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待漏院记》译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待漏院记

待漏院记

北宋·王禹偁

【题解】

王禹偁,字元之,北宋着名的文学家。进士出身,任右拾遗,以敢言着称。他鄙视唐末浮艳靡丽的文风,推崇韩、柳、李、杜、白的文风和风,对促进北宋文风的转变有很大的影响。待漏院为朝臣上朝时等候召见的场所。本文作于大理寺评事任上,作者希望能把文章刻在待漏院的墙壁上,是为了告诫当权宰相要勤于国事,一心为公。从而表达作者的爱憎分明之心。

【原文】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28]、岁功成者,何谓也?四时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气矣[29]。圣人不言而百姓亲、万邦宁者,何谓也?三公论道[30],六卿分职[31],张其教矣。是知君逸于上,臣劳于下,法乎天也。古之善相天下者,自咎、夔至房、魏,可数也,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尔,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

【注释】

[28]亨:通达,这里指万物的顺利成长。

[29]宣其气:指天上的官吏使自然之气通常顺达,风调雨顺。

[30]三公:泛指中央政府的最高长官。

[31]六卿:中央各部的长官。

【译文】

大自然不会说话,但万物都能顺利生长,每年都有收成,这是什么原因呢?那是因为掌管四季、五行的天神疏导万物的“气”,使风调雨顺调畅的结果。君主不说话,而百姓却能和睦相亲,天下安定,这又是什么原因呢?那是因为三公商讨治国之道,六卿职责分明,弘扬了君主教化的结果。由此可知,君王在上清闲安逸,臣子在下勤劳国事,这就是取法于天道。古代善于辅佐君王治理天下的大臣,从皋陶、后夔到房玄龄、魏徵,寥寥无几。这些人不但有高尚的品德,而且都勤于政务,早起晚睡,侍奉君王。连卿大夫都是这样,更何况宰相呢!

【原文】

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臣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至若北阙向曙,东方未明,相君启行,煌煌火城[32];相君至止,哕哕鸾声[33]。金门未辟,玉漏犹滴[34],撤盖下车,于焉以息。待漏之际,相君其有思乎?

【注释】

[32]煌煌:明亮。火城:百官朝见时宫门前的灯火仪仗。

[33]哕哕:有节奏的铃声。

[34]漏:古代以滴水计时的一种器具。

【译文】

朝廷从建国初期就沿袭前朝旧制,在丹凤门的右边设立了宰相待漏院,以示崇尚勤政。每天朝见之所的门楼刚刚迎接曙光,东方还没有大亮的时候,宰相就起身上朝,灯笼的光将全城都照得光亮通明;宰相驾到,马车铃声叮当作响,富有节奏。这时候城门还没有打开,计时的玉壶里的更漏水还在不停地下滴,侍从撩开车盖,宰相下车就在此休息。在待漏院等候上朝的时候,宰相在想什么呢?

【原文】

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35],思所来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臣立朝,我将斥之。六气不和,灾眚荐至[36],愿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37]之。忧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门既启,四聪甚迩[38]。相君言焉,时君纳焉。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以之而富庶。若然,则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

【注释】

[35]四夷:四境少数民族。

[36]灾眚:灾祸。荐:连续,屡次。

[37]厘:治理。

[38]四聪:能听到四方消息的人,此指君主。迩:近。

【译文】

有的或许在想百姓尚未安康,考虑怎样使他们安居乐业;或许在想四境的少数民族尚未归顺,考虑怎样招徕安抚他们。或许在思考着战事未停,用什么办法能使战事平息;或许是想到田野荒芜,怎样才能开辟垦殖它们。或许想着德才兼备之人尚未任用,我应该怎样推荐进用他们;或许想着奸邪小人在朝,我应该怎样贬斥他们。或许想着天气不协调,灾祸不断发生,我愿意引咎辞职来乞求上天驱除灾祸;或许想到刑法还没完备,欺诈行为日益严重,我将请求修养德行,加强治理。宰相深怀忧虑,等待天亮上朝。城门打开以后,四方的消息顺利地送到了天子的耳中。善听各方宰相向君主说明了自己考虑的内容,君主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政府风气清明安定,苍生百姓因此而富裕。如果是这样,宰相总领百官,领取优厚俸禄,那就不是侥幸,而是应该得的。

【原文】

其或仇未复,思所逐之;旧恩未报,思所荣之。子女玉帛[39],何以致之;车马器玩,何以取之。奸人附势,我将陟之[40];直士抗言,我将黜之。三时告灾,上有忧也,构巧词以悦之;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私心慆慆[41],假寐而坐,九门既开,重瞳屡回。相君言焉,时君惑焉。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若然,则下死狱、投远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注释】

[39]子女玉帛:泛指声色财宝。

[40]陟:升迁、提拔。

[41]慆慆:形容放纵无度,没完没了。

【译文】

而有的人或许想的是私仇未报,考虑怎样排挤仇敌;有旧恩未酬,考虑怎样使自己的恩人荣耀。考虑着金钱、美女,用什么手段才能得到;车马玩物,用什么方法才能为我所有。奸吝小人想依附我的权势,我要考虑提拔重用他们;正直耿介之人直言谏诤,我要考虑贬抑他们。春、夏、秋三季都有报告灾情的,君主忧愁不安,我便考虑编造花言巧语取悦他;官员贪赃枉法,君主听到怨言,我便考虑奉承献媚以讨他的欢心。他为私事而内心起伏不安,坐在那里假睡,当城门打开以后,君主屡屡顾视。金殿上龙目四顾,宰相提出了他的建议,君主皇上被他蒙惑,政权由此而毁坏,政事因此而懈怠,皇位也因此岌岌可危。如果是这样,那么即使宰相被打入死牢,或流放到偏僻荒凉的地方,也并不是不幸,而是他应得的下场。

【原文】

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42],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43],亦无所取焉。棘寺小吏王某为文[44],请志院壁,用规于执政者。

【注释】

[42]旅进旅退:随众人进退。旅,众。

[43]备员:充数的意思。

[44]棘寺:大理寺的别称,是宋朝中央政府掌刑狱的最高机关。

【译文】

由此可知,一个国家的政权,数万百姓的生命,都系在宰相一人手里,难道宰相可以不谨慎从事吗?还有一类宰相,既没有恶名,也没有被人称颂,只是跟随众人进退,占着高位,贪图俸禄,在朝廷也只是滥竽充数,保全自身,这种人也没有丝毫可取之处。大理寺小吏王禹偁作这篇文章,请求把它写在待漏院壁上,用来劝谏执政的大臣。

【评析】

本文名为记,实际上作者对待漏院的环境、建筑风貌、修建过程等并未涉及,其核心是评论为相之道,所以它确切地说是一篇议论文。

文章开篇探究天道的运行规律、圣王的政治模式,对儒家理想中“垂拱而天下治”的治道原因进行解释,列举古代历史上善于辅佐天子治理百姓的贤臣为例,借以导出宰臣勤于政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接下来,切入题目,点出待漏院,描述宰臣上朝时的整肃庄严场面,围绕待漏之时宰相们的所思、所虑、所追求,将宰相分为贤相、奸相、庸相三个类型。作者用对比手法分别刻画二者的内心世界,表现其对帝王乃至国家政事的不同影响,以及各自的结局,使得贤相与奸相势同水火的状态更为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全文主次分明,脉络清晰,在语言上感情充沛,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功力确实不同凡响。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