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徒》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朱明

王尔德

那喀索斯死后,从他那享乐的小池里舀起的每一杯淡水,都化成了一杯咸味的泪泉。林仙们哭着从林中走出来,以便对小池唱歌,给它以安慰。

当她们发现小池的淡水已化为咸味的泪泉时,便松开她们绿色的发辫,对小池哭着说:“你用这样的方式来哀悼那喀索斯,我们并不感到奇怪,他是那样俊美。”

“那喀索斯美吗?”小池说。

“谁会比你知道得更清楚呢?”林仙们回答道,“他只不过常从我们身边走过,而对你他却追求,并且在你岸边躺下来朝你俯视,就在你的水镜中,映照出他自身的美。”

但小池回答说:“我爱那喀索斯只是因为,当他躺在岸边朝我俯视时,我总是从他眸子的镜中看到了反映出来的我自己的美。”

(唐荫荪 译)

那喀索斯是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他看到自己在水中的影子是那样俊美,因而对它产生了爱恋之情。但影子是死的,无法满足他的一片爱心,最后,他在苦苦的爱恋之中憔悴而死。传说他死后化为水仙花。

面对着那喀索斯这样一个美的象征、美的化身的死去,林仙们和小池尽管都感到极其悲伤,然而其出发点却是大不相同的。林仙们因为那喀索斯的美貌而崇拜他,热爱他,为他的死而感到由衷的悲痛;而小池虽然也因为那喀索斯之死将淡水哭成了咸味的泪泉,不过它却压根儿没有注意到那喀索斯的美,它说:“我爱那喀索斯只是因为,当他躺在岸边朝我俯视时,我总是从他眸子的镜中看到了反映出来的我自己的美。”

王尔德讲述的这个充满情和哲理的小故事,实际上概括了对美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对美的价值的充分理解和欣赏,另一种则是满足于在美的对象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陶醉。对于前者来说,审美意味着自我对世界的开放和接纳,而对于后者,审美却无非是封闭状态中的重复性自恋。这就从林仙和小池的不同形象中引发出了一种意味深长的思考。

作者没有平铺直叙地评价林仙们和小池这两种形象,而是用对话来表现,显得既生动活泼,又幽默诙谐。行文中有铺垫,有映衬,且巧用了误会,更使人觉得妙趣横生。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