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女郎》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国际女郎》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89 彩色片 145分钟

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瑞典AB影片公司联合摄制

导演:彼得·托多洛夫斯基 编剧:弗拉基米尔·库宁 摄影:瓦列里·舒瓦洛夫 主要演员:叶莲娜·雅柯夫列娃(饰塔尼亚)托马斯·拉乌斯奇奥拉(饰爱德华) 安娜斯塔西亚·涅莫列亚耶娃(饰丽雅莉卡) 拉丽莎·玛列瓦纳娅(饰塔尼亚的母亲)

本片获1989年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和最佳女演员奖

【剧情简介】

列宁格勒夏季。白夜。塔尼亚走出一家高级饭店,看见民警局的中尉已经在门口恭候她了。这对于她实在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塔尼亚是个称职的护士,而她的兼职工作则是专接外国客的高级妓女,说得好听些,叫“国际女郎”。在苏联各大城市里,像她这样的人为数不少,而民警局对此却也无可奈何。在苏联这样一个不承认存在此种社会现象的国家里,还没有一个法律适用于她们。所以民警局能做的事充其量也只是罚款、教育。

在民警办公室里,中尉正在对塔尼亚进行例行公事的询问。塔尼亚对他的问话却所问非所答。她全身心地沉浸在回忆中。今天凌晨,她和瑞典人爱德华做爱后,那个瑞典工程师非常郑重地对她说:“我要和你结婚。”

她朝思暮想、梦寐以求的正是这句话。对于塔尼亚来说,这是最好的归宿。

“我的新生活就要开始了。”刚刚走出民警局的塔尼亚这样想。她的全身似乎都洋溢着快乐和欣慰。

“妈,我要结婚了,去瑞典……”当塔尼亚把这个消息告诉妈妈时,这位年迈的中学教师惊叫起来,接着就用充满忧虑和恐惧的目光久久地盯着塔尼亚。塔尼亚的母亲是个传统的普通知识分子,很难接受女儿嫁给外国人这样的事实。如果不是老太太过去的学生丽雅莉卡在早餐时来找塔尼亚,母女间关于女儿出嫁的争论就无法收场了。丽雅莉卡才18岁,非常漂亮,可惜没考上大学。塔尼亚给她在医院找了个工作,但她却非常羡慕塔尼亚的“第二职业”。当然,塔尼亚的母亲对这些全然不知。

塔尼亚开始为办理复杂的涉外结婚手续奔忙,当然会有许多麻烦在等着她,因为涉外婚姻在苏联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苏联政策规定,苏联青年出国定居必须经父母同意,并声明对他无经济要求。塔尼亚的酒鬼父亲多年以前就抛弃了她们母女俩。但他非要塔尼亚拿出3000卢布才肯签字同意她出国。为了筹措这3000卢布,塔尼亚只得再次“兼职”。尽管同爱德华相爱后她已决心不再干这种事,但此刻她却无可奈何。当她被她从前认识的一个日本阔佬抱在怀里时,她对自己感到非常厌恶。

终于,她办齐了所有的出国手续。

塔尼亚外嫁了。母亲和朋友们为她举行了一个小型的告别宴会,然而宴会的气氛并不欢快。塔尼亚默默地凝视着窗外,那笼罩在月光下的造型难看的楼房、狭窄的结了冰的通道、简陋的住宅区,这一切对她来说,似乎都变得亲切了。这里毕竟是她的家,她的祖国。曾经有一次,当她和一位忠于职守的民警上尉聊天时,她讽刺对方说:“咱们俩到底谁更富于悲剧性呢?是你,还是我?”现在,大概她自己也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塔尼亚把丽雅莉卡叫到身边,嘱咐她好好照顾她的母亲。丽雅莉卡答应着说:“我也想去那边。”

塔尼亚开始了侨居生活。她每天收拾寓所,去超级市场买东西,给爱德华打电话。尽管瑞典的生活方式与苏联不尽相同,塔尼亚还是逐渐习惯了。她只是抑制不住对母亲的思念。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邂逅了一个苏联卡车司机,他常在列宁格勒和斯德哥尔摩之间跑运输。塔尼亚请他吃饭,还买了一大堆东西送给他,当然也托他给母亲和丽雅莉卡带些礼物。他们分手时,她忽然感到一阵莫名的伤感。

“告诉他们,我这里一切都非常、非常、非常好……”塔尼亚再也忍不住了,终于放声痛哭起来。

不久,爱德华于一个星期天在家宴请宾客。糟糕的是,几乎所有在座的男人都是塔尼亚在列宁格勒从事兼职工作时认识的,其中有一人在餐桌上死死地盯着她。塔尼亚记得当初正是此人把她介绍给爱德华的。聚餐时塔尼亚不小心弄脏了衣服,当她上楼换衣服时,这人突然出现在她面前,并试图强迫她重温旧梦。塔尼亚不肯就范,他便恶狠狠地骂道:“你该感激我,是我把你让给爱德华的。别忘了你过去是干什么的,臭婊子!”

