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祥《蛇岛的秘密》东方文学名著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陈永祥

【作家简介】马丁·魏克拉玛辛珂(1891—1976)斯里兰卡作家。出生于南方省科格拉一个小康之家。曾经当过店员。后经刻苦自学,掌握了僧伽罗语、英语、梵语和巴利语。一度从事新闻编辑工作,曾任《太阳报》、《兰卡宝石报》和《王冠宝石报》主编。1946年以后专门从事写作。曾任斯里兰卡作家协会主席。

他早年在科伦坡留学时,就和当地进步知识分子一起,为保卫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反对全盘西化而斗争。他一生创作了80多部作品。他致力于长篇小说的创作,他的代表作《乡村的变迁》(1944)真实地反映了斯里兰卡社会在资本主义冲击下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对于处在历史大变革时期中的农民的不幸遭遇,给予了深切的关心和同情。长篇小说《海市蜃楼》(1925)、《时代的终结》(1949)、《禁欲》(1956)、《罪恶时代》(1957)等,都是他的重要作品。他又以普通农民生活为题材,创作了相当数量的短篇小说,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奴隶》。我国曾出版过《魏克拉玛辛珂短篇小说集》。同时,他还写过不少剧本、游记、文学评论以及自传体裁的作品,为斯里兰卡民族文学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晚年,他的长篇小说《轮回的解脱》根据历史事实描写释迦牟尼一生的事迹,由于没有将其神化而遭受佛教徒的非议和攻击。

他的中篇小说《神秘岛》(1944)(中译本为《蛇岛的秘密》)是一部优秀的儿童读物,发表后获得一致好评,也深受我国少年儿童喜爱。

魏克拉玛辛珂于1976年逝世。

《蛇岛的秘密》,冀英翻译,作家出版社1963年出版。

【内容提要】乌帕里是个11岁的小男孩。他7岁上死了母亲,一年后,父亲娶了继母。继母虽不虐待他,但很不喜欢他。乌帕里不爱念书,经常偷偷逃学,和家里的小仆人吉纳一帮小伙伴们在外边玩耍打架,到海边游泳嬉闹。有一次,他们想尝尝当强盗的滋味,用黑布面罩蒙住脸扮演“强盗帮”,到一户人家去抢劫,刚刚挖好墙洞,就被主人发现了,只好逃之夭夭;又有一次,他们又扮演原始猎人,背着弓箭在树林里打猎。乌帕里故意把到井边汲水的三个少女说成是一群母鹿,用竹箭射伤了其中一个姑娘的大腿。这件事引起全村哗然,长辈们认为要好好收拾这群小流氓。为此,乌帕里的父亲狠揍了他一顿,并送他去威利坎达念书。在校长家里,乌帕里又与校长的两个孩子成了好朋友,他们一起玩耍,一起胡闹。一次,他们捉来青蛙扣在饭桌上的瓷盘里,校长吃饭时揭开瓷盘盖子,却跳出了四只大青蛙!惊慌之余,瓷盖摔得粉碎。校长盛怒之下,把他们分别关在两间房间里锁上门,乌帕里又把中间房门卸下来,在房梁上系上两块桌布和纱丽,三人玩起了荡秋千。校长气极了,发誓要惩罚乌帕里,他便从后门逃跑了。他在外面躲了三天,藏在一条渔船里过夜,没想到无意中跟着渔民们出海了。在海上,乌帕里和渔民一起打鱼,他沉着勇敢,机灵勤快,深得渔民的喜欢。这是乌帕里生平第一次海上冒险,令他终生难忘。出海归来,校长如释重负,要求乌帕里的父亲领他回家。考试结束后,乌帕里回到家中,又与吉纳等小伙伴们一起玩闹。他们偷摘了村中“最坏的坏蛋”阿普家的嫁枣被发现了,村里谣传警察要来逮捕他们,于是乌帕里和吉纳匆忙收拾了几件衣物,悄悄离家出逃了。

他们逃到巴塔瓦都吉萨,住在驿站老板波迪家里,帮他耕田、打猎,每月挣三卢比。六个月后,他们已经能打野猪了。附近科加拉湖中有许多小岛,其中有个岛名叫“马多尔”,相传岛上沼泽泥泞,森林密布,有毒蛇和妖魔出没,近百年没人敢去过。由于村民们不敢打死闯进自己家中的毒蛇,他们总是用草席包住毒蛇划船送到小岛上去,所以“马多尔”岛义叫“蛇岛”。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乌帕里决定到蛇岛去探险。他们发现,岛上连一条毒蛇也没有,到处是茂密的红树林和成熟的果实,充满了神秘感。他们找到了一个岩洞,打算在小岛上住下来。波迪很支持他们的计划,并送给他们一支枪,一把斧头,一只小狗和一些生活用品。从此,乌帕里和吉纳在小岛上开荒种田。

