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79 黑白片 105分钟
1979 黑白片 105分钟越南故事片电影综合企业摄制
导演:阮鸿仙 编剧:阮光创 摄影:唐俊三 主要演员:林到 (饰三都) 萃安 (饰六钗)
本片获1980年第5届越南电影节金荷花大奖及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男演员四项奖,第12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金质奖
【剧情简介】
这是1972年美军刚刚侵入湄公河三角洲时发生在铜塔梅地区的一个故事。
铜塔梅地区是一块被称为“前线肚脐”的战略要地。美伪军为了切断越南解放武装力量东西部战场的联系,妄图在这里制造一个无人区。他们的直升机和汽艇不断地在铜塔梅盘旋、搜索、袭击,阻挠武装力量之间的联系和协调行动。
雨季时节,整个铜塔梅浸泡在水中。露出水面的只有一片片被水淹半截的参差不齐的芦苇和小树。在这片广阔无垠的荒原里,只有青年农民三都和妻子六钗带着牙牙学语的儿子生活在这里。在被水淹半截的小树丛中有一棵较大的树,树杈上搭了一间小茅棚,这是他们的家。他们的交通工具是一只无篷小船,他们的任务是给游击队带路、传递消息。
三都是一位有经验的向导,他熟悉这里的每一条小渠和河叉。白天,三都和六钗在未被水淹的地上种稻子,在河里摸鱼虾。敌机来袭击,他们把孩子放到木盆里,机智地躲避敌人。晚上,三都帮助游击队护送上前线的部队,为运送货物的小船领航。
在短暂的休息中,三都一家三口在小茅棚里聊天,逗孩子玩。一不留神孩子掉到水里,三都跳下去把孩子救起并责怪六钗。
游击队在附近等待时机穿越铜塔梅,三都向游击队报告情况。一些游击队员在林子里做饭,三都马上制止,因为烟往上飘,会被敌人发现。果然,敌机向此地扫射,队伍马上转移。
美军已意识到铜塔梅有人活动。美军指挥官向部下美军中尉坦言:“还有一个人活在铜塔梅,就是我们意志的失败!”美军加强搜索。
夜里,三都夫妇去割稻子,敌机又来了,三都夫妇赶紧藏起来,敌人拍摄到稻子被割掉的现场后,在研究对策。美军中尉刚收到从美国寄来的妻子和儿子的合影照片,他对同伙说,完成任务后即可休假。
敌机不断地在荒原上空盘旋。
三都夫妇因一件事情发生口角,六钗一气之下去找游击队。三都执行任务回来不见六钗,划着小船在茫茫荒原上寻找。六钗也划着小船在寻找三都。两人相互呼喊着,两条小船在芦苇、睡莲、荷花中穿越,终于靠近,两人紧紧拥抱。他们比过去更加相亲相爱。
斗争环境越来越恶劣。三都夫妇正在吃饭,敌机又来搜索,三都夫妇抱着孩子躲避在芦苇里,敌机俯冲,从头顶上掠过,三都一家潜入水中。敌机过后,三都赶紧打开装着孩子的塑料袋。敌机向三都夫妇搭茅棚的树丛疯狂扫射,打坏了小茅棚和小船。
次日,敌机继续搜索。三都去执行任务,帮助游击队穿越铜塔梅。三都不幸牺牲。六钗把三都的遗体运回来。愤怒的六钗拿起三都的枪,打下了敌机,美军中尉当场死亡,他妻儿的合影照片从上衣口袋掉出来。
【鉴赏】
这部由阮鸿仙导演的反映越南南方九龙江铜塔梅人民抗美救国斗争的影片《荒原》与以往的战争题材影片不同,过去的战争片以故事为主,通过事件来表现人物,这部影片的人物比事件突出,战争只是作为衬托人物活动的背景。它从一个独特的角度,通过对人物性格、人物心理、人的命运的描写来表现在特定环境中人的精神面貌。本片的出现,为越南故事片的创作拓宽了道路,成为越南故事片中的重要作品之一。
本片导演阮鸿仙(1935~1995)是越南优秀的电影摄影和导演之一。他出生在越南南方,参加过抗法斗争,早期学习摄影,1954年集结到北方,1958年参加拍摄的纪录片《北兴海》于1958年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金质奖,这是越南纪录片首次在国际电影节获金奖。阮鸿仙还拍摄了不少纪录片,也担任一些故事片的摄影,曾多次在国内外获奖。他被越南电影界称为“一个思想敏捷,有战斗性、有探索、有创造性且很有诗意的优秀摄影师”。1976年阮鸿仙赴联邦德国、匈牙利学习、研究电影。1978年回国并第一次导演了反映越南南方九龙江平原人民的生活与战斗的故事片《东北风季节》。影片获1979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1980年第5届越南电影节银荷花奖。1979年,阮鸿仙导演了第二部故事片,他充分发挥了他在摄影,导演方面的才华,在影片造型、叙事生动并富有诗意的特长,拍摄了令越南电影界引以为荣的并被誉为“诗电影”的影片《荒原》。
阮鸿仙导演的故事片虽然不多,但特点很突出,他主要是表现在最紧张激烈、最恶劣的环境中的对象,他描写的都是与敌人面对面进行斗争的、在紧张状态中充分暴露性格的人物,由此来充分反映战斗中的革命英雄主义。
《荒原》的故事情节很简单,讲述的是越南南方铜塔梅地区交通员三都夫妇克服种种困难与美伪军展开斗争并完成任务的故事。阮鸿仙独具匠心,把故事安排在景色秀丽的、富有大自然诗意的、战斗环境极其恶劣的铜塔梅地区,把荒原作为故事发展的空间,作为主人公生活、劳动、战斗的环境。导演和摄影师营造了真实的时代气氛和战争环境。摄影师的出色摄影技术,让人们在紧张激烈的状态中也领略了铜塔梅地区的美丽风光。影片的诗意就在纯朴的故事中,在大自然与人的生活的简朴和谐结合中散发出来。