塔尼亚把一个酒瓶重重地砸在他头上,并用猎枪对着他警告说:“听着,是你感觉不适, 自己摔倒的。”

餐桌旁,爱德华疑虑地望着她,塔尼亚暗自希望他没有发现什么。

塔尼亚曾是“国际女郎”的流言在爱德华供职的公司传开了,他因此而丧失了提升的机会。来自苏联的消息也不妙:塔尼亚的女伴们因倒卖外汇被捕,事件涉及塔尼亚在国内的活动。那个为塔尼亚传递祖国消息的卡车司机再也不到斯德哥尔摩来了。爱德华和塔尼亚的情绪都很糟糕。一天,为了一点小事,他们终于大吵起来……过后又言归于好,因为爱德华毕竟很爱她。

塔尼亚接到母亲病重的电报,决定马上赶回列宁格勒。为了不耽误飞机,她把车在高速公路上开得飞快。雨天的路面不断打滑。她突然发现前方有一辆车迎面驶来。刹车时,她听到了金属的撞击声……就在同一时刻,塔尼亚的母亲因不能接受女儿曾是“国际女郎”这个事实,忍受不了侮辱,打开煤气自杀了。

在列宁格勒某一高级饭店里,丽雅莉卡正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同外国人调情。她的装扮奢华昂贵。她那艳丽无比的脸上挂着非常职业化的微笑……

【鉴赏】

《国际女郎》是当今苏联电影涉及过去被绝对禁止、现在又变得时髦的题材的第一部作品。它直率地讲述了那些在苏联各大城市的高级饭店里出卖自己的肉体、为外国人提供特殊服务的青年妇女们的故事。

卖淫这个题材,对于俄罗斯文学艺术来说,始终具有深刻的道德审美方面的意义。俄罗斯伟大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契诃夫、托尔斯泰都曾经满怀同情和怜悯地记述过那些不幸的姑娘们的悲惨故事。她们或是为贫困的生活所迫,或是为了搭救亲人,或是受到上层社会的男人的欺骗,身不由己地走到这一步。