自从他们来到小岛以后,经常在夜里看见岛的另一端有火光在浮动,相传这就是出没的妖魔。乌帕里决定去探明这神秘的火光。在经过累得精疲力尽的探险之后,他们终于弄清了真象:原来那里住着一个满脸胡须的人。这人名叫巴拉普,由于杀死了抢劫他家种植的香蕉的暴徒,沦为杀人犯。为了躲避警察的追捕才藏身到小岛上来的。他用瓦锅装上煤渣,撒上油,点着火,顶在头上一走动,就成了浮动的火光。他用这个办法迷惑村民,使他们相信岛上有妖魔出没而不敢前来。巴拉普恳求乌帕里不要告发出卖他,乌帕里和吉纳郑重地答应了。

他们在小岛上辛勤的耕耘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每周,他们把生产的白薯和蔬菜运到集市上卖,人们争着买他们的产品。这样一年下来,他们能积蓄200卢比。两年后,他们扩大了耕种面积,种下了许多香蕉树和椰子树。小岛开始变得兴旺繁荣了。一天,村长带了一名政府官员来到小岛上,说他们违反政府法律,自到岛上砍林垦荒。波迪当场揭露了村长的阴谋,指出他是想自己包租这些土地,把孩子们赶走,霸占孩子们的劳动成果。村长恼羞成怒反咬一口,说孩子们的劳动成果都落到波迪腰包里去了。乌帕里愤怒地拆穿了村长的谎言。在一名好心律师的帮助下,乌帕里终于以每年25卢比的租价,获得了这块土地的开垦权。

不久,岛上来了一位小少爷,这人从小娇生惯养,好逸恶劳。父母去世后,浪迹四方混吃混喝,成了骗子。乌帕里收留了他,带着他一起劳动。开始他好吃懒做,常和吉纳吵架。三个月后,他安下心来,居然也能干重活了。一天,波迪带来一张登有乌帕里母亲启事的报纸,他的父亲病危,望他速回。乌帕里回家看望父亲,父亲临终前将继母和弟弟托付给他。乌帕里办完父亲丧事回到小岛,却牵肠挂肚地挂念起家里来了。他决定把小岛上的一切托给小少爷照料,然后和吉纳一起回家看望继母去了。

【作品鉴赏】《蛇岛的秘密》是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也是最能体现魏克拉玛辛珂创作特点的中篇小说。小说从儿童题材的角度,描绘了20世纪40年代斯里兰卡农村生活的画面,这是作者最了解也最为关心的生活。

斯里兰卡旧名锡兰,是位于印度次大陆西面的一个岛国,19世纪初沦为英国的殖民地,饱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压迫达130年之久。直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才重新获得独立。长期的殖民统治,极大地阻碍了斯里兰卡经济的发展,战后农村仍是一派十分落后的景象。处境悲惨的农民和地主官吏之间的矛盾,一直是斯里兰卡社会的主要矛盾。《蛇岛的秘密》的故事背景,正是这一时期的斯里兰卡社会现实。小说真实地描写了农民的艰难生活和不幸遭遇。政府虽然颁布了“垦殖法”,但真正出得起租金获得土地开垦权的,只是那些有钱的地主们。而且政府出卖开垦权采用拍卖制,这就使大量肥沃的土地又迅速集中到少数豪强的手中,而许多农民则不断被人从自己辛勤耕耘的土地上赶出来,沦为可怜的游民。小说中描写村长在官吏的支持下企图赶走乌帕里,霸占小岛,以及藏匿在小岛上的杀人逃犯巴拉普的经历,都是当时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虽然乌帕里在好心的律师帮助下,挫败了村长企图高价买下小岛垦殖权的阴谋,但这只是个别的现象。像逃犯巴拉普被高价买主从自己垦殖多年的沃土上赶出来,连地里的庄稼都被抢走的农民,那是成千上万的。作者通过这些描写表现了对农民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同情。

小说的主人公乌帕里是个11岁的男孩,这是作者十分钟爱的形象。小说多方面地描写了他活泼勇敢、勤劳正直的品格。他不愿呆在家里做继母的乖儿子,而愿意和同伴假扮强盗“抢劫”有钱人。他向往大自然,而突发奇想地装成“原始猎人”把汲水的少女当成“母鹿”。他恨“全村最坏的有钱人”阿普,于是伙同小朋友偷他家的嫁枣。这一连串儿童的恶作剧有时闹得四邻不安,但这些顽皮的行为后面却包含着许多合理的东西。它实际上是通过对现实的批判和否定,表达了纯真的儿童对理想社会的憧憬——没有剥削压迫,没有为富不仁、尔虞我诈……

