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登万里长城》描摹长城气象抒发情怀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登万里长城·康有为

秦时楼堞汉家营,匹马高秋抚旧城。
鞭石千峰上云汉,连天万里压幽并。
东穷碧海群山立,西带黄河落日明。
且勿却胡论功绩,英雄造事令人惊!

以“百日维新”震惊了华夏大地的康有为,早在顺天乡试期间(1888年),就“发愤上书万言”,提出了“及时变法”的主张。上书前夕,这位志在“若为霜隼击高秋”、“岂无倚剑叹雄才”的热血之士,曾一鞭单骑出居庸关,站在雄伟的八达岭上,纵览山河壮色,写下了两首“郁勃苍凉”的七律。这里选析的,即是原诗其一。

“秦时楼堞汉家营”——当诗人带着惊喜之情,登上这横亘北疆的军都第一峰时,伸展于脚下的苍莽长城,刹时令他生出一种奇异的感觉:他似乎正置身于二千年前的历史烟云之中,那“楼堞”、那营垒,似还见有“秦”将蒙恬、“汉家”卫青傲岸身影之摇曳!这便是吐语高古的起句,所传达的第一眼印象。但嘶鸣的马声,又猛然打破诗人的悠悠幻觉;举首仰天,他顿又醒悟:在“匹马高秋”中抚倚的,分明已是耸峙了二千余年的“旧城”。这两句从漫长的时间跳越中,展示诗人立马古城的感觉变化,恰正有力地表现了长城的悠久和雄伟:它横耸千秋、历尽沧桑,至今依然莽莽苍苍,蜿蜒在高高的秋空下,何减秦、汉当年那雄视胡虏之壮色!

于是连气雄万夫的诗人,也为之肃然起敬了。他立马凝神,让目光顺着起伏的城堞向远空纵观,那由亿万砖石砌筑的长城,便如昂首腾那一般,在千山万峰间飞凌直上,简直要闯入九霄碧空去了。但倘若只是这样描摹,显然不足以表现诗人远瞻中的神奇感。他由此联想到《三齐略记》所记“始皇作石桥,欲渡海看日出处。时有神人,能驱石下海,石去不速,神辄鞭之”的传说,忽生奇思:这气势恢宏的长城,岂不就如神人鞭赶中的无尽巨石,正带着隆隆雷鸣,碾过千峰而直上云天么?然后再从横向仰视,那灰蒙蒙凌空而飞的城影,便又如“连天”石浪,突然失去了神人的控驭,忽喇喇压向了雄踞北国的幽、并二州!“鞭石千峰上云汉,连天万里压幽并”二句,恰似如椽巨笔,沾濡着瑰奇的神话传说,在纵横万里的空间上,勾勒了古老长城的非凡雄姿。其气势之磅礴、想像之壮奇,就是与谪仙李白相比,也毫不逊色!

如果说颔联对长城的描摹,运用的是富于气势的动态笔墨的话;则紧承而来的“东穷碧海群山立,西带黄河落日明”,又动中见静,运用了色泽明丽而又意态舒展的轻笔点染。此刻,雄伟的长城似乎正凝神沉思。它那长长的身影向东延伸,静静地横倚在群山上,显得多么气度雍容。在它的极东处,便是空阔浩渺的大海,浮漾着与天一色的美丽碧蓝。回首西望,则又是另一派气象:头顶高秋的长城,恰似青衫佩剑的儒将,沐浴在庄严肃穆的夕照中;曲曲的黄河从身边飘曳而去,正如它飘展风中的长长襟带。明丽的落晖,映衬着这巍巍长城的轩昂远影,那是怎样一幅万里关河夕照明的奇妙画境呵!

这便是展现在诗人眼底的伟大长城——它气势磅礴,又潇洒壮美,就这样头顶高天、脚踏大地,从久远的秦、汉,雄奇地耸峙到今天!当诗人立马关山久久俯瞰它的时候,最令他心潮激荡的是什么?是它当年曾怎样如一道万里屏障,阻挡过匈奴铁骑的一次次侵袭?还是曾如连营结寨的强大雄垒,鼓舞过多少支大军出塞,横扫在尘沙滚滚的千里瀚海?都不是。“且勿却胡论功绩,英雄造事令人惊”:长城的千载功绩,早已辉耀在汗青史册,又何须再加评说!为诗人所深深惊奇的,不是长城的功绩,而恰是这伟大建筑本身——请想一想,倘不是当年的英雄们,以“鞭石”千峰的气魄创建了它,又哪有它遗泽万世的巨勋?

这声震全诗的赞叹,回应着诗中对长城气象的雄奇描摹,有力地表现了康有为所不同于一般诗人的情怀:作为一位未来的“维新派”领袖,他的志向更在创建新的英雄事业方面。正因为如此,他在俯瞰伟大的长城时,能与创造它的往古英雄声气相应,而发生最强烈的共鸣。《登万里长城》的结句,既是一声震荡在雄伟长城上空的赞叹,又仿佛是一声豪迈的预言:它预言着一位英气勃勃的志士,将要像往古的英雄们一样,创造新时代的“惊人”事业……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