然而在影片《国际女郎》中,一切都是另一回事。因为时代变了,情况当然会发生变化。女主人公塔尼亚和她的女友们充满自信地来到豪华旅店。她们年轻、漂亮,有魅力。她们自信本身的价值远比她们平时所从事的平凡工作所获的微薄工资要多得多。她们厌烦了一戈比一戈比地数钱,她们不想再吃廉价的通心粉和肉饼,她们向往时髦昂贵的舶来品。对于她们来说,出嫁没有前途——丈夫喝得酩酊大醉,婆婆成天唠叨没完,孩子不断生病,永无完结的商品短缺,排队,交通紧张。如此“多姿多彩”的生活 ,日复一日地为一条口号所“鼓舞”:“感谢上帝,又过了一天。”而这一天是以在未及关闭的电视机前沉沉入睡结束的。这就是顺从、忍耐的普通苏联妇女的日常生活。对这样的生活,“国际女郎”们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的。于是她们反抗。她们厚颜无耻又迷人地嘲笑那些与她们打交道的民警,她们相信自己有权从事这样的职业,相信自己的正确。……影片编导在银幕上生动地再现了当代苏联社会里一个最为奇特的妇女群体。然而编导并没有简单地丑化、否定她们。实际上,作为“国际女郎”典型代表的女主人公塔尼亚,其个性也是十分复杂的。一方面,她不甘淡泊,羡慕西方人奢华的物质生活,为此不惜向外国人出卖肉体,从不曾想到有辱国格。但另一方面,她还是很懂得做人要有人格,虽然她的“兼职工作”能挣大钱,挣洋钱,但她对报酬菲薄的本职工作却丝毫不曾懈怠。晚上她侍候“老外”还有些逢场作戏,白天她侍候病人却是尽心尽责。当她办理移民手续时,单位领导对她称赞备至,最后才勉强同意放她走。一旦她决定嫁给爱德华后,虽然她并不是真心深爱他,但她也能洁身自好,坚决回绝了其他嫖客,最后只是为了换取酒鬼父亲签名所索要的3000卢布才迫不得已再次卖身,当那个日本富商任她开价时,她只要3000卢布,多一戈比也不取。她与爱德华成婚后,恪守妇道,不允许他人仍把她视为娼妓,尽管在性开放的瑞典,婚外情早已成为夫妻关系的“正常”补充。尤其耐人寻味的是塔尼亚外嫁后的心理演变及编导对女主人公悲剧性结局的处理。塔尼亚虽然很快就适应了异国舒适恬静的中产阶级生活,但她的心灵却日益感到空虚迷茫。她越来越思念母亲,思念生她养她的故国(在这里母亲和祖国是浑然一体的,编导常以母亲隐喻祖国)。影片中塔尼亚对那位苏联货车司机的复杂感情就体现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天涯女对故土的眷恋,这种对同胞的爱实际上也是对祖国的爱。塔尼亚后来与爱德华争吵也是这股莫可名状的乡愁使然,她时而惶惶然若有所失,时而又处处感到爱德华别扭,终于引致和爱德华的正面冲突。她自己也许并没有意识到,然而左右她思想行动的正是这种深隐的乡恋。塔尼亚毕竟是有劣迹、曾使祖国蒙羞的女人,她走的路不可取,应当使观者足戒,为此编导用心良苦地安排她在心急如焚地奔回祖国、奔向母亲身边的途中发生严重的车祸(影片对此表现得比较含蓄:画面上透过雨帘突然闪现出迎面急驰而来的汽车的耀眼灯光,紧接着便是猛烈的撞车声……从撞车的猛烈程度我们不难想见女主人公非死即残)。这既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祖国母亲至死不渝的、深沉的爱,也体现了一种“道德补偿”的剧作原则。塔尼亚遭遇不幸,但她的仰慕者丽雅莉卡又走上了她的老路,因为这毕竟是一种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会产生的客观社会现象。

塔尼亚梦思魂萦地想移居国外,一旦梦幻成真,她却害了挥之不去、日见疴沉的思乡病,这正应了一句老话:“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塔尼亚的悲剧对丽雅莉卡们来说不啻是一则“警世通言”,编导者苦心孤诣创作这部作品,其意义正在于此。本片的创作者们敢于正视社会现实,但又不诉诸简单生硬的道德说教,而是以生动可信的艺术形象进行善意的劝诫,这或许是影片深受苏联观众欢迎的原因之一。本片虽然触及的是卖淫题材,然而整部影片的格调并不低下,几乎没有出现过什么不干净的镜头。应该说,这是一部严肃的、提出尖锐社会问题的影片。

早在妓女问题在苏联社会公开之前,原小说作者、本片编剧库宁就把赚取外汇的卖淫现象作为社会问题加以关注,长期研究了作品中所描写的环境,力图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动机和根源。影片的创作者们生动、准确地描绘出“国际女郎”、嫖客和围绕着他们的“倒爷”、出租汽车司机、国旅饭店守门人、工作人员以及民警们的行为举止、生活方式和道德面貌。因此可以认为,这部影片是一部社会心理学研究作品。

具有多年摄影和导演经验的托多洛夫斯基在《国际女郎》里遵循他一贯的立场:塑造善良的人们。他没有谴责这些“国际女郎”,而是对她们满怀怜悯。他认为,这些“国际女郎”事实上的存在是一种证明,证明苏联社会生活,包括经济生活与道德生活,都陷入了极度的混乱、不正常的状态。因此,在拍摄过程中,导演没有对原作做过多的改动,对原作的精神实质和基本情节都忠实地加以再现。他把女主人公生活中的事件处理成一连串样式各异的戏剧性场面。例如表现许多国际女郎的场面接近怪诞风格,同时又对人物性格进行突出的刻画;对塔尼亚母亲的戏则给以传统的心理学派处理;塔尼亚父亲的出场则带有许多自然主义的细节。影片对女主人公和其他人物进行的心理动机和行为分析也很成功。

女演员雅柯夫列娃因在《国际女郎》中扮演塔尼亚一角而成为苏联银幕的一颗新星。她专业技巧娴熟,表演细腻,富于感情。在表现女主人公卖淫生活的同时,雅柯夫列娃满含同情地表现了她作为护士关心病人、作为女儿孝顺母亲的另一面,成功地把塔尼亚心地善良又仰慕虚荣的复杂性格活脱脱地再现在银幕上。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