乌帕里一次无意中躲进出海的渔船,跟随渔民一起捕钓金枪鱼,小说生动地描写了这一十分壮观的场面。乌帕里虽然第一次出海,却没有半点怯懦,在风浪中沉着镇静,忘我地劳动,一次又一次钓起金枪鱼。渔民们请他吃了双份饭,这是对乌帕里的勇敢勤劳的最高嘉奖;乌帕里的蛇岛探险和垦荒,更是对他的勇敢和吃苦耐劳的考验。岛上沼泽泥泞,杂树丛生,人迹罕至,条件恶劣,但乌帕里毫不动摇,勇往直前。他和吉纳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把这片荒岛开垦成盛产优质白薯和蔬菜的良田,不但攒下了200卢比,还扩大了种植面积。集市上人们争着买他们的农产品,是对乌帕里的勇敢勤劳的最高嘉奖。事实上,小说中的这两章,是全书写得最为精彩的部分,引人入胜,趣味盎然。

作为儿童文学,《蛇岛的秘密》堪称典范作品。它的最大的艺术价值,就在于它是一本真正的少年儿童读物。它用孩子们的眼光观察社会,用孩子们的思想去理解社会,又用孩子们的语言来表达对社会的理解。比如乌帕里对苏伦吉亚的认识,就突出地体现出这一特点。苏伦吉亚是个小偷,本领高强,神出鬼没,在小孩乌帕里的心目中,他是个反抗社会的传奇英雄、绿林好汉。他们传颂他的“事迹”,盼望他的到来。当苏伦吉亚来到村子里时,小说通过乌帕里的眼睛这样描写他:“他身高六尺,双目锐利,前额宽阔,头上有个像乌鸦窝似的乱蓬蓬的黑发。他很瘦,像熊那样黑,他那副瘦脸使我觉得他不是勇敢而是狡猾。虽然我原来想看到的是一个长着向上翘的浓须和一对逼人的眼睛的巨人,但我对苏伦吉亚的幻想和羡慕并没有削弱。苏伦吉亚穿着绸纱笼的绸衬衣,每走一步,纱笼边便磨擦着他的脚脖子,发出轻微的沙沙声。”何等的羡慕,何等的崇拜。但随着苏伦吉亚结伙设骗局捞钱的西洋镜被揭穿之后,乌帕里惊愕之余,苏伦吉亚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便一落千丈,崇拜变成了鄙夷。乌帕里依靠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否定了苏伦吉亚不劳而获的寄生生活方式,完成了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又如乌帕里到小岛探险和垦荒的过程,也完全符合儿童心理和思维的逻辑的。一开始,强烈的好奇心和冒险欲驱使他和吉纳去小岛。“我壮起胆子上了小船向小岛划去,心里不免有点害怕”。上岸之后,“茂密的红树林,像是一排排踩着高跷大摇大摆的妖怪,使我产生了一种神秘的感觉。浓密的大羊齿草看上去像一条条大蜈蚣。从混浊的浅水中伸出来的水草,像一把把铁矛……我顿时感到十分恐怖。密林中发出了奇怪的声音,熟悉的虫声、鸟声和烂叶、烂果、鸟粪的混合气味……对我来说是很熟悉的。”害怕、神秘、恐怖、熟悉,这正是11岁的男孩梦寐追求的心理境界。终于,他们垦荒生产的白薯、蔬菜在集市上十分抢手了。当乌帕里一旦认识到自己的劳动被社会所承认时,他身上的好奇和冒险也就自然而然地变成了脚踏实地的自觉苦干了。“就这样,我们在没有外界的帮助下,和丛林作斗争,像奴隶那样忍受艰苦和困难,在这里干了将近两年”。当然,这是乌帕里在社会实践方面完成的一次飞跃。

另外,小说在语言运用上,不光注意到符合儿童的身份、儿童的性格特点,而且还表现出了儿童心理和性格成长的过程。如乌帕里在小说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的语言,有比较大的差异。前者活泼、幼稚,有时还带有一些调皮式的幽默。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磨练,后者则变为沉着、老练,偶尔还夹带着一些富于哲理的经验总结,仿佛在生活的重压之下间或发出一两声沉重的叹息似的。不过,任何人都能看出,这仍然是少年儿童的语言,真正的少年儿童的语言。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