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鼎芬《春日园林》表现志节与失意情绪诗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春日园林·梁鼎芬

芳菲时节竟谁知?燕燕莺莺各护持。
一水饮人分冷暖,众花经雨有安危。
冒寒翠袖凭栏暂,向晚疏钟出树迟。
傥是无端感春序,樊川未老鬓如丝。

这是梁鼎芬诗集中的名作。光绪十一年(1885),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法国签订结束中法战争的不平等条约——中法天津条约。朝野上下舆论哗然。梁鼎芬方任翰林院编修,少年得志,敢于言事,上疏弹劾李鸿章,被降五级调用,由是声名大起,时年才二十七岁。

诗人被投闲置散,郁郁归乡,静思前事,感怆无端,尽管他不以“一已之得失进退为忻愠”,但眼见朝政日坏,国步艰难,胸中郁勃之气总是难以平息。在这期间写的诗歌,多运用传统的美人香草的比兴手法,委婉地表现自己的志节和失意的心情。

陈衍《石遗室诗话》谓梁氏“肆力为诗,佳处多在悲慨、超逸两种”,并称《春日园林》全首“绵邈艳逸”。此诗运思寓意尤为深至,包蕴着丰富的言外之意,味外之味。

首句“芳菲时节竟谁知”,作一设问。美好的春天即将逝去了,有谁去关心呢?满眼芳菲,又有谁去欣赏呢?这里突出一个“竟”字,作错愕的语气,含有无限幽怨。护持着芳春的,只有那燕燕莺莺!次句是无可奈何之语。莺燕是微小的生物,它们又哪能把芳菲时节留住?诗中当以喻关心朝事、忠心为国的人们,但在中法战争中,他们的一切努力都白费了。

“一水饮人分冷暖,众花经雨有安危”,是传诵一时的隽语。同是一水,人们饮用时对冷和暖的感受便各自不同;园中的百草千花,经过风风雨雨,更是安危各异。上句活用佛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常语,而赋予更深刻的社会意义。同是经历着同一事件,不同阶层不同集团的人便有不同的感受,抱着不同的态度。在中法战争中,清政府主和派李鸿章力主妥协,福建船政大臣何如璋及会办海防的张佩纶,秉承李鸿章主和意旨,当法国军舰入侵马尾港后,不加戒备,以致福建海军被法舰一举击溃;广西巡抚潘鼎新等从广西边境不战而退。将领冯子材、王孝琪、王德榜、苏元春则在当地人民支持下,在镇南关、谅山大败法军,刘永福部黑旗军也在临洮重创法国侵略者。中国广大人民和爱国官兵的“暖”,跟朝廷中投降派的“冷”,形成鲜明的对照。“众花”句,写在一场政治斗争之后,人们升沉各异的命运。中法战争后,各派政治集团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有人被革职,被充军,有人得到提升,但主和派头目李鸿章却丝毫未受触动,诗人对此感受是特别深刻的。

颈联二语,景中寓情。冒着料峭的春寒,翠袖佳人也只能在栏边凭倚片时;又到黄昏时候,疏疏落落的钟声从树林中传出。上句本杜甫《佳人》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诗人以寂寞而坚贞的弃妇自喻,表现了逐臣的失意和痛苦。二语“婉约幽秀,如怨如慕”,得所谓“温柔敦厚”之旨。李瑞清《节庵诗评》以“王阶露凉,倩魂悄立。残星映空,如闻幽泣”评梁鼎芬诗,可作此联的注脚。

末二语是全诗的总束。诗人深沉地叹息:也许我像杜牧那样,无端地为春光易逝而感伤吧,未曾老去,却早已两鬓如丝了。樊川,指唐诗人杜牧,著有《樊川文集》。杜牧诗多伤春怨别之意。李商隐《杜司勋》云:“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他不及群。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杜牧借伤春怨别的形式来表达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他的诗歌工于比兴,言近指远。梁鼎芬此以杜牧自喻。“鬓如丝”,亦暗用杜牧《题禅院》诗:“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诗人年未满三十,已被罢黜归里,对国家的命运,个人的前途,他怎能不深深地忧虑呢?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