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出师表
后出师表
三国蜀·诸葛亮
【题解】
《后出师表》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的注文。但裴松之引这篇表时却注明:“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墨记》。”表示他不能肯定这篇表的真伪。本表旨在说明蜀汉和曹魏的实力悬殊,指出敌强我弱的严峻现实,阐明北伐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表达自己的决心,以坚定后主北伐的信念,希望后主抓住战机,不要受当时非议者的影响而动摇意志。
【原文】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87]。
【注释】
[87]弗疑:毫不迟疑。
【译文】
先帝考虑到汉朝和曹魏不能同时存在,帝王的事业不能偏据一地,所以把讨伐曹魏的重任托付于臣。依照先帝的圣明,衡量臣的才能,本来就知道让臣去讨伐曹魏,是我方能力微薄而敌人实力强大。但是不去讨伐曹魏,汉朝的大业也是要衰亡的;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去讨伐曹魏又如何呢?所以先帝就毫不迟疑地把讨伐曹魏的重任托付给我。
【原文】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88],此进趋之时也[89]。谨陈其事如左:
【注释】
[88]乘劳:乘敌人疲劳的时候。
[89]进趋:出兵进攻。
【译文】
臣自从接受委任以后,每日睡不安稳,食无滋味。想到要去征伐北方的敌人,就应该先平定南方,所以臣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不毛之地,两天只吃一日的粮食。臣不是不爱惜自己,只是考虑到汉王室不可偏处于蜀地一隅,所以我冒着艰难危险来奉行先帝的遗愿。可是朝中争议的人却认为这样做并不是上策。目前曹魏在西边正打得疲惫不堪,又要在东边作战。兵法要求趁敌军疲惫之时发动进攻,当前正是讨伐曹魏的好时机。现在我把讨伐的事恭敬地陈述如下:
【原文】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译文】
汉高祖的明智,可以和日月相比,他的谋臣们见识广博、智谋深远,但还是要经历艰险,身受创伤,遭遇许多危险后才能得到安定。如今陛下的圣明比不上汉高祖,谋臣也不如张良、陈平,而您却想用长期相持的战略来取得胜利,安然平定天下。这是臣不能理解的第一条。
【原文】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90],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注释】
[90]坐大:安然强大。
【译文】
刘繇、王朗各自占据州郡,在谈论平定天下的计策时,动不动引用古代圣贤的话,大家疑虑满腹,畏首畏尾,今年不出战,明年不出征,使得孙策安然强大起来,并吞了江东。这是臣不能理解的第二条。
【原文】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91],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尔。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注释】
[91]殊绝:远远超过。
【译文】
曹操的智谋心计,远远超过常人,他用兵就如同孙膑、吴起,可是他却曾在南阳被困,在乌巢遇险,在祁连受危,在黎阳受逼,几乎在北山失败,差点死在潼关,然后才取得了暂时的稳定。何况臣的才能薄弱,你想不冒危险来平定天下,这是臣不能理解的第三条。
【原文】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译文】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没有获胜,四次想渡过巢湖没有获得成功,任用李服而李服反而谋害他,委任夏侯渊而夏侯渊却战败身亡。先帝常常称赞曹操是个有才能的人,他还有这些失误,何况我才能薄弱,怎么保证一定能取胜呢?这是臣不能理解的第四条。
【原文】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92];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93]?此臣之未解五也。
【注释】
[92]突将无前:冲锋在前的勇士。
[93]图:攻打、讨伐.。
【译文】
自从臣进驻汉中,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期间已失去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将领以及曲长、屯将等官员七十多人,还有冲锋在前的勇士及賨叟、青羌、教骑、武骑等一千多人,这些都是几十年内从四方积聚起来的精锐力量,不是我一州所能拥有的。如果再过几年,就会损失三分之二了,那时再拿什么去对付敌人呢?这是臣不能理解的第五条。
【原文】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94];事不可息,则住与行[95],劳费正等。而不及早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注释】
[94]事:这里指战事。
[95]住:指坐等敌人的进攻。
【译文】
现在百姓贫困,兵士疲惫,可是战争不能停止;战争不能停止,军队驻扎下来和去攻打敌人所消耗的人力和物力是相等的。既是这样,却不趁早攻打敌人,想凭一州之地和敌人长久相持。这是臣不能理解的第六条。
【原文】
夫难平者[96],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97],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料。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98],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注释】
[96]平:同“评”,这里是“预测”的意思。
[97]拊手:拍手称快。
[98]利钝:顺利或困难。
【译文】
最难以预测的就是战事。当初先帝在楚地打了败仗,曹操拍手称快,以为天下已经平定了。但是,后来先帝在东边联合吴越,向西攻取了巴蜀,举兵北伐,杀死了夏侯渊,这是曹操的失算,眼看着兴复汉朝王大业快要成功了,但后来孙权又违背了盟约,关羽战败身亡,先帝又在在秭归失误,曹丕称帝。所有的事都是这样,难以预料。我只能小心谨慎,为国献出我的一切力量,死而后已。至于是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绝不是臣的智力所能预见的了。
【评析】
《后出师表》是《前出师表》的姊妹篇,《后出师表》的针对性很强,是诸葛亮专为批驳苟安派而作的。本表的写作目的是为了阐明出师的必要,进而指出时间宝贵,迫在眉睫。
诸葛亮首先提出“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蜀国政策的总原则,这是坚定不移的,否则先帝创业将会功亏一篑,失去意义。然后论述目前敌强我弱的局势,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战略方针:不伐贼,则坐以待毙;伐贼或可取胜。即便伐贼失败也比坐以待毙要好,此乃诸葛亮的指导思想。
本表列举大量当时君臣所熟悉的前期、当代的史实,来说明“危然后安”的道理。在第一次北伐失败后,大臣对再次北征颇有异议的情况下,提出了六个“未解”、六个诘难,论据充分,正反论证,力驳群议,说明出师伐魏刻不容缓。其中,战而后强的军事战略思想,可谓是值得后人学习与借鉴的;“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名句,可谓是诸葛亮一生的评价。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