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亡(五首选一)·顾炎武
贞姑马鬣在江村,送汝黄泉六岁孙。
地下相逢告公姥,遗民犹有一人存。
《悼亡》作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当时作者从事反清复明事业,已远离家乡江苏昆山二十个年头了。这年十一月,他北行至山西汾州,接得元配夫人王氏卒于昆山的讣报,真是亡国之痛未销,又添丧妻之哀,悲慨万端,不能自已,乃有此《悼亡》;这里选析其中第四首。顾炎武论诗主张“诗主性情,不贵奇巧”(《日知录·论古人用韵》),《悼亡》五首亦不例外。作者在前三首中抒发了对王氏的悲悼、歉疚之情,此首又由妻亡联想到其入葬,但内容已不再沉溺于夫妻私情,而是借以体现其“风霜之气,松柏之质”(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卷十一),显示诗人作为明遗民的“乾坤清气”,称得上是“宇宙不可磨灭文字”。(均见郭曾炘《杂题国朝诸名家诗集后》)
“贞姑马鬣在江村”,是指作者嗣母王贞女已葬在江村。“姑”即婆婆王贞女,是针对亡妻而言。“马鬣”即“马鬣封”,语见《礼记·檀弓》,原指封葬孔子,此指亡母封葬。江村,在昆山千墩浦右,为亡母封葬之处。“送汝黄泉六岁孙”,意谓明年为亡妻送葬的是作者与亡妻的嗣孙顾世枢(作者过继儿子顾洪慎之子),届时将六岁。诗前两句似平平道来,但充满对嗣母与亡妻厚重的感情,她们二人即将在黄泉相逢,诗人一定有许多话要托亡妻转达亡母,但他首要转达的是:“地下相烦告公姥,遗民犹有一人存。”“公姥”即公婆,此偏指婆。“遗民一人”,作者自指。为何要转告此言呢?因为嗣母乃忠于故国的刚烈老人,顺治二年(1645)七月十四日,闻清兵攻下昆山城而绝食,至三十日乃卒,临终嘱咐顾炎武勿更出仕。这样的嗣母,怎能不令作者万分敬仰!作者三十余年始终牢记嗣母遗言,誓死不与清廷合作。据《清国史·儒林传·顾炎武传》载:“康熙间,初举博学鸿词科、又修《明史》,大臣争荐之,并辞未赴。”顾炎武颇以此自豪,因此欲借机表白自己忠于故国的志向,来告慰地下亡母:我还是大明的遗民!悼亡而重在抒发民族气节,顾炎武这种“身负沉痛,不忘恢复”(杨钟羲《雪桥诗话续集》卷一)的胸襟着实令人肃然起敬;亡母地下闻告,亦当不胜欣慰矣!
这首诗采用直接与亡妻说话的方式,质朴无华,却真切动人。后两句的构思出人意想,却不显“奇巧”,这是因为作者的真情实感自然流露,故决无雕肝镂肾、刻意构想之感。而作为悼亡诗,此首所达到的思想高度更是前人悼亡之作所难以企及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