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门感旧·汪中
秋来无处不销魂,箧里春衫半有痕。
到眼云山随处好,伤心耆旧几人存。
扁舟夜雨时闻笛,落叶西风独掩门。
十载江湖生白发,华年如水不堪论。
这首七律是一曲悲秋之歌,亦是凄怆的暮年心理之歌。古云:“春女思,秋士悲”(《淮南子·缪称训》),秋天特别容易使人产生萧瑟的心境,何况是不得志的年逾“不惑”之人。作者自乾隆二十四年(1777)三十四岁拔贡生后即绝意仕进,浪迹江湖“十载”,此时虽四十余岁,却过早地进入他的暮年心理阶段。当他重游曾有他的旧友旧事的“白门”(今南京)时,油然而怀感旧之哀,同时更增添了郁积于心的人生暮年之悲。
“秋来无处不销魂,箧里春衫半有痕。”首联一发声就为全诗定下了悲苦的基调。诗句表明作者亦曾伤春,但泪水只在半件春衫上留下痕迹,意谓其悲伤尚有限度;而秋来则“无处”不令人愁苦悲伤、黯然销魂。这种对比的写法突出了作者悲秋之心境。“春”是过去,“秋”是现在,其悲哀之骤增并非无端,而是与“白门感旧”相联系的,颔联云:“到眼云山随处好,伤心耆旧几人存。”前句言白门入眼云山风光甚佳,但云山毕竟是无情之物,此句只是一种铺垫,一种反衬。诗人强调的是年老的旧好多已弃世,这是令人何等“伤心”!作者对人生短促充满了无可奈何之感伤。如果说颔联是直接抒情,属于虚;那么颈联则转为寓情于景,属于实,把诗人的“销魂”、“伤心”之意再借两幅画面予以形象的表现,更显得含蓄深厚:“扁舟夜雨时闻笛,落叶西风独掩门。”前句当从皇甫松《梦江南》“夜船吹笛雨潇潇”句化出,但这里构成的是凄清意境,那哀怨的笛音时时扣动凄苦的心弦,几令诗人不堪闻矣!后一句则构成孤寂萧条的意境,“独掩门”一“独”字突出遗世之感,无依之哀。那秋雨中的夜笛吹奏的是悲秋之曲,那西风中飘飞的落叶则是人生暮年之哀的象征。这一联使作者“伤心”感情具象化了,其视觉与听觉意象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作者“感旧”归根结蒂还是为了抒怀,或者说在“感旧”的同时亦感叹自己衰老。既然耆旧无存,那么不能不进而想到自己的现状,对此亦不胜慨叹之至,因此尾联云:“十载江湖生白发,华年如水不堪论。”作者当时四十余岁,照理不算很老,但人生的种种失意,那“十载江湖”的坎坷生涯使他“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他在心理上已进入暮年,这“白发”就是他暮年之哀的写照,亦是他人生失意的证明。他的大好年华如同流水一去不返,此中有多少难言的苦衷,而今已不堪论说了。
此诗以抒怀为主,又辅以颈联的景物描写,虚实结合,使感情既真切又形象,有骨有肉。其以伤春衬悲秋,以“感旧”衬哀己等映衬手法,亦运用得相当成功。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