“分而甘之”,又是一阵欢乐,直到“荷香在衣,芦叶吹雨”,夜深人静,漫天露下之时,才兴尽而归。这是夜游之乐的最后一个高潮,也是本文情趣横生之所在。

文章最后数句,写出同游者的姓名,从游记文学的结构特点上看,是非常合乎章法的。

吴友松在《题小沧浪图》诗中说:“明湖游兴胜江乡,秋老芦花小舸忙。今日济南名士尽,白鸥明月小沧浪。”从这首诗看,作者对大明湖、小沧浪曾多次游览和细致地进行了观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作者才能对明湖风光有深刻的领会,从而准确、生动颇有特点地写出这篇文章。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