影片实际上是主人公三都夫妇几天生活的记录,而这几天自始至终是在弹雨中,在敌人直升机的侦探追击下度过的。三都家庭的幸福生活与敌人的残暴形成了激烈的冲突,成为影片发展的主线。在影片中,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三都夫妇在荒原上劳动、生活、躲避直升机和美直升机不断地对荒原进行搜索、扫射的影像反复出现,以及衬托这些影像的铜塔梅地区自然景象不断重复,这些反复出现的画面,含有一种无法抗拒的魅力,令人感到在这场不对称的战斗中,一方是拥有直升机和现代化武器装备的美伪军,一方是两个具有爱国心的农民带着一个幼儿和一条无篷小船,双方在一望无际的被水淹没的荒原上展开激烈的战斗。两个善良的人反抗美帝庞大的战争机器,这不仅有象征意义而且还具有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实际上它在告诉人们,这里所描写的是两种力量,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较量,反映的是越南民族与美帝国主义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影片由此讲出一个哲理:生命永远不会毁灭,尽管敌人是如此残暴地千方百计地要消灭它,但是生命仍然存在和繁衍。影片的典型性、概括性就在这里体现出来。
影片的艺术特点是真实且具有地域特色。导演阮鸿仙熟悉这片土地,对南方水区情有独钟。他对南方人民经受的苦难、对他们的性格、心理活动都有深刻的理解,因此在影片人物性格描写上很有南方人的特征。他在处理人物之间的关系、夫妻之间的关系、敌人与祖国的关系上都把握得很恰当,对人物在水上活动的细节和场景描写得既生动又可信。如影片中没有一支部队,没有一场战役,对白很少,有时近似沉默,但很符合当时的生活环境。如对三都一家的生活、劳动的细节的描写:他们饭后来不及收拾的餐具、未割完的成熟的稻子、在敌机搜索下拾柴、打鱼等。为躲避敌人扫射,他们抱着孩子在荒原上奔跑,有时把孩子装进木盆里,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还要把孩子装进塑料袋潜入水中,这些场景令人感到这就是战争中发生的事情,出生在那个年代的孩子在襁褓中就已经受战争的残酷,他们过早地被卷入战争,他们的血液中、骨子里就带有战斗性,这种真实的描写动人心魄。
影片在艺术上的突出成就是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越南南方农民交通员的形象。他的行为举止方式无不浸透着南方人的性格特点。扮演者是越南优秀艺术家(现为人民艺术家)著名电影演员林到。林到出生于铜塔梅,从小经历过抗法斗争,当过交通员,1954年集结到北方后学习电影表演。多年的生活经历与艺术实践的积累,使他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纯朴、自然、真实,可信的农民交通员三都的形象。他通过对日常生活、战斗的细节的再现及心理活动的细微刻画,充分体现了现代越南人的英勇、仁爱、朴素而伟大的性格。林到的出色表演,使他在1980年第五届越南电影节上荣获最佳男演员奖。
阮鸿仙在影片中采用一些对比手法来增强影片的艺术效果。在片中着力渲染了小家庭的短暂的宁静时刻和安闲恬逸的生活,以此衬托敌人的凶横残暴;片中出现的睡莲、荷花,既是一种伪装物也装点了女主人公六钗的小船。花与人,背景与人物心理揉在一起,寓意很深刻。在音响效果上,直升机的轰隆声和水区上毛鸡发出的悲切的鸣叫声也形成了强烈对比。
《荒原》完成后,在越南曾引起一些争议,争论的焦点是现实生活与艺术虚构问题。有人提出,在生活中怎么会有一对交通员夫妇孤零零地生活在被水淹的荒原里?是谁让他们在那里的?美直升机日夜搜索、袭击,那间小茅棚怎么那样坚固?特别是对影片结尾镜头的争议:美直升机被六钗打下,美军中尉死亡,他妻儿的合影照片从上衣口袋掉出来,这一镜头在银幕上停留了几秒钟。有人说,是不是作者对敌人的死有些同情?不少人提出把这段结尾删去。越南有关领导和电影艺术委员会决定保留这段结尾并把影片送往莫斯科参加国际电影节,影片得到很高的评价并荣获金质奖。有评论认为这是一部越南电影从未有过的特殊的影片。影片的艺术性、典型性、概括性在于:在荒原上只有孤零零的两个人和一间小茅棚,而美军却未能消灭他们,美军还说什么要消灭一个民族呢!影片的结尾很有人道主义,它不仅符合世界上进步人类的愿望,而且其含义很深:由美帝国主义在越南挑起的战争,不仅使越南人民遭受损失和痛苦,包括美军及其亲属也被卷入这场悲剧,越南人民和美国人民都希望和平与幸福。影片在越南国内上映后受到观众好评,认为越南第一次有这样的一部故事片把越南人民的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阐释得如此深刻,而越南人民的精神充分体现在主人公三都夫妇的身上。尽管影片中导演的个人意念比较强,有的地方处理得不够好,如三都牺牲后,在处理六钗的态度上不够准确,过于强调美军中尉的死,但《荒原》仍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关于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斗争题材影片的优秀代表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